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下半年,王嘉明導演的《親愛的人生》將至巴黎秋天藝術節和鳳凰劇院的「下一波藝術節」演出。(國家兩廳院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代藝術共享學╱案例分享

以「人」為本的交流 藉「陪伴」打開彼此的未來

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的「開動計畫」

二○一八年一月一日正式啟動的「開動計畫」,是國家兩廳院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共同簽訂、為期四年的交流計畫,透過節目交換、跨國共製與藝術家駐館創作的方式,推動台、法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計畫核心在於人的交流,以親身接觸化解語言與文化的隔閡,打開了藝術創作的視野,也拓寬了場館經營的思維。

二○一八年一月一日正式啟動的「開動計畫」,是國家兩廳院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共同簽訂、為期四年的交流計畫,透過節目交換、跨國共製與藝術家駐館創作的方式,推動台、法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計畫核心在於人的交流,以親身接觸化解語言與文化的隔閡,打開了藝術創作的視野,也拓寬了場館經營的思維。

國際文化機構之間的相互合作已經成為全球表演藝術界的趨勢。這種「共享」策略不僅促進製作發行,延續了演出的生命,也讓創作跨越疆域,開展表演藝術的多元化發展。二○一八年一月一日正式啟動的「開動計畫」企圖連結台灣與法國兩地劇場網絡,是推廣「國際共享」的重要突破。這項由國家兩廳院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Le Phénix)共同簽訂的交流計畫,預定在四年內透過節目交換、跨國共製與藝術家駐館創作的方式,致力推動台、法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推行一年多以來,「開動計畫」究竟締結了哪些成果?對於未來又有何展望?藝術家對於場館的資源共享有什麼樣的期許?國際場館的合作又會為彼此帶來何種刺激?

從「藝術人」出發

「開動計畫」的核心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實際交流,用親身接觸化解語言與文化的隔閡。二○一七年十二月,導演Baboo與編舞家劉彥成前往鳳凰劇院,參加導演工作坊,與法國青年創作者相互切磋,分享彼此的創作手法。三個月後,鳳凰劇院主辦的「奇幻夜總會藝術節」(Cabaret de Curiosités)也特別設置「台灣焦點」單元。透過節目與論壇,法國的專業人士與觀眾不但欣賞到台灣表演藝術作品的多重樣貌,也認識台灣劇場文化的豐富底蘊與前衛精神。二○一八年五月,兩廳院也邀請鳳凰劇院藝術總監杜勒葉(Romaric Daurier)參與「青少年劇場」國際論壇。透過數據分析與實例舉證,杜勒葉分享了法國劇院長期在中、小學推廣戲劇教育的經驗,以及青少年觀眾給予藝術家的刺激,為台灣場館帶來全新的視野。九月,法國導演夏東內(Damien Chardonnet-Darmaillacq)來台舉辦戲劇表演工作坊。以英國小說家凱利(Dennis Kelly)的文本《愛與金錢》Love and Money為主軸,夏東內帶領十二名台灣演員一起探索資本主義對於人性的考驗。不同於其他藝術家,夏東內格外重視身處環境帶給他的創作靈感。透過深度的訪談與排練,他不但初步了解台灣社會的現狀,也見識到本地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潛力。

讓創作跨越疆域

二○一九至二○二○年,「開動計畫」將擴展至巡演規劃,使台灣的觀眾與全球當代表演藝術接軌,讓台灣的演出走向國際。今年春天,鳳凰劇院的製作《宅想新世界》Germinal將來台演出。這齣作品透過充滿遊戲性和黑色幽默的呈現手法,探索人類文明的形成,深受法國觀眾的喜愛。下半年,王嘉明導演的《親愛的人生》也受邀至巴黎秋天藝術節和鳳凰劇院的「下一波藝術節」(Next Festival)演出。此外,兩個場館也齊力發展深具潛力的實驗之作,推廣國際共製的作品。法國導演戈瑟蘭(Julien Gosselin)去年轟動亞維儂藝術節的史詩三部曲――《玩家》Joueurs、《毛二世》Mao II、《名字》Les Noms――就是「開動計畫」的成果之一。透過類似的「共製策略」,兩廳院不僅能串連各國場館,連結全世界的表演藝術行銷網絡,也幫助台灣的創作者躍上國際舞台。編舞家林怡芳預計在今年「新點子舞展」推出的《微塵共感》Skein Relations、雲門2的《十三聲》未來都將展開巡演,讓歐洲觀眾見識到台灣文化的實力與魅力。

著重實驗性的駐館創作

「陪伴並支持藝術家發展具有開創性的創作」是兩廳院與鳳凰劇院的共同理念。編舞家蘇文琪去年三月進駐鳳凰劇院,在十天內與法國燈光與聲音藝術家密集地展開實驗。除了經費、設備與場地,劇院的全體工作人員也積極配合,讓藝術家能專心投入創作。蘇文琪覺得這次的駐館創作是難能可貴的經驗。無論是黑盒子空間、燈具和音響器材、調度技術人員,法國劇院提供給藝術家相當豐富的資源,讓他們能夠勇於嘗試,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實際的感官體驗。最後的試演也讓藝術家有機會與專業人士和一般民眾交換意見,成為未來製作的依據。這次的跨國合作延續了蘇文琪以「科學與藝術」出發的創作脈絡,也讓她產生全新的想法,發展出探討全球暖化效應的Warming,預計於今年十月兩廳院的「舞蹈秋天」系列中首演。對蘇文琪而言,駐館創作不僅帶給藝術家更充裕的時間和資源,去發展並調整創作的細節,也增加他們在國際舞台上曝光的機會。相對而言,藝術家的介入也鼓勵文化場館跳脫習慣的思考模式,讓它能與來自不同文化、領域的人士相互交流。

經營策略的相互借鏡

國際場館資源共享的首要挑戰就是時間的考驗。雙方必須花上好幾年去溝通、協調,才能成就為期一至兩個禮拜的工作坊或演出。然而,這種長時間的相互磨合不僅給予藝術家更充裕的籌備空間,間接地也讓場館能彼此借鏡,推動更完善的經營策略。國家兩廳院國際發展組表示,相較於台灣的文化場館,法國劇院的組織團隊較為精簡,在資源分配上也更具彈性,因此能全力陪伴藝術家,提供他們可以實驗的創作環境;而且,法國劇院長期以來透過教育推廣、訂戶措施培育了大量的忠實觀眾,這些都是兩廳院未來極力發展的目標,像是從今年開始推動的「Gap Year兩廳院壯遊」、「新點子實驗場」等。「開動計畫」不單局限於藝術創作的發展,也使劇院管理方思考如何拉近與民眾的距離,讓文化實際地融入生活,成為啟發全民的潛在動力。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