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如劇中浮士德從個人情愛經驗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鴻鴻坦言這幾年他的心路歷程也隱然契合。也因此,「在這時機做這齣戲,對我真是再好不過。」(許斌 攝)
即將上場 Preview 歲月歷練為底 植入當代議題

鴻鴻vs.歌德 搬演魔鬼觀點版《浮士德》

曾為文提過,歌德的經典劇作《浮士德》是自己有朝一日必得挑戰的鴻鴻,終於到了要正式「宣戰」的時刻!曾以科幻風導過白遼士歌劇《浮士德的天譴》,鴻鴻這次把重心放在向來被視為抽象難以解讀的第二部,期待藉《浮士德》,將更多現實議題收進劇場的胃納。

曾為文提過,歌德的經典劇作《浮士德》是自己有朝一日必得挑戰的鴻鴻,終於到了要正式「宣戰」的時刻!曾以科幻風導過白遼士歌劇《浮士德的天譴》,鴻鴻這次把重心放在向來被視為抽象難以解讀的第二部,期待藉《浮士德》,將更多現實議題收進劇場的胃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歌德浮士德》

5/16~17  19:30 

5/17~18  14:30 

5/23~24  19:30 

5/24~25  14:30 

台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戲劇廳

INFO  02-28938772

浮士德,德國傳說中家喻戶曉的人物,這位垂垂老矣的學者與魔鬼簽訂協議,用靈魂換取青春、愛情,以及上天下地、穿梭古今等眾人夢寐以求的理想。經由劇作家馬婁、德國文豪歌德、以及作曲家白遼士、古諾等人的詮釋,「浮士德」一角,歷來就被德國劇場與歌劇界視為演出的終極目標。

對擅於詮釋當代劇作經典的導演鴻鴻來說,同樣如此。多年前他便曾為文提及,歌德的《浮士德》是他有朝一日必得挑戰的劇作;二○○三年底,他與NSO合作白遼士歌劇《浮士德的天譴》,以繁複的劇場意象融合音樂演出,在樂壇引起一番話題,也為四年後正式改編演出劇場版《浮士德》打下基礎。

終於到了可以與浮士德「交手」的時機

到底歌德的《浮士德》有什麼魔力,讓鴻鴻始終難忘,視為創作生涯中一定得交手的文本?

「我主要是被故事的第二部吸引。」鴻鴻提到大部分浮士德歌劇,都以第一部浮士德回春後和少女瑪格麗特的戀愛為主;對他而言,《浮士德》作為人世戲劇的發展脈絡,卻有著更強悍動人的力量。歌德二十四歲時書寫第一部,第二部卻足足等到八十二歲才起筆寫完,這期間,歌德歷經多次對社會文化的投入與反省,而他筆下的浮士德,也從第一部中耽於青春、情慾的回春青年,變成第二部裡走向大世界,參與歷史、政治等社會實踐的滄桑老靈魂。

而一如劇中浮士德從個人情愛經驗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鴻鴻坦言這幾年他的心路歷程也隱然契合。從過往關注內在處境的詩人,變成留心樂生療養院的人權問題、資本主義帶來的問題與潛在危機,也因此,「在這時機做這齣戲,對我真是再好不過。現在的我,對每場戲歌德想表達什麼,都非常清晰,問題只在要用何種方式呈現。」鴻鴻笑說,老友韓良露一聽他要執導《浮士德》,坦率一句:「鴻鴻終於老到對浮士德感興趣啦……」

鴻鴻直言自己期待藉《浮士德》,將更多現實議題收進劇場的胃納,「我希望劇場可以表達更多事情。像那種在小房間發生的戲,我當然也感興趣,但覺得不夠……劇場應該容納更多面向,關於世界議題的探討更豐富、展現人性的更多層次跟變化。」

植入當代議題,呈現「魔鬼觀點版」

由於歌德寫作的時間幅度極大,文本有不少風格不統一和情節的隙縫,在鴻鴻眼中,卻增添更多劇場詮釋的空間。

早先鴻鴻曾在《浮士德的天譴》中,以科幻風格詮釋第一部的劇情──此版本的浮士德是一科學家,戀人瑪格麗特是魔鬼梅菲斯特實驗出的人造人──到了這次演出,鴻鴻將第一部大幅縮減成點題般的序曲,而把導演功力盡情施展在一般評論認為抽象難以解讀的第二部。

其中,希臘神話美女海倫出現的段落,在鴻鴻眼中最具挑戰性。出於對希臘文明的嚮往,歌德在原著中標舉海倫為理想美的化身,讓浮士德前往母親之國召回海倫,與她締結婚姻;然而,「理想美」難在劇場中具象化,鴻鴻於是將海倫改編成對照少女瑪格麗特的熟女代表,在戲中和浮士德共組家庭,也為浮士德揭露了另一種情感關係的幻滅與解脫,讓他走向為理想國度運籌帷幄的境界。

浮士德的結局,同樣流露鴻鴻異於原著的觀點:「我以前看書最大的障礙是,我無法永遠認同浮士德,雖然歌德把他寫成一個超人,但他卻會為了蓋一座瞭望台,把居住在那裡的老夫婦趕走……」他巧筆一揮,索性把妄想以個人意志填海的浮士德,結合樂生院拆遷議題;而最後浮士德的死亡,在原著中獲得上帝拯救,鴻鴻卻讓一直陪伴浮士德的魔鬼梅菲斯特,指控遲未出現的上帝,藉以強調沒有所謂的拯救,而人們厭惡的魔鬼,卻可能揭開平和的表相,帶來真實與清明……「我這是魔鬼觀點版的《浮士德》」,他說。

殘破隧道為場景,隱喻人生歷程

除了將當代議題植入劇本,鴻鴻也將影像、剪紙、光影戲等多元表演形式融入演出中。進入劇場,觀眾將看到一個弧型隧道、一景到底的舞台,「這個舞台是根據設計高豪傑給我看的一張圖片構想而成,那是一張黎巴嫩戰後被炸過的隧道遺跡。場景因此有戰爭的痕跡、隧道也有著人生歷程的隱喻。」隧道可以是浮士德的書房、國王宮殿等景觀,兩旁的表演空間,則可投影表現浮士德行經之地,或呈現為戰場、水坑等景。

強調要「跳脫一般人對這個劇本『深奧難懂』的印象,讓劇情可以對應當代生活經驗,讓觀眾有所對照、共鳴」,鴻鴻的《浮士德》,將有著更鮮活、奔放的經典新詮風貌。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