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
-
原住民樂舞
旣陌生又熟悉
台灣的原住民族由於其語言與風俗習慣互異的文化特質,日據時期便受到許多日本學者的靑睞,而成爲絕佳的研究對象。而舞蹈在九族中所扮演的角色,又因生活習慣及自然環境而有所不同。從繁殖、驅靈、慶祝到體訓,無一不是來自老祖宗所遺傳下來的文化。
-
原住民樂舞
縱谷到海岸,馬蘭到吉安
阿美族年度最大慶典「豐年祭」,每年七、八月間,在炙熱的東部陽光下,熱熱鬧鬧地,隨著水稻收割季節的不同,一個一個的部落陸續從南方逐步往北,像嘉年華會般地開展起來了。
-
台灣行脚
最「台灣」的台東
台東是全台最有「文化」的地方:除了精采、豐富的原住民文化及史前文化以外,另一方面,她同時也擁有現代化的表演場地,提供「新」的表演。
-
縱墨觀史
沒落抑或誤解 台灣原住民音樂五十年來發展問題之探討
在對台灣原住民音樂內在的組成、結構及運作系統沒有充分的瞭解之前,任何談論所謂的變遷與發展,都可能只是不同立場的一種考慮與觀點,其中許多看起來似乎具有歷時性意義的現象,其實往往是與本質無關的。
-
即將上場
澳洲原住民舞蹈團
目前澳洲大約有四萬多純澳洲原住民仍居住在原始部落,其文化根源可追溯至四萬年前。自上次冰河時期以來,原住民社會就一直與外界隔離,所孕育的文化與日常生活及宗敎儀式密不可分。過去二十年間,澳洲原住民在物質上必須接納白澳人所加諸的新文化,如今這些古老的生活方式面臨著極大的衝擊,包括其傳統觀及文化表達方式,但也因此展露它極具彈性及復甦的跡象,澳洲原住島民舞蹈團(Aboriginal Islander Dance Theatre)是其中負有文化傳承使命的藝術團體中發展最成功的例子。他們的特色在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舞蹈形式,編舞嚴謹卻不失其原始純眞的風貌,透過他們的表演,觀衆得以欣賞到原住島民舞蹈的獨特風格。「我們知道過去的生活方式無法回復。但我們相信,我們的傳統音樂、歌曲、舞蹈及藝術必須保存下來,透過原住民藝術家的表演,期待世人能體驗我們文化所蘊藏的力與美。」 此次澳洲原住民舞蹈團來台演出《此時此地》與《聖地》兩個作品,是台北市立國樂團「台北市傳統藝術季」的節目之一,希望帶領寶島的觀衆跨越時空,探索、欣賞本土族群外的原住民傳統音樂、歌曲、以及舞蹈,從而對原住民生活方式有更新的認識。
-
戲劇
還有沈瀲更深的「環」 《海山傳說.環》觀後
一如編導者其他作品的風格,此劇無疑地亦呈露了若干單純、童稚的純度和淸亮之感。
-
CD小舖
極地原住民之聲
縱觀人類早期文明的開發過程,面對少數或弱勢族羣的「處置」問題通常不離「同化政策」(assimilation policy)與「種族隔離」(racial segregation)兩種模式,無論前者的僞善分享或後者的惡意鄙棄皆導致文化滅種的結果;爲免重蹈覆轍,當今所謂「原住民」之文化保育課題,務必擺脫環境支配權之優勢操控,嘗試將原住民的文化存留問題交還其自我選擇的意志,而Mari Boine的發掘,正巧提供絕佳的活生實例。 位於挪威、瑞典、芬蘭及俄羅斯四國交界處,北極圈以北的苔原區──Smiland(局外人稱Lappland),居住著一羣以馴鹿放牧或漁獵爲生的少數民族──Smi(Lapp),北美同緯度地區之Inuit(外稱Eskimo)族羣爲其遠親,由於人煙稀少氣候嚴寒,使他們的存在幾乎被遺忘於紛飛的冰雪中。所幸Mari Boine這位Smi血統之音樂使者,重新燃起族人的文化傳薪。一九五六年,Mari出生於挪威北方城鎭Kar-asjok之近郊,當時官方仍採強硬的同化政策,他只能接受全盤的日耳曼文化敎養,不覺地遺忘自身的語言習性,且挪威境內的Smi人較其他三個國家管轄的同族,擁有更完整的福利措施,因此認同程度愈加澈底;隨年歲的增長,Mari逐漸察覺即使盡全力適應白人體制仍無法改變血緣的事實,屢經多回的矛盾掙扎終於從自卑的弱勢心態中醒悟,決心重拾原生族羣的文化傳承與自尊,並著手用母語創作歌曲,藉以延續Smi族羣之傳奇。 熬練十三年後,於一九九三年發表Goaskinviellja(Eagle Brother)專輯,將Mari以原住民身分從事音樂創作的成就推至頂峯。從專輯標題與歌詞內容,似乎不斷表露自白頭鷹(北方極地中百禽之首)的羽翼象徵轉化的心靈力量,原本以動物做爲羣體精神的圖騰取向乃原始部族常見之文化行爲,然Mari在此則跨越古老的崇拜迷信,欲藉展翼翺翔之自由意念突破現代文明的桎梏,提示族人回歸大自然的寧靜懷抱。 與台灣原住民音樂的「保存」方式相比較,Mari並不刻意再生固有形式與傳統意義,卻反而積極擴張衍生,於音樂的基底(fundamental)上用族人的語音技巧和民謠資產(joik),結合垂手可得之北歐民謠(mordic fol
-
舞蹈
取之於自然並回歸於大地 關於《沈默的杵音》
原住民舞蹈的精神,來自自然,來自大地及生命的呼喚。劉鳳學將這群受現代舞蹈洗禮的舞者,回歸原始的本質,自然地舞出原始的舞蹈。
-
舞蹈
原鄕沉痛的呼喚 《沉默的杵音》觀後
台灣五十年來,以原住民傳統歌舞素材抽離轉化成現代舞的創新鉅作《沉默的杵音》是唯一僅見,也唯有深具人文豐厚情懷的劉鳳學,才得以交出如此震懾人心、如此不沉默而無聲怒吼的杵音。
-
即將上場
台東劇團《鋼鐵豐年祭》
台東劇團新戲碼《鋼鐵豐年祭》動員近四十名的原住民與漢族演員,以各自的角度探索共同的原住民族群問題,所激盪出的觀念構築成戲劇的架構與血肉。《鋼鐵豐年祭》將以環境劇場的形式與台東縣各地縣民作一面對面的近距離接觸。
-
原住民樂舞
原舞者與原住民歌舞的舞台化 專訪人類學者胡台麗
這個團體爲什麼可以在吵雜的環境中,讓二、三千人那麼安靜地看完演出?紐約時報資深舞評Jennifer Dunning爲此驚訝,她以「這麼令人嚮往的品味」來描繪原舞者在紐約林肯中心戶外演出的台灣原住民歌舞。 原舞者,一個成立二年餘的年輕團體,團員是來自各族的原住民靑年。胡台麗以一個人類學者的文化學養,參與原舞者表現原住民歌舞的努力;陳板以一個鄰居(優劇場與原舞者在新店毗鄰而居)成爲原舞者所有排練及體能鍛鍊的現場觀衆;他們是親炙最深、最了解原舞者的漢族朋友,在訪談中細膩地咀嚼了原住民歌舞舞台化的困難與原舞者的努力。
-
原住民樂舞
原住民的歌舞文化
原住民各民族對歌舞的槪念都不一樣,即使有相同之處,其中仍有很大的歧異性。人,爲什麼唱歌?爲什麼舞蹈?透過原住民對歌舞的槪念,爲我們提示一個原生態文化的角度與省思。
-
鄒族
瑪雅士比和小米收成祭
原住民早期的部落社會中,征戰與粟作是頭等重要的事,由此衍生的祭儀活動,也特別有其莊嚴的生命意義。透過鄒族人的敍說,我們看到其中敬謹、嚴肅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