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風琴的收藏達人簡阿忠,家中的手風琴收藏多達四十幾台,有西德、東德、義大利琴,有小巧可愛為兒童、女性專用的手風琴、也有左右手都是按鈕的巴揚琴。因為學口琴而與手風琴結緣的他,收琴、玩賞琴、也研究琴,甚至成為台灣少數幾位會維修手風琴的師傅。簡阿忠的家也是琴友們聚會的交流站,在收藏手風琴的時光當中,簡阿忠也同時「收藏」了修琴的經驗與同好的朋友們。
究竟是手風琴收藏「達人」,還是收藏「家」?直到採訪前,我還是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兩者該如何分界?既然不以演奏為主,那麼到底該以品牌了解程度?以收藏品的稀有度?還是數量的多寡來判斷?我還是很難釐清……
和幾位琴友一起到達前,這天的訪問對象簡阿忠已經來過電話,他準備好了兩個車位,在細語綿綿的傍晚還特地到樓下等候我們的到來;樓上樓下地跑完,還裡裡外外地端出早已算好人數的咖啡來招待。進到屋內放眼望去,林林總總的手風琴以鍵盤式為主,各種牌子有不同等級的名字。類型有西德、東德、義大利琴,有小巧可愛為兒童、女性專用的手風琴、也有左右手都是按鈕的巴揚琴。部分在展示櫃中,另外幾台則用鋪著紅毯子的高台擺放——但這還不是全部,多達四十多台的數量,讓他連仔細擦拭保養的時間都來不及。這是簡阿忠的家,也是琴友們聚會的交流站,在這裡大家總是帶著自己的琴來拜訪,而他也慷慨地借琴給大夥兒拉奏。個性靦腆質樸總是帶著微笑的簡阿忠,讓我第一次想到,手風琴收藏家,是否就是把「家」當作收藏手風琴的地方?
玩賞手風琴如玩賞名車
「就是這一台,訂一台就要等一年的時間!」簡阿忠雀躍地搬出他最新買的寶貝出來。這是台德國Honer廠牌中最頂級的手風琴,這種Gola等級的琴在台灣只有三台,半手工製造,定價就要一百三十多萬。是手風琴的音色吸引他嗎?倒也不是,聲音各有主觀欣賞的角度,他中意的是「品牌」。為什麼要願意花費時間金錢買下這部琴?他做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就像買車一樣,日本車、韓國車,或德國雙B的價位都有很大的差異。」玩車的人對車子的性能有一定的堅持,而他,就像是把百萬名車抱在懷中賞玩一樣開心。
等了一年,琴好不容易從德國送來,卻意外連連。當時是二月份,一切都沒有問題。但因為手風琴非常精密,到了四月時台灣氣候開始變化,濕氣和溫度的問題,讓他發現好多個鍵盤居然「卡鍵」,壓下去之後跳不上來。怎麼辦?無計可施之下只好寄回德國維修。這麼一往一返又三個月過去。回來的時候完好如初,他非常滿意,而且附回來的文件中有哪些人修理過、製造的師父是誰,都有正式的簽名文件保證,就像是身分證一樣,相當有保存的價值。
送修不但沒有收取費用,還因為他們不知道台灣氣候問題,做得太過於精密以至於產生問題而道歉。但過不了多久,台灣發生風災、雨也下得很又久又潮濕,結果同樣的問題又發生一次。當代理商建議他寄回去修理時,他卻擺擺手說:「我不寄了,我自己修理!」但要怎麼修理?他自信滿滿地說:「我自然有辦法!」
不只蒐集還研究改裝
要說手風琴的珍品,他還擁有這個樂器最開始成為手風琴形狀所生產的第一批琴。那是一八五二年新廠成立後所製造,推估琴齡也有上百年了。簡阿忠說,當時的製琴師傅有將近兩百人,但現在只剩兩人而已,我們這才了解為什麼新琴的訂單要花上一年的時間。但第二批琴託朋友的兒子從德國買了二手貨來,卻差一點被他給丟掉。因為琴可能是從舊樂器行或跳蚤市場買的,有幾個音不好,還有換排簧的幾個按鍵卡住,根本不能動;想要打開來看,更是連螺絲都生鏽拆不開來。好在簡阿忠的兒子在隔壁做電子加工,過來一看就說:「有啊,這些小螺絲我這邊都有!」簡阿忠一聽大為歡喜,就大膽地將它改造,不但零件換新,調音也自己來。從頭到尾整理好之後,他自豪地說:「這一部的音量一點也不輸其他同等級的手風琴!」不但如此,他還像手機鑲鑽一樣幫它美化外型。最妙的是他修理也修理過了,裝飾也裝飾過了,就乾脆將自己的名字貼上去,成為以自己為名的「名牌」,而這台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手風琴,可說是他最有感情,也是最有價值的收藏。
但到底這些收藏的趣味性在哪裡?簡阿忠不是只將它們從各地蒐集來而已,令人意外的就是他靠著自己的研究、發明工具來修理,成為台灣少數幾位會維修手風琴的師傅。對此,他雖然笑著說:「手風琴太多,自己不學調音不行。」但一旁自製的工作台,方便到下面可以用腳踩鼓風,將拆下來的排簧放上去就可以發出聲音,這讓我們相信,沒有高度的熱情和耐心,怎麼可能有如此的巧思?
除此之外,他還能夠改裝手風琴的結構。像他喜歡拿一台琴來彈,但它卻沒有較大型排簧那麼多的數量,因此就自己著手改排簧的順序。但因為機關錯綜複雜,外面按鍵一變換,內部開放或閉合都需要一致。那些拉板置換成哪些?腦筋不清楚是辦不到的。簡阿忠笑著說:「改這台手風琴,光是想裡面的組成如何轉換,還沒有動工前,就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想。真正開始改是一天就可以完成,但裝下去之後,竟發現只對一半。為什麼只對一半?因為按鍵按下去沒問題,但要轉換成其他的,居然就回不來!該怎麼辦?只好再想,於是又花了一天半的時間才解出答案,並且再花兩天才將更為混亂的結構改到自己想要的模式。」前後總共兩個禮拜的時間,就像將一個複雜的數學題目解開一樣,享受到無比的樂趣與成就感!
因學口琴與手風琴結緣
但簡阿忠是如何接觸到手風琴的?其實是和口琴有關。他說,大約在他十、十一歲時,有位親戚搬家,在搬動桌子的時候抽屜突然開了,裡面露出一支口琴。他一看非常好奇,而表哥就慷慨地將這把口琴送給了他。有了人生第一樣樂器,他愛不釋手地自學、練習。後來到了工廠上班,廠中有位管理員是口琴會的講師,但他從來不知道,神氣的他以為自己就是最厲害的了,中午休息就在那裡吹,沒想到竟有同事嗤之以鼻地說:「這不算什麼,有人可以一次吹兩支!」第一次聽說這樣的演奏方式,他一點也不信。但隔天同事真的把他請來,才讓他開了眼界。經由這位管理員的介紹,他就到中華口琴會去學習。一進去就是高級班,現在不但兩支口琴一起吹沒有問題,連改琴、調音、蒐集口琴都是從那時學來的。
後來到大陸旅遊,看到樂器行賣手風琴,覺得價格不高就買回來,從此與這項樂器結下不解之緣。「那時候都不會拉,只有用口琴的原理摸索了三、四年。」直到認識了手風琴演奏家陳漢彬,才終於有了請教的對象;在陳漢彬的帶領之下,簡阿忠於是也有了登台義演的程度。這麼多年來,因為認識許多年事已高的那卡西樂師拋售手風琴,他也就在「這台形狀也不錯、那台也值得留下來」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地累積了那麼多寶貝。但只要是蒐集,就一定有過付出高額的「學費」才知道買錯的經驗,不過在簡阿忠的巧手中,又總能夠將這些「美麗的錯誤」重新改頭換面。
要給手風琴一個更好的「家」
蒐集這麼多,家人有沒有反對過?他忍不住笑說:「當然有!買第一部都沒有人講話,買了四、五部會唸,但再買,太太就不管了。」未來,在宜蘭的家蓋好後,這些手風琴就會有更好的安身之所,而琴友們也多了一個地方可以聚會熱鬧。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個收藏家,是不是也為手風琴找到了一個更好的家!那麼到底是「達人」,還是「家」,已經都不重要了。
喝著簡阿忠泡的咖啡,有背景音樂襯托,這滿室都是手風琴圍繞的地方頓時成了別有風情的「咖啡館」。在收藏手風琴的時光當中,我相信簡阿忠也同時「收藏」了修琴的經驗與同好的朋友們。每一部手風琴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說不清楚的時候就用彈的吧!在這裡喝咖啡,果然是手風琴最對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