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環」,以族群共融,友好的歌舞合唱作爲終場,「和平共存」的企圖處處可見(《海山傳說.環》劇照)。(謝安 攝)
戲劇 演出評論/戲劇

還有沈瀲更深的「環」 《海山傳說.環》觀後

一如編導者其他作品的風格,此劇無疑地亦呈露了若干單純、童稚的純度和淸亮之感。

一如編導者其他作品的風格,此劇無疑地亦呈露了若干單純、童稚的純度和淸亮之感。

《海山傳說.環》

11月25〜27日

國立藝術學院

劇情開始於圍成一圈環坐的原住民們聆聽長老敍述故事,扣合了人類學角度之「原始戲劇起源歷史」之一說。然後一個接一個關於原住民傳說的故事於焉展開。由藝術學院的學生們所扮演的原住民各族,亦演亦述地連續搬演了數個原住民傳說故事。全劇洋溢著學生演員們可愛與略顯生澀的特質,倒也令觀衆感動于他們的認眞與賣力。

在樸素的空曠舞蹈場上,演員們以動作模擬的方式,使得山、水、石、樹等背景意象,佐以燈光的變化、音效的點綴,淸楚地傳達給觀衆知道。這個「環」,以族群共融、友好的歌舞合唱作爲終場,淸楚地透露出編導者的期待。此一「和平共存」的企圖在全劇中處處可見,包括穿著各族不同服飾的原住民們共聚一堂,彼此摻和、不分你族我族的接力敍述各族特有的傳說典故;巧妙地銜接上開場各族齊聚載歌載舞的場景,遂形成了一串容載著起源、生殖、情感、環境意識……等象徵生之循環的神話環鍊。

近乎家家酒式的表演動作

一如編導者其他作品的風格,此劇無疑地亦呈露了若干單純、童稚的純度和淸亮之感。除開流暢的場面調度和活潑的牧歌唱遊,讓觀衆在接觸、聆賞原住民文學之餘,亦能享有某種程度的耳目之娛。仍然不免令觀者感覺若有所失的是,在學生們近乎扮家家酒式的表演動作中,固然凸顯了質樸與率眞,但少了分深沈與對傳統(眞誠篤信)的嚴肅和虔誠;在樸拙可愛的原住民外衣之下,卻流露著屬於城市新人類的遊戲式表演風格。許多「效果」的產生,皆是來自於主題訴求以外的──例如演員誇張逗趣的聲容動作或小道具的使用──而非沈澱自原典故的靈魂;直接觸擊觀衆的,是有趣的表演方式,而非故事的生命本質。由是,觀賞此劇者,或可將目光區分成兩個層面來看待此戲:第一個層面,這是一齣以「原住民故事」爲內容的戲;第二個層面,需知這是齣由現代「都市孩子們演出」的戲。如此,似較能克服對於原住民傳統演出之形式與精神合一的困惑感。

相較之「原舞者」蒼勁生猛的生命力,此劇的演員們旣非眞的原住民,自然在演出力道上顯得生嫩了些,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某種旺盛的凝聚力與專注感,相當明顯的躍動於這群年輕孩子們的臉上──形成了《海山傳說.環》不帶矯飾的另一種動人之處。

以原住民族群爲重點的創作,如同以台灣史、國族史…等衆目所矚之焦點話題爲主題的作品,在此地總是負載了過多的悲情與傷痕等情結包袱──這顯然並非編導所意欲表現者。誠然,來自各區域層級的觀衆們,各自懷抱著不同的期待來觀看此劇,若不幸而未能窺見自己想看見的題材,亟易發出指稱素材取擷不足的批評。其實一齣戲定位的關鍵並非在材料的取捨之上,而是創作者以何種視域和角度來消化原始資料,繼而化爲凝鍊的表現形式。

 

文字|王玉  觀眾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