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蘭邦歌劇節新劇場外景,左側的莊宅乃克利斯迪夫婦舊居,中間的一截就是著名的「風琴廳」。(葛蘭邦歌劇節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田莊裡的歌劇聖地

初訪英國葛蘭邦歌劇節

沒有明星歌手、也沒有特級樂團,但一樣能製作出高水準歌劇,成為拜魯特音樂節外的另一個「歌劇聖地」——葛蘭邦歌劇節,是如何營造出樂迷心中的崇高地位呢?資深歌劇迷楊世彭教授,在六度拜訪拜魯特音樂節之後首度造訪葛蘭邦,也為其優雅氣氛所陶醉,且聽他娓娓道來這個歌劇節的有趣故事與魅力所在。

沒有明星歌手、也沒有特級樂團,但一樣能製作出高水準歌劇,成為拜魯特音樂節外的另一個「歌劇聖地」——葛蘭邦歌劇節,是如何營造出樂迷心中的崇高地位呢?資深歌劇迷楊世彭教授,在六度拜訪拜魯特音樂節之後首度造訪葛蘭邦,也為其優雅氣氛所陶醉,且聽他娓娓道來這個歌劇節的有趣故事與魅力所在。

去夏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二日間,內子與我訪問了英國著名的葛蘭邦歌劇節(Glyndebourne Festival Opera),看了韓德爾的冷門歌劇《羅德琳達》Rodelinda,以及比才的熱門戲《卡門》Carmen

早在一九六四年就聽到葛蘭邦的大名了。那時我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博士,選了戲劇系資深教授米契爾博士(Dr. Ronald Mitchell) 的「Lyric Theatre」的課,中文或可譯作「樂韻劇場」,講述歌劇、輕歌劇、音樂劇等等以歌唱為主的劇型與演出。這是戲劇系的熱門課,米契爾博士的課與音樂系的歌劇課大不相同,他著重演出,常常敘述著名歌劇院的製作特點,葛蘭邦就是他舉出的例子。

老先生跑遍舉世聞名的歌劇院,卻特別鍾愛華格納創辦的德國「拜羅伊特樂劇節」(Wagner’s Bayreuth Festival,台灣譯作「拜魯特歌劇節」),及英國的葛蘭邦歌劇節。他說拜羅伊特水準最高,票也最難買,但葛蘭邦的氣氛最好,水準也高,而那兒的花園一定要逛,野餐更是非吃不可。四十年來,我自一九九五年起連去拜羅伊特六次,卻要等到去年夏天才初訪葛蘭邦,大概是緣分不夠吧。

英國富豪的歌劇田莊夢

葛蘭邦的源起與其他一流歌劇院大不相同,這是一位英國富豪在他鄉下田莊上自建的劇場,用意是在一個無人干擾的環境裡經過長時間的排練,製作一些水準至高的歌劇。他在七十年前歌劇節開幕時的豪語,迄今還是葛蘭邦的製作原則:「不是我們能做到的最好層次,而是任何地方能做到的最高水準」。

這位富豪名叫約翰.克利斯迪(John Christie),是伊頓公學、牛津大學培養的精英人物,喜愛音樂、文學、藝術,早年就到拜羅伊特、薩爾茲堡、慕尼黑國家歌劇院等等舉世聞名的歌劇院、音樂節浸淫演藝。他四十八歲時,原本打定主意獨身到底,但卻偶然地認識一位女高音Audrey Mildmay,驚艷之後墜入情網,很快就結了婚。他們的蜜月旅行是去歌劇聖地拜羅伊特,共同體驗華格納樂劇聖殿的傳統與氣氛後,決定在他們的鄉下田莊建起一座同樣異乎尋常的劇場。

克利斯迪的田莊在英國東南部東薩塞克斯郡魯伊斯鎮 (Lewes,East Sussex),鄰近海邊的避暑名城布萊頓 (Brighton),離倫敦大約兩小時的車程。由於愛好音樂,他莊宅裡早就建了一座「風琴廳」,專供舉行小型音樂會。他的本意是將「風琴廳」擴展成小劇場,但他的新婚妻子勸道:「你若真想花那麼多錢,看在上帝的份上做得像樣些吧!」聽了愛妻的話,他找了著名的建築師,另造一個三百個座位的劇場,有個中型樂池,舞台設備都是當時最先進的。這個劇場後來擴充成五百二十七席,六十年來一直是葛蘭邦歌劇節的演出場所。

他從歐洲請來指揮及導演,三人分工合作下,在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八日推出第一個劇季:兩齣莫札特歌劇《費加洛的婚禮》及《女人皆如此》,兩星期間每劇各演六場。

那些特別從倫敦趕來看戲的諸親好友及樂評家,本來對這兩個演出不抱任何希望,但在看完後卻大吃一驚,因為這兩齣戲雖無明星,卻演唱得頭頭是道;樂隊雖非名團,卻也演奏得非常精采 ——這絕對是仔細排練的結果,而當時的歌劇界,卻是草草排練就見觀眾的。

不請明星,年輕歌手歷練好所在

還有一點令觀眾讚嘆的,就是葛蘭邦的演出氣氛。三百席、音響絕佳的劇場,正好演出親切細膩的莫札特作品,而設備齊全的舞台,又能提供與大劇院相似的視覺效果,這整體的演出享受,其實高過倫敦的著名歌劇院。還有,此地的演出與拜羅伊特相同,在下午開始,觀眾必須盛裝出席,每幕之間有很長的休息,供觀眾好好享受晚餐或野餐,更可在風景如畫的廣闊草坪及精心整理的花園裡游散,這些獨特氣氛更是倫敦劇院難以比擬的。正因為這些優點及特點,葛蘭邦的名氣一下就打響了,七十年來盛名不衰。

葛蘭邦的特點之一是不請明星,因此成為年輕歌手歷練的好地方,從這兒出身後來舉世聞名的歌唱家不在少數,尼爾森(Nilsson)、蘇莎蘭(Sutherland)、帕華洛帝(Pavarotti)、弗蕾妮(Freni)、卡芭葉(Caballé)等都曾在一九五、六○年代在此表演,名指揮若朱里尼(Giulini)、 蕭提(Solti)都曾先在這兒工作,然後再為其他英國歌劇院音樂廳服務。上世紀的「歌劇教父」Rudolph Bing 在一九三五年被葛蘭邦聘為總經理,一九四九年他跳槽去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不久成為最最著名的歌劇製作人,這些都是圈內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由於不請明星,葛蘭邦可以要求歌手長期排練,也在選角上顧到劇本的需要。在這兒擔綱的男女主角,相貌身材都與角色相符,一般歌劇院裡看到的癡肥女高音及臃腫男高音,在這裡幾乎絕跡。歌手看起來賞心悅目,演技與唱功並佳,這些今日看了不足為奇的基本要求,在七十年前的英國,倒是料想不到的奇蹟。

新建劇場依然保持親切感

葛蘭邦的演出水準也因名導演的加盟而顯著提高。曾任英國皇家莎翁劇團及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的彼得‧赫爾(Peter Hall)爵士,一九七○年代就經常為葛蘭邦導戲,一九八四年更專任它的藝術總監。赫爾爵士在上述兩個頂尖劇團的繼承人南恩爵士(Sir Trevor Nunn)) 跟海德納先生 ( Nicholas Hytner),縱橫音樂劇劇壇之餘,也忘不了為葛蘭邦偶爾導戲。

由於觀眾越來越多,演出要求也越來越高,葛蘭邦的主持人在一九八七年就決定營建一座新劇場,七年後終於在舊劇場的原址出現。這是一個全由特殊磚石木材及少數鋼筋建造的結構,雖然增加了四百多個座位,但仍保持當初的親切感,最後一排的座位居然比老劇場的更靠近舞台六呎。由於劇場內部全為木質,極端悅目外,音響效果還勝過舊劇場。這個劇場在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八日開幕,離舊劇場開幕剛好是六十整年,開幕劇目也是莫札特的《費加洛的婚禮》,誠為歌劇界的佳話。

 

文字|楊世彭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戲劇舞蹈系榮休教授,香港話劇團榮休藝術總監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