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西洋音樂史中的藝術家身影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翻開西方古典音樂歷史,可看到多位知名作曲家也同時是生命鬥士,在對抗病痛與身體不便下維持創作動能,如作曲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史麥塔納(Bedrich Smetana,1824-1884)的聽覺受損,因眼疾而手術失敗、進而失明的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當作為音樂創作中雙向接收刺激的關鍵途徑的「視」與「聽」受到病痛侵襲瓦解,他們如何面對這樣的生命習題?儘管無法改變人生軌道,與之共存是僅存的正面力量,透過音樂創作記錄自我內心歷程,成就了作品內涵,更強化藝術創造的價值與重量。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逝世二百五十週年 創作中看見「現世」
韓德爾戲劇的音樂人生
今年的復活節,是個四月十三日, 而幾乎二百五十年前的同時 ( 一七五九年四月十四日 ) ,在倫敦Brook街57號的一棟四層磚樓中,有一位大師闔上了雙眼,他留下四十六齣歌劇, 二十五首神劇;還有,就是往後那綿綿影響著海頓、莫札特、貝多芬、孟德爾頓, 啟示般的音樂靈感 他是韓德爾。 二百五十周年忌 ,大師藉由音樂, 再度復活。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創意產業奇才
雖然常被拿來與巴赫相提並論,但韓德爾其實與巴赫走著相異度甚高的道路,從他放棄法律從事音樂演出與創作,離鄉到英國發展,未局限於宗教氛圍,器樂作品散發出璀璨的世俗生活風格的光采,歌劇作品也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並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可說是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創意產業奇才。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巴洛克兩位音樂大師
韓德爾vs.巴赫
一六八五年的二月,德國中部的小鎮哈勒(Halle)誕生了一位音樂大師,那就是後來叱咤風雲的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剛好差兩天就滿一個月後,德國的埃森納赫(Eisenach)的「巴赫家族」中也出生了一位代表人物,也就是後人最為熟知約翰.賽巴斯汀.巴赫(Johannes Sebastian Bach)。同一國籍、同年誕生、同為巴洛克音樂集大成的代表人物、出生地相距不過一百三十多公里,然而兩個相互傾慕的音樂大師,不僅始終沒有機會見過面,兩人一生的命運更是南轅北轍。 往前推,巴赫有七代的祖先都曾出現過音樂家;往後推,他自己的子孫又有好幾代從事音樂工作。前後相加,「巴赫」這個顯赫的姓氏在音樂史上,就整整延續了約莫兩個世紀之久,而且從十六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中葉之間德國就有八十多位音樂家都姓「巴赫」!反之,韓德爾的出身不僅不是音樂世家,父親還嚴格禁止他學習音樂,因此一直到大學,他所學的還是法律。牡羊座的巴赫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德國,活動範圍也並不廣闊,但相反的,雙魚座的韓德爾卻旅行、留學義大利,周遊了各大城市佛羅倫斯、羅馬、威尼斯與拿不勒斯等文化名城,並且結識了當時義大利歌劇音樂界的許多大師級人物。往來英國與德國之間,最後定居英國。享受過極為風光的日子,也經歷歌劇院倒閉破產的危機,直到在《彌賽亞》中找到了新的方向,轉移宗教音樂的創作再度贏得了事業的高峰。音樂上,巴赫擅長使用對位法作曲,多寫作複音音樂,注重曲子的構成、器樂性及音重疊的要素;但韓德爾並不擅長對位法,所以並不多用,反而偏向於旋律性、聲樂性,配以偉大的進行和弦。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他們仨!今年繚繞德國的樂音
今年適逢古典音樂三位重量級作曲家的重要紀念週年韓德爾逝世二百五十週年、海頓逝世二百週年與孟德爾頌的二百週年冥誕。紀念週年往往是節目策展人最好著力發揮的主題,不但可以在這個機會裡盡現作曲家的豐富面貌,也是音樂會行銷的利器;在音樂資產豐富的德國,即有三個音樂節分別聚焦以上三位音樂家,擺出不同凡響的音樂饗宴。
-
音樂
名家手筆,不同凡響!
第二部分結尾的《哈利路亞》大合唱,儘管全場觀眾遵循英王喬治二世傳統自動起立,葛羅絲曼也順勢轉身指揮群眾加入齊唱,然而她並未處理得過度興奮,寧可將真正高潮保留到第三部分結尾的《阿門》合唱,讓全曲格局增大,感人肺腑至深,名家手筆的確不同凡響!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田莊裡的歌劇聖地
沒有明星歌手、也沒有特級樂團,但一樣能製作出高水準歌劇,成為拜魯特音樂節外的另一個「歌劇聖地」葛蘭邦歌劇節,是如何營造出樂迷心中的崇高地位呢?資深歌劇迷楊世彭教授,在六度拜訪拜魯特音樂節之後首度造訪葛蘭邦,也為其優雅氣氛所陶醉,且聽他娓娓道來這個歌劇節的有趣故事與魅力所在。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我的第一次葛蘭邦經驗
我們是在去年七月底開完莎翁故鄉的「三十一屆國際莎學會議」後駕車前往葛蘭邦。那時所有的票早就售磬,我們幾個月前經過特別安排才得到兩齣戲的四張票,其中一張是贈券三張是自購,這也是葛蘭邦的規矩:即使樂評人也只送一張票。票價從廿五至一百五十英鎊,在國際歌劇界算是便宜的。 冷門劇碼也是一票難求 我們看的歌劇是韓德爾的《羅德琳達》及比才的《卡門》。《卡門》全滿當然不在話下,但像《羅德琳達》這樣的冷門戲也全賣光,這就看得出葛蘭邦的叫座功力了。需知這齣戲自一七二五年在倫敦首演後,極少在歐美歌劇院出現,連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也要等到本季才推出,葛蘭邦卻在一九九八年就首演了。如今葛蘭邦每年劇季的六個劇目,必有一齣冷門戲或世界首演,照樣上座奇佳,可見其票房實力有多強了。 《羅德琳達》劇情大致是講中古時代義大利某一貴族在死前將領地分給兩個兒子,兩兄弟爭鬥不息,其中之一戰敗後遠走他鄉,留下嬌妻羅德琳達和他們的愛子。後來另外一個兄弟被奸臣害死,奸臣篡位後更想霸佔羅德琳達,她為了兒子的安全虛與委蛇。後來她丈夫喬裝回來,在忠臣襄助之下奪回王座,與嬌妻愛子團圓 此劇故事並不動人,音樂卻相當動聽,在專門演奏莫札特及其同時代作品的「十八世紀文明啟發時代管弦樂團」(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的伴奏下,也在一位法國女指揮充滿激情的領導下,全劇流暢而酣美,其中技巧極難的花腔華采片段由幾位主角分別唱出,可謂精采紛呈美不勝收。 香檳野餐氣氛獨特優雅 《卡門》的演出酣美有餘驚奇不足,以充沛的熱情及完美的整體表演見長。以色列次女高音Rinat Shaham面貌身材歌喉均佳,她剛一出場就打開台前的水喉沖洗長髮,然後猛一甩頭,大量水花洒向圍觀的軍官士兵,引起群眾嘩笑,就是這個製作的效果之一。男主角及其他要角均非知名歌手,但個個稱職人人賣力,台上奔放的熱力,是其他歌劇院很少見到的。伴奏的是葛蘭邦駐團的「倫敦愛樂」(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指揮Paolo Cariganani雖籍籍無名,也是首度在此露臉,但卻指揮得頭頭是道,若再由音樂總監Vl
-
音樂
台上那棵尷尬靜默的聖誕樹
盡職的演唱與樂團的表現形成極大的對比。從充滿附點音符與聲部對位的序曲開始,樂團就沒進入狀況,聲部之間的扣接屢有扞格,而且小提琴之外的樂器似乎失去了表達能力,音樂性非常貧乏。NSO或許演奏起十九世紀的曲目有模有樣,但是一回到巴洛克的作品實在是乏善可陳。
-
回想與回響 Echo
異地試煉,不完美的平衡
在國王學院教堂那個特定的空間裡,經過這幾百年的時間,筆者相信,在三十名合唱團歌手和學院教堂的管風琴之間,已經達致某種聲響的平衡。一旦到了別的場地,譬如台北的國家音樂廳,人聲與樂器的平衡就可能出現問題。
-
CD小舖
音樂會導聆
雷史畢基《古代舞曲與歌謠》 雷史畢基向以善於運用古代音樂的素材於創作中而著名。他的《葛利果小提琴協奏曲》,便是受葛利果聖歌的感召而作,又如這張CD中的《鳥》組曲及《古代舞曲與歌謠》的三部組曲,均爲其硏究古代音樂的心得成果。 《古代舞曲與歌謠》是根據音樂學者Chilesotti所擁有的古代音樂手稿的抄寫本所作。此三部組曲各由四首曲子構成,充滿了質樸天眞的元素,但却是以最精準的管弦樂法所創作。雖然所使用的是古老的素材,但和聲頗具現代感,可視爲全新創作的當代曲目。 第一部組曲創作於一九一七年,演奏所用的樂器包括:長笛、雙簧管、巴松管、法國號各兩支,英國號、小號、豎琴、大鍵琴各一,以及弦樂器組。此組曲與雷史畢基最著名的《羅馬三部曲──羅馬之泉、松、節慶》相較之下,亦具有多彩的管弦樂效果。第二部組曲完成於一九二三年,樂器編制增加了高音短笛、長笛、小號、大鍵琴各一,二支豎笛及伸縮號、定音鼓各三。第三部組曲完成於一九三二年,全部只使用弦樂器。 此張專輯優異之處除了演奏詮釋極佳,錄音更是均衡完美。音樂與音響的偉大結合,以此爲代表。 荀伯格《昇華之夜》 《昇華之夜》或譯爲《淨夜》,是當代音樂大師荀伯格於一八九九年的創作。此曲原是爲室內樂合奏團(六重奏)所創作的作品,一九一七年他將其改編爲弦樂團的合奏曲,一九四三年又將此弦樂團版重新修訂。 《昇華之夜》的創作運用了大量的擴張性曲調,可說是荀伯格創作無調性的十二音列音樂之前期作品。作品中充滿了無調性音樂游移不定的感覺。作品標題《昇華之夜》Verklrte Nacht是取材自德馬(Richard Dehmel)的同名詩作。此曲淸冷感性的氛圍便是由此詩中而得。 詩的內容是敍述一對戀人走在寒冷月光下的森林,女方吿訴男方她已懷有別人的孩子,她確信(在她遇見目前的男伴之前)由於母愛的本能,至少使她發現了生活的目的,儘管生活並不如意;男方有感於當時月夜迷濛的氣氛,十分體諒女子的處境,相信只要他們眞心相愛,這個未出世的小孩必將眞正屬於他們倆人。於是擁她入懷,緩緩前行。 卡拉揚以極具官能式的美感詮釋此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