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浮士德

相關文章 9 篇
  • 絕望的浮士德(下,吳興國飾)與魔鬼(上,朱柏澄飾)交換青春。
    戲曲

    當代傳奇劇場再詮文學經典 吳興國《浮士德》 解讀自我生命的旅程

    繼《蛻變》之後,吳興國再度挑戰西方經典文學,這回是德國文學巨擘歌德厚重深沉的詩劇《浮士德》。吳興國的改編策略是以主角浮士德為中心挑選情節,藉此吐露他心底的理想,及歌德的寄託,他試圖在有限篇幅裡呈現浮士德從「小我」到「大我」的轉變,也就是從上半齣嚮往戀愛卻得面臨錯誤的降臨,到下半齣期盼付出、為人類貢獻並建立理想國。

    文字|吳岳霖、郭政彰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 《浮士德》代表著年輕世代的聲音,訴說年輕人的故事,傳達了年輕一代的希望、失落與恐懼。(表演者Eliza Douglas、Lea Welsch與Billy Bultheel)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身體作為當代文化的產物 威尼斯雙年展德國館的安.英霍芙《浮士德》

    在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德國藝術家安.英霍芙以表演作品《浮士德》奪得本屆的金獅獎,這是一件結合了繪畫、雕塑、裝置與行為等創作元素的總體藝術作品,演員在空間結構一覽無遺、透明玻璃架出的表演區中,從冷漠凝視到搏鬥對抗,構成一幅幅的畫面。德國館策展人蘇珊.菲佛表示,英霍芙用身體的語言直接面對社會、政治、經濟、藥物和科技等領域發生的巨大變革,並向人們展示我們的軀體也是權力結構、資本主義和生命政治的一部分。

    文字|廖俊逞、Anne Imhof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這次歌劇《浮士德》製作的宣傳主視覺。
    音樂

    曾道雄暌違卅六年再次執導 跨越世紀的《浮士德》 善惡較勁的人間戰場

    暌違卅六年,「歌劇教父」曾道雄再度將古諾的歌劇《浮士德》搬上舞台,沿用卅六年前由時任台北市長的前總統李登輝所翻譯的中文劇本,這次有更多人生與人性的思辨,對於角色的善惡,曾道雄有更多不同以往的多層詮釋。而回返故鄉台中搬演,曾道雄也充滿回饋之心,不只演出更安排了系列活動,期待「讓歌劇成為優雅的生活方式」。

    文字|鄭逸伸、台北歌劇劇場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一如劇中浮士德從個人情愛經驗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鴻鴻坦言這幾年他的心路歷程也隱然契合。也因此,「在這時機做這齣戲,對我真是再好不過。」
    即將上場 Preview

    歲月歷練為底 植入當代議題 鴻鴻vs.歌德 搬演魔鬼觀點版《浮士德》

    曾為文提過,歌德的經典劇作《浮士德》是自己有朝一日必得挑戰的鴻鴻,終於到了要正式「宣戰」的時刻!曾以科幻風導過白遼士歌劇《浮士德的天譴》,鴻鴻這次把重心放在向來被視為抽象難以解讀的第二部,期待藉《浮士德》,將更多現實議題收進劇場的胃納。

    文字|周行、許斌
    第185期 / 2008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歌德的「浮士德」與眾音樂家們(三之一) 浮士德精神

    就完整鋪陳浮士德精神而言,李斯特比起舒伯特、白遼士、古諾,是完備太多了。浮士德的性格在李斯特的音樂中,至少呈現了四種,包括以增三度和弦為主的,懷疑、絕望、煩悶的年老浮士德;快速遊走短促音符呈現出來的渴望經歷生命、積極躁動的浮士德;還有旋律溫柔充滿愛意、所表現出來的在愛情中的浮士德;最後是輝煌以銅管樂器為主樂器的、完成大我理想的浮士德。

    文字|陳韻琳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歌德的《浮士德》與眾音樂家們(三之三) 浮士德之死

    關於浮士德之死,舒曼花了很多力氣來創作,長達卅四分鐘的曲子,完全是宗教式的,聽來簡直就像是一曲安魂彌撒,充滿對死者的安慰、面對死亡的寧靜與安詳、對拯救的頌讚,對已逝生命的喜悅與滿足。

    文字|陳韻琳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歌德的「浮士德」與眾音樂家們(三之二) 梅菲斯特的本質

    歌德《浮士德》中的梅菲斯特,到底指的是什麼?該怎樣用音樂表達? 在歌德《浮士德》原著當中,梅菲斯特的含意是「永遠否定的精靈」。

    文字|陳韻琳
    第171期 / 2007年03月號
  • Tishbein所繪之《在羅馬鄕間的歌德》。
    歐陸劇場

    你認識浮士德博士嗎?

    一九九九年,歌德誕生二百五十週年。爲了熱烈慶祝這位德語文學巨擘之誕辰,歐陸各國重要舞台自然皆適時推出一代文豪的經典作品。法國導演安端.維德志生平兩度以《浮士德》,作爲自己開創「易符里社區劇場」與接掌「國立夏約劇院」的開幕戲,其詮釋的角度與表演策略,於今看來,仍渙發新意與深諦。

    文字|楊莉莉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 梅菲斯特把浮士德帶到魔女的廚房,浮士德喝了魔女的毒藥後突然變年輕。魔女走過後,他看到葛萊卿的倩影。
    大陸劇場

    中魔的浮士德和發瘋的林兆華

    在中國首次把歌德的《浮士德》搬上舞台,無疑是一次抗爭。不僅是劇組全體人員對冗長難啃的劇本發起的抗爭,也是對變化莫測的話劇市場和觀衆的需求所作的抗爭。──摘自《浮士德》演出節目單前言

    文字|陳祖芬
    第23期 / 1994年09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