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寫下表演藝術的未來式

還記得在本刊二○一○年的一月號「2000-2009十年表演藝術回顧」特別企畫的生態觀察報告中,有一篇〈沒有英雄的年代,誰是大師接班人〉的專文,當時讀起來的確令人擔憂,也引起廣泛的討論。但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二月號企畫專題「2010表演藝術回顧」的兩篇現象觀察〈中生代導演躍上大舞台〉與〈新生代創作者浮上檯面〉的文章中,似乎又看到了轉機。令人值得期待地,在這新的十年之初,台灣表演藝術界,又注入了許多新的動力。

但在這上述的兩個專題裡,觀察者均不約而同地對新生代創作者提出許多問號:在這樣的年代,英雄是什麼?不想成為商品,那想讓自己成為什麼?是什麼原因吸引他們走進劇場?他們的腦袋瓜裡到底在想什麼?學到這裡,然後呢?下一步該怎麼走?於是我們便趁著本月份,許多新生代創作者的作品即將呈現在觀眾面前之時,製作「My Dear Future Me 10的三次方告白」特別企畫,邀請十位七年級的表演藝術新生代,請他們以「一封給十年後自己的信」這種特別的方式,親自來回答這些問題。除了希望讀者能在他們作品之外,用另一種方式了解這幾位新生代藝術家,也希望他們能藉由親筆的書寫,爬梳自己未來的方向。

不知手風琴給您的印象是甚麼?是童年時卡通「苦兒流浪記」中,大鬍子伯伯懷中晃晃悠悠的神奇寶貝?還是當年陪長輩到北投溫泉鄉談生意時,杯觥交錯下、鶯聲燕語旁的那卡西小調?是在歐洲留學時穿過落魄街角的回憶?抑或是在你光鮮亮麗地趕赴國家音樂廳、準備要好好欣賞一場古典音樂會之前,穿過捷運地下道時瞥見的一抹熟悉且孤獨的身影?手風琴,這個在台灣人的記憶中似乎熟悉卻又充滿不確定感的樂器,終於要在本月份登上國家音樂廳,要和NSO來段浪漫的相遇。

其實和中國的「笙」有著神奇淵源的手風琴,由於攜帶方便、易於上手、且具有獨特音色等種種特性,讓它比其他的樂器更貼近人民的生活,且經過長年以來的各國移民與各式遷徙,也讓這個適合流浪的樂器,在不同國家、民族的底層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部手風琴史到底蘊含了多少快樂、滄桑與文化,又記述了多少不為人知的歷史?這個月,我們將與您共同追尋:手風琴——這個充滿異國風味的百變常民之音。

還記得在本刊二○一○年的一月號「2000-2009十年表演藝術回顧」特別企畫的生態觀察報告中,有一篇〈沒有英雄的年代,誰是大師接班人〉的專文,當時讀起來的確令人擔憂,也引起廣泛的討論。但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二月號企畫專題「2010表演藝術回顧」的兩篇現象觀察〈中生代導演躍上大舞台〉與〈新生代創作者浮上檯面〉的文章中,似乎又看到了轉機。令人值得期待地,在這新的十年之初,台灣表演藝術界,又注入了許多新的動力。

但在這上述的兩個專題裡,觀察者均不約而同地對新生代創作者提出許多問號:在這樣的年代,英雄是什麼?不想成為商品,那想讓自己成為什麼?是什麼原因吸引他們走進劇場?他們的腦袋瓜裡到底在想什麼?學到這裡,然後呢?下一步該怎麼走?於是我們便趁著本月份,許多新生代創作者的作品即將呈現在觀眾面前之時,製作「My Dear Future Me 10的三次方告白」特別企畫,邀請十位七年級的表演藝術新生代,請他們以「一封給十年後自己的信」這種特別的方式,親自來回答這些問題。除了希望讀者能在他們作品之外,用另一種方式了解這幾位新生代藝術家,也希望他們能藉由親筆的書寫,爬梳自己未來的方向。

不知手風琴給您的印象是甚麼?是童年時卡通「苦兒流浪記」中,大鬍子伯伯懷中晃晃悠悠的神奇寶貝?還是當年陪長輩到北投溫泉鄉談生意時,杯觥交錯下、鶯聲燕語旁的那卡西小調?是在歐洲留學時穿過落魄街角的回憶?抑或是在你光鮮亮麗地趕赴國家音樂廳、準備要好好欣賞一場古典音樂會之前,穿過捷運地下道時瞥見的一抹熟悉且孤獨的身影?手風琴,這個在台灣人的記憶中似乎熟悉卻又充滿不確定感的樂器,終於要在本月份登上國家音樂廳,要和NSO來段浪漫的相遇。

其實和中國的「笙」有著神奇淵源的手風琴,由於攜帶方便、易於上手、且具有獨特音色等種種特性,讓它比其他的樂器更貼近人民的生活,且經過長年以來的各國移民與各式遷徙,也讓這個適合流浪的樂器,在不同國家、民族的底層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部手風琴史到底蘊含了多少快樂、滄桑與文化,又記述了多少不為人知的歷史?這個月,我們將與您共同追尋:手風琴——這個充滿異國風味的百變常民之音。

還記得在本刊二○一○年的一月號「2000-2009十年表演藝術回顧」特別企畫的生態觀察報告中,有一篇〈沒有英雄的年代,誰是大師接班人〉的專文,當時讀起來的確令人擔憂,也引起廣泛的討論。但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二月號企畫專題「2010表演藝術回顧」的兩篇現象觀察〈中生代導演躍上大舞台〉與〈新生代創作者浮上檯面〉的文章中,似乎又看到了轉機。令人值得期待地,在這新的十年之初,台灣表演藝術界,又注入了許多新的動力。

但在這上述的兩個專題裡,觀察者均不約而同地對新生代創作者提出許多問號:在這樣的年代,英雄是什麼?不想成為商品,那想讓自己成為什麼?是什麼原因吸引他們走進劇場?他們的腦袋瓜裡到底在想什麼?學到這裡,然後呢?下一步該怎麼走?於是我們便趁著本月份,許多新生代創作者的作品即將呈現在觀眾面前之時,製作「My Dear Future Me 10的三次方告白」特別企畫,邀請十位七年級的表演藝術新生代,請他們以「一封給十年後自己的信」這種特別的方式,親自來回答這些問題。除了希望讀者能在他們作品之外,用另一種方式了解這幾位新生代藝術家,也希望他們能藉由親筆的書寫,爬梳自己未來的方向。

不知手風琴給您的印象是甚麼?是童年時卡通「苦兒流浪記」中,大鬍子伯伯懷中晃晃悠悠的神奇寶貝?還是當年陪長輩到北投溫泉鄉談生意時,杯觥交錯下、鶯聲燕語旁的那卡西小調?是在歐洲留學時穿過落魄街角的回憶?抑或是在你光鮮亮麗地趕赴國家音樂廳、準備要好好欣賞一場古典音樂會之前,穿過捷運地下道時瞥見的一抹熟悉且孤獨的身影?手風琴,這個在台灣人的記憶中似乎熟悉卻又充滿不確定感的樂器,終於要在本月份登上國家音樂廳,要和NSO來段浪漫的相遇。

其實和中國的「笙」有著神奇淵源的手風琴,由於攜帶方便、易於上手、且具有獨特音色等種種特性,讓它比其他的樂器更貼近人民的生活,且經過長年以來的各國移民與各式遷徙,也讓這個適合流浪的樂器,在不同國家、民族的底層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部手風琴史到底蘊含了多少快樂、滄桑與文化,又記述了多少不為人知的歷史?這個月,我們將與您共同追尋:手風琴——這個充滿異國風味的百變常民之音。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