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中的李察.蓋利安諾(Pascal Martos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創作型手風琴家

李查.蓋利安諾 縱橫音樂世界 讓手風琴「無所禁忌」(下)

蓋利安諾表示:「手風琴在1960年前一直是個很受歡迎的樂器,尤其是在法國。比利時手風琴家居斯.維哲(Gus Viseur,1915-1974)與當時其他音樂家如法國爵士吉他手金格.萊恩哈特(Django Reinhardt,1910-1953)時常合作演出,他們以法國爵士且前衛的方式來詮釋法國香頌。在美洲也有搖擺樂之王單簧管手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1909-1986)。我們現在最常演奏的還是1935年居斯.維哲這時期的作品。然而,在60年代,興起一股反動潮流與世代衝突。此時,糟糕的搖滾樂流傳到法國,手風琴不再流行。當時我只有10歲,目睹父親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能為力,因此,終其一生,我想要還給這個樂器一個公道。我在薩爾茲堡的莫札特基金會音樂廳(Mozarteum)與著名的室內交響樂團 「加美拉達」(La Camerata)一起演出,也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巴勒摩(Palerme)市與爵士大樂團合作,目的就是要讓大家聽到手風琴。然而,直到現在,仍是一項挑戰。」

演出中的李察.蓋利安諾(Pascal Martos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結合既有素材,走出手風琴的單一格調

受到皮亞佐拉的鼓勵與其「 新探戈」(New Tango)的啟發,蓋利安諾在手風琴上也開創「新風笛」(New Musette)音樂,試圖吸引更多聽眾。 這次蓋利安諾帶來的三重奏(手風琴、低音提琴、吉他)即是有別於傳統的新音樂。他進一步解釋 :「菲利普.阿爾茲(Philippe Aerts)是個非常棒的低音提琴手,亞德里安.莫格納(Adrien Moignard)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吉他手,他的曲風有點類似金格.萊恩哈特。『新風笛』音樂即是取自既有的素材如法國風笛樂與法國音樂,來創作新曲。我常與古典或爵士等不同風格的音樂家合作,演奏自己創作的樂曲,來敘述我的人生,我的經歷與我的因緣際會。我們也演奏華爾滋、法國香頌、還有許多不知名但很有巴黎韻味與法國特色的樂曲,並加上爵士樂與現代音樂的元素。我沒有發明什麼新樂種,只是走出手風琴既有的單一格調,試圖再次點燃這把快要熄滅的火炬。」

對蓋利安諾而言,在手風琴演奏中「聲音」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他欣賞的是可以演奏出一種釋放、顫動的聲音的音樂家,如戴維斯與皮亞佐拉。有些手風琴家喜歡彈走音的琴,覺得這樣很有味道,但對於蓋利安諾而言,如果手風琴的音不準,就沒有參考價值,因此對手風琴的音色非常講究。他目前擁有30多台手風琴,除了有他父親留下來的琴外,其中讓他最喜歡的是祖母在他14歲時送的維多利亞琴(Victoria),這台琴已經60年了,音色仍優美準確,去年蓋利安諾發行的兩張蓋希文專輯即是以此琴錄製。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演出中的李察.蓋利安諾(Pascal Martos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古典音樂是作曲靈感的來源

2013年,蓋利安諾發行韋瓦第《四季》專輯,可說是把手風琴演奏推展到極限,因為演奏者需要揹著比小提琴重40倍的樂器,演奏同樣的速度,表現出韋瓦第音樂上所有的抑揚頓挫。在這張專輯裡,蓋利安諾不僅表現出精湛的技巧,也讓人看到手風琴在古典樂裡的表現力。之後在莫札特專輯(2016)裡,蓋利安諾亦在單簧管協奏曲慢板樂章裡,試圖讓手風琴表現得與單簧管同樣迷人與溫暖。除了韋瓦第與莫札特,蓋利安諾也錄製了巴赫專輯(2010)。他說:「這些器樂曲巨匠的作品,對手風琴而言往往也是最好的樂譜,因為這是純淨且有智慧的音樂。透過演奏與分析古典大師的曲子,讓我受益匪淺,獲得靈感,我觀察巴赫是如何使用小提琴與長笛,在我作曲時,我也會盡量去掉多餘的素材。」

蓋利安諾4月來台演出的曲目,除了帶來巴黎風味的華爾滋外,主要來自《旅程》(Viaggio,1993)、《法式風情》(French Touch,1998)與《紐約探戈》(New York Tango trio,2022)這3張專輯中的個人作品。演出當天表演者在舞台上即興決定曲目。他說道:「如果我事先擬好節目單,大家就必須按表操課。由於大家都知道我的曲子,就沒有驚喜了,我想來個出奇不意。當然,也要看當天觀眾的反應、現場音響設備的狀況、還有氣氛。如果我們覺得可以演奏一首非常緩慢的敘事曲,我們就演奏,或是時候到了,大家想要來一首令人振奮的圓舞曲,我們就來一曲。我們其實非常有默契,我與低音提琴手菲利普有20多年的交情,至於吉他手阿德里安,他還不到40歲,但在木吉他的演奏上,已經有非常優美的音色,與他們一起演出,真是幸福!再加上天才音效工程師雷米.波爾塞羅(Rémi Bourcereau)跟著我們,他就像是我們第4個音樂家,總是把音響效果控制得很完美,《蓋希文》專輯就是在他的錄音室錄製完成的。」

蓋利安諾於2012年曾來台灣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合作演出,當年手風琴與中國絲竹一同演奏巴赫的《小提琴與雙簧管協奏曲》。蓋利安諾認為這即是東西方傳統樂器表演創新化的最好範例,並期待透過音樂再次與台灣觀眾交流,「即使我們說不同語言,但音樂無疆界,只要觸動心弦,我們就會有共鳴。」

〈李查.蓋利安諾  縱橫音樂世界  讓手風琴「無所禁忌」(上)〉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4/07 ~ 2025/07/07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