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多鈕手風琴隨著歐洲移民來到阿根廷,成為當地平民音樂的靈魂。(達志影像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流浪之音.手風琴 手風琴的世界流浪曲

跟著移民走 漂泊天涯唱心聲

手風琴實在是個貼近人民的樂器,它並不喜歡演奏專屬於王公貴族的宮廷音樂。手風琴彈奏的不是雍容典雅與高貴華麗,而是屬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印象與真實感受。隨著辛苦的人民到各處討生活,手風琴也跟著流浪到世界各地,有的甚至成為演奏當地音樂的重要樂器。

手風琴實在是個貼近人民的樂器,它並不喜歡演奏專屬於王公貴族的宮廷音樂。手風琴彈奏的不是雍容典雅與高貴華麗,而是屬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印象與真實感受。隨著辛苦的人民到各處討生活,手風琴也跟著流浪到世界各地,有的甚至成為演奏當地音樂的重要樂器。

聽到手風琴的聲音,心中總會揚起一種異鄉的氛圍,彷彿閉上眼睛,人就隨著音符飄到了歐洲的咖啡館。但如果你是在遙遠的異鄉聽到了手風琴的聲音,有時卻反而會在琴音中感覺到溫暖與親切,有如來自家鄉的呼喚,在不知不覺中流洩進心底,興起一種思鄉的情懷。

手風琴的聲音,遙遠卻又親切,彷彿作夢般滿足了心中的甜美幻想,卻又真實的感受到心靈深處的悸動。似乎這個樂器與生俱來就有一種魔力,能帶著我們的心到很遙遠的地方。

中國老祖先在三、四千年前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簧片震動來發聲的樂器——笙,十七世紀左右傳到歐洲後竟促成了後來手風琴的發明。也許這也是手風琴的聲音總令我們覺得遙遠卻又親切的原因之一吧!

貼近人民的樂器  隨著移民四處去流浪

手風琴這個十九世紀才在歐洲發明的樂器,同樣的發聲原理,在歐洲各地卻有著多種不同的軀殼、音色、名稱與彈奏方式,但不管各種手風琴在外觀或音色上多麼不同,卻大多都是用來彈奏著與市井小民最貼近的民謠與舞曲。咖啡館裡的手風琴(Accordion)(註1)可能正伴隨著咖啡的悠閒而彈奏著浪漫的法國香頌,巷弄中的巴揚琴(Bayan)則帶領著圍觀的人們吟唱著動人的俄式風情,而廣場邊的Concertina(編按:六角手風琴)又輕快地舞出幾位愛爾蘭舞者的輕盈腳步……

手風琴實在是個貼近人民的樂器,它並不喜歡演奏專屬於王公貴族的宮廷音樂。手風琴彈奏的不是雍容典雅與高貴華麗,而是屬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印象與真實感受。於是一首屬於某個地方的民謠,透過手風琴的動人詮釋與輕易觸動人心的音色,彷彿就讓我們感受到了那一群人,那一塊土地,與那一種氛圍。每句旋律都像在訴說著當地的動人故事與溫暖情感。可能是開心的,可能是痛苦的,但絕對是真實的。當我們聽著手風琴,短短的幾分鐘內,我們的心已經流浪到了萬里之外。

隨著辛苦的人民到各處討生活,手風琴也跟著流浪到世界各地,有的甚至成為演奏當地音樂的重要樂器。像是多明尼加的merengue舞曲及哥倫比亞的cumbia舞曲,它們都同樣融合了非洲、歐洲及當地的傳統音樂,也不約而同地都大量使用了手風琴來營造歡樂動感又真實親近的氣氛。而在這些手風琴的流浪故事中,最為動人的,莫過於阿根廷探戈音樂中的靈魂樂器——班多鈕手風琴(Bandoneon)。

憂鬱的班多鈕  彈奏學習超困難

第一次聽到班多鈕手風琴的人可能很快會發現它的音色很特別,甚至給人一種憂鬱的感覺。仔細地看著班多鈕手風琴後,則通常會驚訝於其外觀與彈奏上的困難度——左右兩側各數十顆的小圓鈕,排列散亂而找不到規則,而且隨著手風琴往外開或向內闔時,每顆鈕可以發出兩種音高……舉世聞名的探戈音樂大師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曾經這麼形容這個樂器:「班多鈕手風琴完完全全是魔鬼的作品。你一定是瘋了才會想學這個樂器!」

班多鈕手風琴約發明於一八四六年左右。德國人Heinrich Band(1821-1860)受到concertina手風琴的啟發,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班多鈕手風琴。這種手風琴的音色不同於其他手風琴的甜美輕柔,而是給人一種較為深沉的感覺,於是比較貧窮的小教堂可能用班多鈕手風琴替代昂貴的管風琴,宗教隊伍也因為這種手風琴的加入而在行進中有了適合的樂器。除此之外,這種手風琴也能做出較強較清晰的節奏,因此在許多地方也用於民謠或舞曲之中(時至今日,歐洲某些地方性的音樂節慶仍可見到由班多鈕手風琴所組成的大樂隊)。

至於在德國發明的班多鈕手風琴為何會流浪天涯到阿根廷,甚至成了探戈音樂的靈魂樂器呢?

話說在西元一八五三年,阿根廷當政的自由派政府開始大力鼓勵歐洲人移民阿根廷,開啟了當時許多中下階層辛苦人民的移民淘金夢。到一八八七年時,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總人口四十四萬中,移民人口已占了廿三萬。原居住在阿根廷彭巴草原的原住民牛仔(Gauchos),經過中美洲而輸入的黑人,早期殖民時期的歐洲人,以及一八五三年之後大量移入的歐洲人等,在文化上產生了強烈的融合碰撞(因此在阿根廷探戈的音樂中也常可見黑人音樂、原住民的米隆加節奏、以及habanera、polka等歐陸音樂的蹤跡);而大量移民造成嚴重的住宅與工作問題、難以想像的男多女少、各種族群間的衝突與融合、移民者的致富夢碎等,在這些背景下萌芽的探戈音樂,也自然地抒發出對時局的失望、對家鄉的思念、對愛情的心碎、以及對未來的不安與期待等不同情緒。

阿根廷新住民  搖身變成探戈音樂靈魂

在這種時空背景下,班多鈕手風琴也隨著歐洲的船員與移民者一同流浪到了阿根廷這個新天地。甚至有人說第一支班多鈕手風琴就是某船員為了換酒喝而留在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這個探戈剛開始萌芽的時候,音樂還以長笛、小提琴、吉他三重奏為主,此時當然不會有人想到,這個從遠方漂泊而來的新住民,日後會成為阿根廷的靈魂——探戈音樂中的代表性樂器。

大約在一八九五至一九二○年期間,這個時期的探戈仍專屬於市井小民,樂手亦多為業餘樂師而非職業音樂家,即使當時許多著名的樂手仍從事如排版工人、泥水匠、鐵路工人、送報童、海報畫家、技工等工作。當時有一些探戈樂手注意到了班多鈕手風琴這個樂器具有動人的絕佳詮釋能力,尤其激烈又具張力的節奏特性更是非常適合探戈音樂因受到舞蹈影響而愈來愈強調節奏的發展,於是開始大力推廣與使用。名探戈音樂家Roberto Firpo更創立典型探戈樂團(orquesta tipica)的編制:鋼琴、班多鈕手風琴、小提琴、低音大提琴,從而奠定了班多鈕手風琴在探戈音樂中不可動搖的地位。一九一五年時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及巴黎等城市已開始出現了小酒館探戈文化。一九二○年第一個阿根廷探戈樂團在巴黎登台演奏。巴黎上流社會對於探戈的高度接受也開始造成阿根廷中上階層的跟進。這也是流浪異鄉的班多鈕手風琴第一次光榮地回到故鄉歐洲。

隨後探戈音樂繼續蓬勃發展。尤其是探戈之王——名歌手卡洛斯.蓋德爾(Carlos Gardel),在一九二六年唱片錄音普及化之後,一直到一九三五年去世之前,更是為南美洲以及歐美帶來一股排山倒海的探戈熱潮(同時期的英國無法接受阿根廷探戈的激情與直接,而開始制定所謂的英式標準舞探戈)。一九四○年代開始,隨著阿根廷工業的躍進,布宜諾斯艾利斯展現了「南美洲的巴黎」的風情,而探戈已成為當時的布宜諾市居民生活重要部分。探戈進入了黃金時期,班多鈕手風琴也更進一步成為了阿根廷探戈的象徵。此時期阿根廷探戈的風潮已經吹到了日本,甚至是當時異國風情濃厚的上海。(您可注意到,在電影《色戒》當中,女主角王佳芝坐在外國租界的咖啡館中,正是播放著班多鈕手風琴所演奏的阿根廷探戈舞曲?)

皮亞佐拉編織入樂  手風琴躍上音樂殿堂

五○年代之後,阿根廷軍政府政變上台並且打壓探戈,探戈音樂家被牽扯入獄,通宵達旦的舞會被全面禁止,探戈全面進入被迫地下化發展的黑暗時期。但就在這個時期,旅居歐洲的皮亞佐拉將爵士樂與古典樂以更學院的形式與更實驗的風格融合進探戈中,創造了嶄新的聽覺效果,開創了所謂的「新探戈」(Nuevo Tango)。皮亞佐拉的作品不僅成功地征服了歐美甚至全世界,也使得全世界都開始注意到皮亞佐拉動人旋律音色的來源——班多鈕手風琴。班多鈕手風琴的知名度也從此登上了史上最高點。今天在台灣,許多人知道探戈音樂或者班多鈕手風琴,其實正是因為皮亞佐拉的動人作品。(註2)

班多鈕手風琴,一個為了民謠與宗教音樂而誕生的平民樂器,流浪到萬里之外的阿根廷成為當地平民音樂的靈魂,為當時人們傾吐了多少抑鬱,卻又在多年之後再次流傳到全世界,成為舉世探戈樂迷聆聽的焦點。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相同的是每個人的心中仍總有一塊空虛,在聽著班多鈕手風琴如泣如訴之際,獲得了溫暖的填補。

而手風琴的流浪,就像是我們漂泊的心,其實從未結束……

 

註:

1. 國人所熟悉的鋼琴鍵盤手風琴,包括流行歌曲〈流浪到淡水〉中的手風琴即屬於Accordion。

2. 即便是在探戈黃金時期的尾聲,探戈音樂乃至手風琴仍被阿根廷部分人士視為中下階層產物而無法接受。1953年皮亞佐拉32歲時,以交響樂作品Buenos Aires贏得 Fabien Sevitzky 大賽首獎,但其演出音樂會結束時,卻因為一部分觀眾認為交響樂團中加入兩隻班多鈕手風琴對於崇高的交響樂非常不敬,而甚至爆發了鬥毆事件。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