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兩廳院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創造經典 友善環境
邁入卅周年的國家兩廳院,在新場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當下,如何迎向新的挑戰?如何自我定位?本刊專訪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身為草創時期即在兩廳院任職、遍歷多樣工作範疇的她,針對上述提問,表示兩廳院下一個十年要做的,就是「創造昨日與明日的經典。昨日的經典要重現,明日的經典應該在這舞台上呈現。」而她「希望兩廳院是一個友善的環境,只要民眾進來,不論實體空間或心理都沒有障礙。」
-
新銳藝評 Review
繭伏.摺疊.《有機體》
舞作《有機體》乃是一種褶疊;羊毛從繭化線、舞者破繭成個體,是變態、褶轉後的新生。然,末尾,並列舞者們赤手為緯,穿織羊毛線衣與線幕間,成了一種褶曲動態平面。於是,後繭時代的生命體,乃推皺效應的結成,此時,完整明確的不是生命體,而是不斷變動皺褶的世界。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專訪兩廳院代理藝術總監
李惠美 營造創意花園 擦亮領導品牌
個性直爽、熱情理性的新任代理藝術總監李惠美,任職於兩廳院廿七年,從籌備階段就開始參與兩廳院工作,歷任企畫行銷部經理及副總監等職務,策畫節目近四千場。李惠美的接棒,代表著兩廳院中生代的薪傳,而在兩廳院尚待升格為國家文化藝術中心之時,她仍將帶領大家往「國際化」及「全民共享」的既定方向努力,並且提出建置創意中心的構想,期待兩廳院能成為台灣表演藝術的培育花園。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再任藝術總監 開心「回鍋」兩廳院
平珩 期待分享更多、開創更多
再度回到兩廳院擔任總監一職,曾協助兩廳院轉型行政法人的平珩看到現在的改變組織更精簡,運作上軌道,她表示「這次回來心情還蠻開心。」而對於兩廳院的角色,她認為兩廳院應該是扮演國家的「表演藝術研發單位」角色,引進藝術價值高的演出為國人開拓視野,並可透過國際共製,讓國內創作走上世界舞台;而在國內新場館陸續完工的此時,更需要兩廳院將廿五年的營運經驗分享出來,協助國內演出環境迅速步上軌道。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南管 德國導演 台法跨國製作
人神奇戀《洛神賦》 詩畫皆入戲
《洛神賦》五月將於台北國家劇院首演後,九月赴德國杜塞朵夫國家劇院,十月赴法國里昂、諾曼第、巴黎演出,明年五月登上北京故宮太和殿。預期這將是繼崑曲《牡丹亭》後,另一波炒熱老傳統的文藝復興風潮。
-
編輯室
編輯室報告
一直到版都在排了,還在想這樣的問題:假如再有一個月,不,半個月,一星期也好,兩天吧,還有許多東西要訂正,還有資料該補足,圖片還可以再精選然而,没有時間了,人和時間競爭,永遠落敗,何況,這樣一本内容繁複的刊物却在這麼忙迫的時間裏得創造出來。 可是,只有有了起點才可能往前走,就當這是一個留下前行的空間的起點吧。 而當然,這麽一個起點,已經是很多人全心投入和努力的結果,我們因此,在邀請批評的同時,也期待鼓勵。 《表演藝術》是國家兩廳院所主辦的刊物,但是藝術無國界,自然更没有「廳院」之界。不過,兩廳院是國内最重要的表演機構,創刊的同時正逢廳院的五週年慶,我們樂於以兩廳院爲開端,陸續推出國内各公私表演場地的介紹和檢討,每期並且將配合重要演出,介紹一個國外城市的表演環境,以爲國人的參考。十月份的大節目是德國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來台演出,我們因此以慕尼黑的介紹作爲這個國外單元的開始。 表演藝術界人士對國内表演環境的檢討建言可以使政府、場地行政和觀衆都更瞭解目前台灣的表演生態。 「表演」的單元中我們介紹了國内外近期的演出和活動。崑劇名旦華文漪女士擔綱的「牡丹亭」是年度大戲,我們作了較多篇幅的介紹,其餘有關越劇、實驗劇場、現代舞、管絃樂團,以及對岸一個深受矚目的舞台劇的評介,都值得您一讀。 專欄文章由幾位文化界的專業先進執筆。入門、書介、資訊等單元都是我們希望發揮本刊的引介和教育功能的設計,希望自認「門外」的讀者也能夠接受。 在衆多稿件正忙於校稿上版之際,傳來當代新音樂大師約翰凱吉(John Cage)過世的消息。遠在紐約的指揮家譚盾提供了第一手的凱吉訪談記錄,舞蹈家林懷民寫下了他對凱吉的感性的懷念,作曲家潘皇龍則提供了對凱吉的評介,最後還有胡齡之觀賞凱吉最後一場音樂會的抒感,我們以豐富的文字,表達對當代一位影響深遠,也饒富爭議的大師的紀念。同在「里程碑」單元還有莊裕安亦莊亦諧的羅西尼二百年紀念文章,是對另一位富於爭議的大師的另一種追思。 「表演藝術」當然有許多有待改進,有待增益的地方,它才起步,期待您的回應和指正。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國家兩廳院巡禮
國家音樂廳和劇院內部是迄今所有的表演者都給予肯定的場地。它的外面,與中央圖書館、中正紀念堂合抱而成的廣場和庭園,則是無數民衆遊憇、戶外演出的最好空間。甚至於它也曾經是民運、學運進駐的「是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