手風琴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創作型手風琴家
李查.蓋利安諾 縱橫音樂世界 讓手風琴「無所禁忌」(上)
作曲,不是職業,而是熱情! 蓋利安諾。 對我而言,手風琴是吊著肩帶的史坦威 現年75歲的李查.蓋利安諾(Richard Galliano),出生於法國南部風光明媚的坎城,16歲代表摩納哥公國於西班牙瓦倫西亞市(Valencia)參賽,贏得「手風琴世界聯盟」大賽(CMA)青少年組第一獎,隔年於法國加萊市(Calais)再度贏得CMA大賽成人組第一獎,並三度取得法國最高榮譽的音樂勝利獎(Victoire de la musique),也是現今唯一一位獲得德國古典唱片老牌「德意志留聲機」(Deutch Grammphon)錄製專輯的手風琴與班多鈕琴(Bandonon)演奏家。日本大師小林靖宏(Yasuhiro Kobayashi)曾說:「蓋利安諾改變了手風琴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談手風琴在『蓋利安諾之前』與在『蓋利安諾之後』。」的確,在蓋利安諾錄製的70多張唱片裡,讓人看見這項樂器演奏的多樣性與精湛性,曲目從古典、爵士到法國香頌,還有在不同樂種之間的跨界改編,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法國廣播電台(Radio France)亦稱譽:「蓋利安諾是第一位打破爵士與手風琴之間界線的演奏家,從此,手風琴再也無所禁忌了。」 在他的手中,手風琴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貧民鋼琴」(piano du pauvre)樂器,而是一種講究技巧與詩意的音樂藝術。 法國晚上8點半,葛利安諾擱下正在作曲的工作,開始在電話那頭侃侃而談自身的經歷與對音樂的熱愛。回首自己的音樂之路,蓋利安諾認為他的父親手風琴家呂西安.蓋利安諾(Lucien Galliao,1926-2018)對他影響深遠。在父親的啟蒙與循循誘導下,4歲的蓋利安諾開始學習手風琴,從此愛上這項樂器,並很快地走向手風琴家之路。現今寫在蓋利安諾個人網頁上的中國俗諺:「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註1),正是父親當年對他的教導。其後蓋利安諾進入尼斯音樂學院,除了手風琴,也學習和聲、對位法與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創作型手風琴家
李查.蓋利安諾 縱橫音樂世界 讓手風琴「無所禁忌」(下)
蓋利安諾表示:「手風琴在1960年前一直是個很受歡迎的樂器,尤其是在法國。比利時手風琴家居斯.維哲(Gus Viseur,1915-1974)與當時其他音樂家如法國爵士吉他手金格.萊恩哈特(Django Reinhardt,1910-1953)時常合作演出,他們以法國爵士且前衛的方式來詮釋法國香頌。在美洲也有搖擺樂之王單簧管手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1909-1986)。我們現在最常演奏的還是1935年居斯.維哲這時期的作品。然而,在60年代,興起一股反動潮流與世代衝突。此時,糟糕的搖滾樂流傳到法國,手風琴不再流行。當時我只有10歲,目睹父親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能為力,因此,終其一生,我想要還給這個樂器一個公道。我在薩爾茲堡的莫札特基金會音樂廳(Mozarteum)與著名的室內交響樂團 「加美拉達」(La Camerata)一起演出,也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巴勒摩(Palerme)市與爵士大樂團合作,目的就是要讓大家聽到手風琴。然而,直到現在,仍是一項挑戰。」
-
焦點專題 Focus
十個面向,讓你認識手風琴
手風琴是怎麼演變來的?它是不是有很多種類? 它的發聲原理和構造是什麼?怎麼能夠有那麼大的音量? 還有還有,手風琴的指法和鋼琴一樣嗎? 左撇子或右撇子拉起琴來有沒有影響?眼睛瞄不到琴鍵要怎麼彈? 您對手風琴的所有疑問,讓十個面向的解析來清楚地回答!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寫下表演藝術的未來式
還記得在本刊二○一○年的一月號「2000-2009十年表演藝術回顧」特別企畫的生態觀察報告中,有一篇〈沒有英雄的年代,誰是大師接班人〉的專文,當時讀起來的確令人擔憂,也引起廣泛的討論。但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二月號企畫專題「2010表演藝術回顧」的兩篇現象觀察〈中生代導演躍上大舞台〉與〈新生代創作者浮上檯面〉的文章中,似乎又看到了轉機。令人值得期待地,在這新的十年之初,台灣表演藝術界,又注入了許多新的動力。 但在這上述的兩個專題裡,觀察者均不約而同地對新生代創作者提出許多問號:在這樣的年代,英雄是什麼?不想成為商品,那想讓自己成為什麼?是什麼原因吸引他們走進劇場?他們的腦袋瓜裡到底在想什麼?學到這裡,然後呢?下一步該怎麼走?於是我們便趁著本月份,許多新生代創作者的作品即將呈現在觀眾面前之時,製作「My Dear Future Me 10的三次方告白」特別企畫,邀請十位七年級的表演藝術新生代,請他們以「一封給十年後自己的信」這種特別的方式,親自來回答這些問題。除了希望讀者能在他們作品之外,用另一種方式了解這幾位新生代藝術家,也希望他們能藉由親筆的書寫,爬梳自己未來的方向。 不知手風琴給您的印象是甚麼?是童年時卡通「苦兒流浪記」中,大鬍子伯伯懷中晃晃悠悠的神奇寶貝?還是當年陪長輩到北投溫泉鄉談生意時,杯觥交錯下、鶯聲燕語旁的那卡西小調?是在歐洲留學時穿過落魄街角的回憶?抑或是在你光鮮亮麗地趕赴國家音樂廳、準備要好好欣賞一場古典音樂會之前,穿過捷運地下道時瞥見的一抹熟悉且孤獨的身影?手風琴,這個在台灣人的記憶中似乎熟悉卻又充滿不確定感的樂器,終於要在本月份登上國家音樂廳,要和NSO來段浪漫的相遇。 其實和中國的「笙」有著神奇淵源的手風琴,由於攜帶方便、易於上手、且具有獨特音色等種種特性,讓它比其他的樂器更貼近人民的生活,且經過長年以來的各國移民與各式遷徙,也讓這個適合流浪的樂器,在不同國家、民族的底層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部手風琴史到底蘊含了多少快樂、滄桑與文化,又記述了多少不為人知的歷史?這個月,我們將與您共同追尋:手風琴這個充滿異國風味的百變常民之音。
-
焦點專題 Focus 手風琴的世界流浪曲
跟著移民走 漂泊天涯唱心聲
手風琴實在是個貼近人民的樂器,它並不喜歡演奏專屬於王公貴族的宮廷音樂。手風琴彈奏的不是雍容典雅與高貴華麗,而是屬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印象與真實感受。隨著辛苦的人民到各處討生活,手風琴也跟著流浪到世界各地,有的甚至成為演奏當地音樂的重要樂器。
-
焦點專題 Focus 手風琴流浪到台灣
聽的人多 學的人少 流洩街頭的孤獨樂音
不論是源自日本文化的那卡西、來自歐陸/南美的探戈,在台灣還是被視作業餘者的樂器。從日據時代的發展至今,兩股在台灣的手風琴文化也未傳承,反而像兩條平行線般各走各的,更讓台灣的手風琴師至今還是呈現著「單打獨鬥」的局面。也許這就是手風琴的孤獨與浪漫,手風琴師的流浪宿命吧!
-
焦點專題 Focus 手風琴收藏達人
簡阿忠 玩賞研究又改裝 給手風琴一個「家」
手風琴的收藏達人簡阿忠,家中的手風琴收藏多達四十幾台,有西德、東德、義大利琴,有小巧可愛為兒童、女性專用的手風琴、也有左右手都是按鈕的巴揚琴。因為學口琴而與手風琴結緣的他,收琴、玩賞琴、也研究琴,甚至成為台灣少數幾位會維修手風琴的師傅。簡阿忠的家也是琴友們聚會的交流站,在收藏手風琴的時光當中,簡阿忠也同時「收藏」了修琴的經驗與同好的朋友們。
-
焦點專題 Focus 從街頭到音樂廳 手風琴與管絃同台
班多鈕琴和巴揚琴 與NSO在四月相遇
手風琴早就不只是街頭藝人的表演而已,阿根廷探戈音樂大師皮亞佐拉早把手風琴與管絃樂結合,作出多首美麗樂章。四月,台灣少見的手風琴班多鈕琴和巴揚琴,也將分別與NSO在台灣同台演出,各由來自阿根廷的璜侯.莫薩里尼與來自法國的布魯諾.莫里斯精采詮釋,讓台灣聽眾聆賞與傳統印象不一樣的手風琴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