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德爾的雕像,被設計如同拿著豎琴的音樂之神阿波羅。(本刊資料室 提供)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創意產業奇才

韓德爾其人其樂

雖然常被拿來與巴赫相提並論,但韓德爾其實與巴赫走著相異度甚高的道路,從他放棄法律從事音樂演出與創作,離鄉到英國發展,未局限於宗教氛圍,器樂作品散發出璀璨的世俗生活風格的光采,歌劇作品也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並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可說是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創意產業奇才。

雖然常被拿來與巴赫相提並論,但韓德爾其實與巴赫走著相異度甚高的道路,從他放棄法律從事音樂演出與創作,離鄉到英國發展,未局限於宗教氛圍,器樂作品散發出璀璨的世俗生活風格的光采,歌劇作品也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並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可說是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創意產業奇才。

西洋音樂史上名家雲集,活躍於十七世紀歐洲樂壇的韓德爾始終地位崇高,作品百年流傳聲譽不墜。提到韓德爾的音樂作品,文本中常見將他與巴赫相提並論,這樣將兩人並列的論述方式,顯而易見是由於兩人同年出生於德國的相似性所致。然而許多音樂學家從諸多角度所完成的研究發現,兩人音樂創作手法殊異,行事作風與生活風格亦大相逕庭。韓德爾不似巴赫音樂世家的因緣自然克紹箕裘,韓德爾放棄法律而從事音樂演出與創作,成為一位世人矚目的音樂家而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是從早年就在音樂領域展現天生好手、不做二想的自我主張。

遷移產生創作能量,音樂與世人同樂

韓德爾身後留下六百多首作品,其中包括歌劇、神劇及其他世俗與宗教的聲樂或器樂作品。十七世紀歐洲樂壇的音樂作品受到當時人們宗教生活風格極大的影響,作曲家或受聘於教堂或因貴族委託,創作了為數不少的宗教性質的樂曲。不若巴赫將信仰視為宗教音樂創作的驅力,韓德爾往往著眼於音響,而將宗教作品的器樂部分華麗處理,他旅居倫敦的最初幾年,受安娜皇后委託所做的Utrecht Te Deum可被視為此類風格與手法的一個例子。

另一方面,韓德爾的器樂作品散發出璀璨的世俗生活風格的光采。這一點若從韓德爾一生當中所做的空間遷徙的脈絡來看,會發現韓德爾不僅對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相當有主見,他也始終自我主導式地建構自己的生活空間。十八歲時他從出生地哈勒前往漢堡,在該地以演奏家身分出道,繼而於廿七歲時移居倫敦,從此聲譽鵲起、揚名立萬,之後歸化成為英國公民,在英國渡過逾半世紀的時光,最後他並在遺囑中表明下葬西敏寺教堂的心願,終得連遺骨亦留在英國與皇室同葬。在十七、八世紀交通不甚便捷,當時歐洲大多數的人們一生遷徙的範圍與次數,都受到個人經濟條件、文化期待與交通工具等方面極大的限制,然而韓德爾生於德國、遊學義大利、供職英國,在工業革命機械發明大大改善人們遷徙的自由度之前,韓德爾移居的能量為他的藝術創作注入許多深刻的第一手感官經驗。一般來說,人們移居或由於逃避或由於追求,前者為「失望性動因」,後者為「期望性動因」,這些能量驅使人與環境互動,也驅使藝術家思考與創作。在脫離宗教規範形式與內容的一般器樂作品中,韓德爾展現了與其宗教作品有別的生動音樂語彙,敘事抒情之外,韓德爾的音樂有兼容並蓄的胸懷,與入世同樂的趣味。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