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音小集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有眼神 才有意境
對台灣戲曲發展有涉獵的讀者,都知道「俞大綱」這個名字,可是卻未必知道就是他,一九七○年代台灣文藝青年的精神導師,帶出像林懷民、郭小莊、邱坤良等當代文化界這些響亮的名字。 今年適逢俞大綱百歲冥誕暨逝世三十週年,文建會等單位策劃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包含經典作品演出與研討會,將於四月底登場。為了讓讀者更了解俞大綱的行誼風範,本刊特邀知名戲曲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訪問俞大綱的得意門生、雅音小集創辦人郭小莊,回憶大師生前的點點滴滴。
-
現象視察
精「藝」求「經」,更上層樓
在傳統戲曲逐漸式微的今天,一身技藝的京劇演員如何根植專業,更上層樓呢?他們有的帶藝投師,精進流派專長;有的跨足崑曲,吸收藝術養分;也有的演而優則編導,力求轉型;更有企圖旺盛者,自立團體進行戲曲創新實驗。路,是人走出來的,京劇演員的努力,當是傳統戲曲生存下去的契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本土味,異國風,現代化?
國內近年來的「新編京劇」演出,以國光與戲專國劇團的大型製作爲首,在劇本取材與舞台呈現手法上多有創新,引發各方廣泛的討論。但這些作品能否爲台灣新編京劇的發展提出新的指向,是値得觀察的。
-
縱墨觀史
戲裡乾坤大 大陸主要戲曲劇種在台灣的發展
一九九四年,國民政府撥遷來到台灣,行囊中的黃金、文物國寶已先一步運抵,而扎根於民間的地方戲曲劇藝也尾隨著草鞋、步鞋、槍桿一步一哼唱地流亡到台灣,京劇、豫劇、崑曲等傳演不輟。異地的絲弦、異地的鑼鼓點子,敷演(衍)出怎樣的劇相心聲?
-
九四回顧
曲/戲廻旋路 文化變遷中台灣的京劇發展
京劇在台灣,五〇、六〇年代,解懷舊念鄕之饞;它活絡、生發,名角輩出。七〇年代,幾近是白頭餘韻;它老成、嚴謹而低迷。八〇年代,創出新局,曲味擴大到戲趣;它有了現代化的新氣象。 眼下,大陸骨子老戲頻頻來回溫「曲」和「藝」,幾齣諷剌官場形色的新編戲,成爲本地劇團搬演的新歡。
-
即將上場
雅音小集《再生緣》
首演於民國七十五年的《再生緣》,描寫孟麗君女扮男裝,縱橫廟堂。情節大綱原本於淸代女作家陳瑞生的彈詞,後經丁西林改編爲話劇,雅音小集的京劇版即以此話劇本爲基礎,唱詞曲文全由王安祈新編。 孟麗君一角由郭小莊扮演,其餘主要演員有曹復永扮演甫皇少華,孫麗虹、曲復敏分飾皇帝及太后。
-
焦點
古道中闢蹊徑 雅音小集之於台灣國劇發展
從七〇年代之前,傳統國劇「經典國粹」的地位,到雅音小集崛起,對傳統美典的變革、開拓;自台灣退出聯合國到欲返聯合國之間,雅音小集隨著大環境的起伏變遷,走過漫漫十四年。
-
戲劇
劃下九三年多樣的句點
雅音小集籌備年餘的新劇《歸越情》,展演不同風貌的西施,賦歷史以現代的省思;大陸崑劇龍頭浙江崑劇團帶來二十餘齣拿手折戲,陪伴海峽這一岸的中國人送舊年迎新歲;此外,還有實驗舞台劇、歌舞劇、日文劇等爲今年劃下多樣的句點。
-
台前幕後
「做好,就是藝術」 聶光炎舞台作品回顧
聶光炎無疑是二十多年來,台灣最重要的舞台及燈光設計家。這個名字代表的是專業負責的精神、誠懇熱心的態度。在藝術創作上,他不斷求新求變,卻從不忽略現實條件。他熱心提攜後進,自己卻始終保持和藝術初戀的靑春活力。透過專訪及重要作品的回顧,我們管窺了大師宮牆內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