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雅音小集

相關文章 9 篇
  • 郭小莊扮孟麗君。
    即將上場

    雅音小集《再生緣》

    首演於民國七十五年的《再生緣》,描寫孟麗君女扮男裝,縱橫廟堂。情節大綱原本於淸代女作家陳瑞生的彈詞,後經丁西林改編爲話劇,雅音小集的京劇版即以此話劇本爲基礎,唱詞曲文全由王安祈新編。 孟麗君一角由郭小莊扮演,其餘主要演員有曹復永扮演甫皇少華,孫麗虹、曲復敏分飾皇帝及太后。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3期 / 1994年09月號
  • 戲專因起步較早,擁有較寬闊的實驗空間,其成長、轉型的路線也淸晰可見。圖爲復興國劇團時期的作品《阿Q正傳》(1996)。
    特別企畫 Feature

    本土味,異國風,現代化?

    國內近年來的「新編京劇」演出,以國光與戲專國劇團的大型製作爲首,在劇本取材與舞台呈現手法上多有創新,引發各方廣泛的討論。但這些作品能否爲台灣新編京劇的發展提出新的指向,是値得觀察的。

    文字|游庭婷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對想精進的演員來說,明白清楚的老師比名師有用踏實。圖為國光劇團「京劇武戲之美」特訓計畫的教席王金璐(右)指導演出《戰宛城》。
    現象視察

    精「藝」求「經」,更上層樓

    在傳統戲曲逐漸式微的今天,一身技藝的京劇演員如何根植專業,更上層樓呢?他們有的帶藝投師,精進流派專長;有的跨足崑曲,吸收藝術養分;也有的演而優則編導,力求轉型;更有企圖旺盛者,自立團體進行戲曲創新實驗。路,是人走出來的,京劇演員的努力,當是傳統戲曲生存下去的契機。

    文字|沈惠如
    第117期 / 2002年09月號
  • 郭小莊欣喜回憶著與恩師相處的種種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有眼神 才有意境

    對台灣戲曲發展有涉獵的讀者,都知道「俞大綱」這個名字,可是卻未必知道就是他,一九七○年代台灣文藝青年的精神導師,帶出像林懷民、郭小莊、邱坤良等當代文化界這些響亮的名字。 今年適逢俞大綱百歲冥誕暨逝世三十週年,文建會等單位策劃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包含經典作品演出與研討會,將於四月底登場。為了讓讀者更了解俞大綱的行誼風範,本刊特邀知名戲曲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訪問俞大綱的得意門生、雅音小集創辦人郭小莊,回憶大師生前的點點滴滴。

    文字|王安祈、廖俊逞、蔡靜薇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 遷台初期顧正秋所率領的「顧劇團」培養了不少本省籍戲迷。八十三年歲末,顧女士並與辜振甫同台推出《王昭君》、《借東風》等歷久不衰的老戲。
    九四回顧

    曲/戲廻旋路 文化變遷中台灣的京劇發展

    京劇在台灣,五〇、六〇年代,解懷舊念鄕之饞;它活絡、生發,名角輩出。七〇年代,幾近是白頭餘韻;它老成、嚴謹而低迷。八〇年代,創出新局,曲味擴大到戲趣;它有了現代化的新氣象。 眼下,大陸骨子老戲頻頻來回溫「曲」和「藝」,幾齣諷剌官場形色的新編戲,成爲本地劇團搬演的新歡。

    文字|王安祈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歸越情》衆生相:左起吳優(吳劍虹飾)、范蠡(曹復永飾)、勾踐(謝景莘飾)、西施(郭小莊飾)、西施母(曲復敏飾)。
    焦點

    古道中闢蹊徑 雅音小集之於台灣國劇發展

    從七〇年代之前,傳統國劇「經典國粹」的地位,到雅音小集崛起,對傳統美典的變革、開拓;自台灣退出聯合國到欲返聯合國之間,雅音小集隨著大環境的起伏變遷,走過漫漫十四年。

    文字|王安祈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 整整四十年,國軍文藝活動中心(民國54年成立)的舞台上烙印了京劇在台灣一個點子一聲鑼鼓的發展印記,進進出出的觀衆也由靑壯到白頭。
    縱墨觀史

    戲裡乾坤大 大陸主要戲曲劇種在台灣的發展

    一九九四年,國民政府撥遷來到台灣,行囊中的黃金、文物國寶已先一步運抵,而扎根於民間的地方戲曲劇藝也尾隨著草鞋、步鞋、槍桿一步一哼唱地流亡到台灣,京劇、豫劇、崑曲等傳演不輟。異地的絲弦、異地的鑼鼓點子,敷演(衍)出怎樣的劇相心聲?

    文字|李孝悌
    第33期 / 1995年07月號
  • 《四次元的劇本》中的主要演員。
    戲劇

    劃下九三年多樣的句點

    雅音小集籌備年餘的新劇《歸越情》,展演不同風貌的西施,賦歷史以現代的省思;大陸崑劇龍頭浙江崑劇團帶來二十餘齣拿手折戲,陪伴海峽這一岸的中國人送舊年迎新歲;此外,還有實驗舞台劇、歌舞劇、日文劇等爲今年劃下多樣的句點。

    文字|郭玉娟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 《推銷員之死》 1992年表演工作坊製作,楊世彭導演,於國家劇院演出。聶光炎提及本劇的困難度在於,原劇本和它最初的舞台設計是並行發展的,劇本
    台前幕後

    「做好,就是藝術」 聶光炎舞台作品回顧

    聶光炎無疑是二十多年來,台灣最重要的舞台及燈光設計家。這個名字代表的是專業負責的精神、誠懇熱心的態度。在藝術創作上,他不斷求新求變,卻從不忽略現實條件。他熱心提攜後進,自己卻始終保持和藝術初戀的靑春活力。透過專訪及重要作品的回顧,我們管窺了大師宮牆內的樣貌。

    文字|陳珮眞
    第9期 / 1993年07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

  • 戲劇

    想笑就笑吧,走進假的園區來場真實的交流

    《泰雅文創精神劇場》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