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光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人物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4
年度人物,是編輯部透過整年度的觀察,以及諮詢從業人員的建議,經激烈討論後所產生的人選既肯定他們在2024年的表現,同時也展望他們的未來性。 舞者出身的編舞家王宇光帶著自編自跳的系列作《捺撇》、《人之島》走向國際,並持續推動「到處舞蹈」長期共融計畫,將身體能量融入日常。演員王肇陽穩定且不間斷的表演動能,讓他在2024年獲得劇場、影視等方面的獎項肯定,並於作品裡體現他對社會的關懷。現任國家交響樂團單簧管副首席的賴俊諺,多次在國際舞台上受到肯定,2024年更籌備首屆台灣國際單簧管藝術節,用自身的經驗與行動鼓勵年輕學子。 他們都在開創自身能量與積累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積極面向「自身以外」的更多可能,因此編輯部共同推薦他們為2024年的年度人物。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宇光:盛開的舞蹈新星,點亮國際、在地創作動能
曾為雲門2舞者的王宇光轉型編舞家後,自2019年與生活、創作伴侶李尹櫻創辦「微光製造」已邁入5年,並首度入選國藝會TAIWAN TOP演藝團隊。王宇光長期發展「關係三部曲」在2024年也走到了第二部曲,自編自跳的系列作《捺撇》、《人之島》在國內外累積了許多好評與獎項,更在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Sadler's Wells)的新設獎項中獲選為3個全球舞蹈新星之一。不只在創作、演出,甚至在舞蹈推廣能量上,2024年度的王宇光可說是名符其實、身體力行地在國內外「到處跳舞」,微光所照之處皆炙熱強烈,讓人期待「關係三部曲」的最終章與「微光製造」未來在舞蹈圈內圈外各處點燃的火焰。
-
焦點專題 Focus 影像記錄(1)
2019 年印尼,流浪者計畫
離開雲門2之後,王宇光一直想要證明自己。2019 年創作《馴順的我們》對他而言,是一個機會。「但想得太多,可以做得太少。對那時候的我來說,那是一個很巨大的失落。所以流浪者計畫,大概我是用逃跑的狀態出發的。」 「釣魚?釣魚哪有什麼難的。」剛抵達印尼,王宇光這樣想。於是他先跟也曾是雲門2舞者的 Danang 相聚,和 Danang 一家人展開了大約5天的旅行,到處看看。 圖一是他們開車經過了鄉間,一群人正在舉行傳統祭祀,過程接近乩身,只是上身的是各式各樣的「獸」。「這個人會被獸控制,身體非常野性,奔跑或攻擊。巫師會拿鞭子去鞭打他,讓他回來。」 「你看著人滾在爛泥巴裡,整體感受很潮濕、濃郁然後我看起來就是一個乾淨的、紐約來的人,站在那邊。」是這整趟旅程,慢慢軟化了這個紐約人,最終在印尼重生。
-
焦點專題 Focus 影像記錄(2)
2022 年,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灣舞蹈平台
在臺灣舞蹈平台策展人周書毅給王宇光訊息、問他要不要帶作品參加臺灣舞蹈平台前,王宇光沒想過下一個作品。「書毅提了之後,我開始組織過去的生命經驗,提取了流浪者計畫,也才覺得就是 Danang 了。」 舞蹈平台演出的空間在衛武營樹冠大廳東側露台,那是一個戶外,它的質地與條件,影響了作品往後的發展方向。「你在那裡沒辦法控制任何事,有風、有雨,陽光曬完地板很燙。空間定調了作品一直到最後都在處理的事情。包括風,包括舞台和觀眾的關係。」 這時候王宇光和 Danang 的重逢並不舒適。「一開始,我是帶著非常自卑跟沒有自信,開啟跟 Danang 的對話。他有非常厚實的傳統基礎,而我,我根本不知道我是誰。」
-
焦點專題 Focus 影像記錄(3)
2023年6月,印尼梭羅,設計團隊田調
王宇光很確定,他希望跟從《捺撇》開始就一起合作的舞台設計陳冠霖、燈光設計徐子涵,繼續做《人之島》,他要用同一批人馬,走完「關係三部曲」。這是最早確定的事,早到,根本還不知道《人之島》接下來的命運、會去哪裡演出時,他就出了機票錢,邀請設計們出發梭羅。
-
焦點專題 Focus 影像記錄(4)
2023年10月,倫敦The Place當代舞蹈中心,駐村
「我是在倫敦決定的,我要用身體,直球對決。」 設計群去印尼時,王宇光發現,大家會傾向驚嘆印尼的傳統、陌生的文化,對比較不熟悉的面向會有諸多好奇渴望探尋。「當我把自己抽離,看到大家的狀態時,我發現我以前好像也是這樣。但這個作品的對話或關係,不應該只有一個方向。」王宇光開始思考,「我該怎麼破 Danang 和他跟他的傳統,對,我就不是你的傳統,我該怎麼找到自己的重量?」
-
焦點專題 Focus 影像記錄(5)
2023年12月,日本城崎國際藝術中心,駐村
「好快樂喔,這是我這輩子創作最快樂的時光了。」 城崎劇院是地方市議會改造的藝術空間,看得出硬體不是專業劇院空間,但在軟體上卻是一應俱全,配給微光製造駐村期間兩名技術人員,有求必應。地點也好得不得了,從住宿的空間下樓就是劇場,騎個腳踏車就可以去泡湯。 王宇光沒浪費可以任性的空間,一進劇場發現有原木的地板,立刻詢問,可不可以把已經鋪好的黑色地板換成原木色「30 分鐘,他們就換好了。日本人真的好強喔。」 但王宇光反省:「回到台北,你就還是很想要回到那種原木的質感跟溫潤的感覺啊這是花錢的開始。不可以這樣,以後不可以這樣,做夢很好,但一旦想要巡演,夢會變成阻礙。」
-
焦點專題 Focus 影像記錄(6)
2024年8月,印尼梭羅,排練
首演前兩個月,王宇光到印尼和 Danang 密集排練,8個月沒有一起工作了,上一次碰面是在大雪中的日本城崎駐村。延續當時初步確認下來的舞作架構,繼續發展身體動作。 王宇光說,其實這次排練,Danang來台灣是最好的,如此所有的設計群又可以看他們工作,可以同時動起來。但事實是,王宇光一個人動身去印尼,是最省錢的。「我自己是甲方啊,自己壓榨自己比較容易。」
-
焦點專題 Focus 創作脈絡
迷戀,把身體砸進不知道的遠方啊──王宇光,跳舞20年的此刻
2024年10月的第一週,微光製造王宇光的作品《人之島》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開演。演完,馬不停蹄,帶著作品《捺撇》前往法國國立夏祐劇院演出。11月《人之島》將展開海外巡演第一站,地點是倫敦。 這兩年,微光製造幾乎都是這樣奔馳著。在台灣以北投為據點,但其實很少在家,不是隨著「到處跳舞」的藝術分享計畫跑遍各縣市,就是在印尼田調,日本、倫敦駐村。把自己投向不熟悉的地點,讓未知的地景打磨身體與記憶,王宇光似乎喜歡如此。包含他在 2019 年參與流浪者計畫,在印尼海上浪擲兩個月,等一條浪人鰺;2022 年也沒做好周全準備,執意獨自走一趟西班牙朝聖之旅。 「我沒有想要跟誰證明,也不是要拿到一張獎狀,但我似乎迷戀那一種,把身體砸進去,埋著頭去拚,去看看我不知道的遠方,到底長什麼樣子就只是,站在那邊看,你過去的努力到現在的風景,原來是這樣啊。好像就夠了。」 限制 高中考華岡藝校表演藝術科那天,王宇光背著一把吉他,搭了上陽明山的 260 公車,在考場自彈自唱了一首。那是當時他認知到的「表演藝術」,王宇光說自己根本搞不清楚狀況。那3年除了談戀愛,就是跳街舞,也有上芭蕾課,優雅的緊身褲穿是穿了,但因為裡頭卡著四角褲,很大一包。「老師很氣,但也拿我們沒輒。」 考大學舞蹈系時同樣是搞不清楚狀況,臨時抱佛腳,到舞蹈補習班跟國中生一起練功。結果是文化大學舞蹈系備取17,「電話來了,問我備取上了,要不要讀,我立刻:要要要」 新世界打開。第一學期王宇光走進舞蹈班,發現大事不妙,同學們全都是從小科班一路上來的練家子,課堂上老師只要喊術語,大家的身體會自動操作。「那跟我是不同的世界。」用已經19 歲的身體,追趕柔軟度與各種技巧,王宇光說那段時間的考驗不僅是身體,也是意志。 「你會一直被否定,你的身體是不夠好的身體。但卻也在各方面的撞擊下,我覺得,我想要搞清楚了,我想要挑戰,看看我可不可以把『跳舞』這個事情做好。」 而這份「想要搞清楚」,直到他畢業、加入雲門2,不曾停歇。離團時是他開始跳舞滿10年,「好像當時覺得,作為一名舞者跳舞這件事,不足夠讓我興奮了。我想創作。」創作的慾望高漲,他
-
焦點專題 Focus 觀察筆記
Danang 眼中的王宇光與《人之島》
舞蹈家 Danang Pamungkas,出生於印尼中爪哇梭羅,擁有深厚傳統舞背景。藝術學院畢業後,於梭羅的旺古尼嘉藍宮(Mangkunegaran Palace)學習爪哇傳統舞,成為核心舞者。2008 至 2011 年期間為雲門2專職舞者,之後返回印尼發展個人編舞生涯。在雲門2期間,Danang 深入了解現代舞,也在那時候,認識了同為舞者的王宇光。 兩人先後離團後,再次聚首。王宇光說,現在的自己和 Danang 非常不一樣,「他的身體能力這麼好,他還是一名每天6點起床送小孩上學的 45 歲爸爸!」但要說兩人很像的地方,王宇光也很肯定地說有:「就是,我們都曾經願意為了一個未知的遠方,把自己縱身投進去過。」 是什麼讓王宇光出發前往印尼釣魚,途中搭上一艘航行了10幾個鐘頭、不知道要去哪一座島嶼的鐵船?又是什麼讓 Danang 當年帶著一只行李箱,就飛往無法想像的台北跳舞?在《人之島》的排練場上,他們很常一起思考的是:「是什麼讓我們想要離開?」 「而我最羨慕 Danang 的,就是他真的好愛跳舞他用一輩子好專心在舞蹈上。我沒辦法,真的,我不是這樣的一名舞者。」那 Danang 呢?他眼中的王宇光是什麼模樣? 我是 Danang Danang:小時候有個舞蹈老師,來到我住的鄉下,想要找喜歡跳舞的小孩子,我就去學。學了之後發現我很喜歡,在印尼國慶日時上台表演,很有成就感,那是我第一次演出。高中、大學也都繼續接觸舞蹈,後來在梭羅的旺古尼嘉藍宮學習爪哇傳統舞。在傳統舞裡面,我感覺到寧靜,它讓我的內心變得非常豐富。 加入雲門2之前,我有在學校接觸過現代舞,但不是太深。在印尼,當一個年輕的藝術家、編舞家,會非常希望可以到國際上看看,甚至到國外工作,但機會真的很少。當我聽到雲門舞集要到印尼辦徵選,馬上就去了。來台灣,簽下3年的工作約,我就以3年為學習目標,留了下來。 Q:聽宇光分享過,Danang 來台灣的時候,行李箱裡放了爪哇舞的傳統面具和衣服? Danang:它們就像是我的身體的一部分。其
-
焦點專題 Focus 側記秋天藝術節座談「特別企劃╱題外話:跟創作無關的事」(上)
採集生活的鍾適芳,探訪中間地帶的高俊耀
「本場講座,沒有亮點、沒有攻略,純然聊天。」主持人賴依莉如是開場。 9月初的「題外話:跟創作無關的事」講座,集結2024年秋天藝術節的4位創作者,舞台布置如客廳一樣,卻又聽賴依莉隨後自嘲:「大概會有人詢問,既然是與創作無關,為何仍要選在劇場進行這場座談。但老實說,劇場是我們覺得最親密的地方。」在這樣既是公開又可以私密的場所,眾人彼此相遇,聽一場「與創作無關」的故事,關於這些創作者如何成為他們自己,也關於他們的生命印記如何匯流成河當日,賴依莉沒有說謊,創作者也如實努力地不談創作,然而他們的日常經驗,樸素卻充滿力量地、讓人有一種「藝術,原來如此」的輕盈之感。 4位創作者分別是:《人之島》的編舞家王宇光、《島嶼恍惚》編舞家林宜瑾 、《暗夜・腹語・鬼托邦》編導及演員高俊耀、《我們在此相遇:還在水裡》音樂影像現場藝術總監鍾適芳這些創作頭銜,撇開作品名稱不談,也都是他們長年掛在身上的。不過,在這場講座以後,或許我們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他們。 因此,不妨讓我們按照順序,讓這些介紹從頭來過。他們分別是:釣到一隻大魚的王宇光、在三合院闖蕩的林宜瑾、在餐廳裡寫作的高俊耀,以及10歲那年受到毛利族民謠所震動的鍾適芳。 如果你對後者的介紹更感興趣,那不妨跟著文章順勢讀下去。且因4位藝術家分享內容豐富,文章將拆分為上下兩集,本篇聚焦在鍾適芳如何採集生活的塵埃,以及高俊耀如何聊起他童年的餐廳光景。
-
焦點專題 Focus 側記秋天藝術節座談「特別企劃╱題外話:跟創作無關的事」(下)
重新與世界連結的林宜瑾,釣起命定大魚的王宇光
「本場講座,沒有亮點、沒有攻略,純然聊天。」主持人賴依莉如是開場。 9月初的「題外話:跟創作無關的事」講座,集結2024年秋天藝術節的4位創作者,舞台佈置如客廳一樣,卻又聽賴依莉隨後自嘲:「大概會有人詢問,既然是與創作無關,為何仍要選在劇場進行這場座談。但老實說,劇場是我們覺得最親密的地方。」在這樣既是公開又可以私密的場所,眾人彼此相遇,聽一場「與創作無關」的故事,關於這些創作者如何成為他們自己,也關於他們的生命印記如何匯流成河當日,賴依莉沒有說謊,創作者也如實努力的不談創作,然而他們的日常經驗,樸素卻充滿力量地、讓人有一種「藝術,原來如此」的輕盈之感。 4位創作者分別是:《人之島》的編舞家王宇光、《島嶼恍惚》編舞家林宜瑾 、《暗夜・腹語・鬼托邦》編導及演員高俊耀、《我們在此相遇:還在水裡》音樂影像現場藝術總監鍾適芳這些創作頭銜,撇開作品名稱不談,也都是他們長年掛在身上的。不過,在這場講座以後,或許我們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他們。 因此,不妨讓我們按照順序,讓這些介紹從頭來過。他們分別是:釣到一隻大魚的王宇光、在三合院闖蕩的林宜瑾、在餐廳裡寫作的高俊耀,以及10歲那年受到毛利族民謠所震動的鍾適芳。 如果你對後者的介紹更感興趣,那不妨跟著文章順勢讀下去。延續上篇,本篇聚焦先後造訪過印尼的林宜瑾與王宇光,分享他們的生命因為那趟旅程,曾彷彿與自然連結的那一刻。
-
焦點專題 Focus 現場直擊
布拉瑞揚舞團唱跳巴黎夏佑劇院,點燃OMG台灣體驗
「我們再來一次 !」「再來一次 !」「再一次 !」 法國時間10月9日,布拉瑞揚舞團的歌聲繞梁在夜間巴黎夏佑國家劇院,時間已近晚間10點,舞團兩天前才剛抵達巴黎,臉上、身上仍布滿時差的痕跡與重量,工作了整個晚上,但布拉瑞揚仍對謝幕後舞者從舞台走下的動線、唱什麼歌、引導觀眾進入大廳互動的環節不甚滿意。他們試了許多走位、唱了各種台灣原住民傳統歌謠,有沉靜的、有憂傷的、有歡快的,一次又一次。 布拉瑞揚舞團執行長廖詠葳觀察這個從山、海、部落養分長出來的團隊,回憶去(2023)年同樣帶著《我.我們》首部曲到澳亞藝術節(The OzAsia Festival)演出,演出前,澳洲才剛舉行了原住民相關議題公投,但選舉失利,原住民地位仍不被憲法承認,演出現場瀰漫壓抑氣氛。演出後,舞者們按慣例自我介紹完,唱起了一首低沉安靜的歌謠。廖詠葳留意到現場不少觀眾都眼眶泛淚,她說:「舞者們不在意去了哪些國家,大舞台、小舞台對他們來說是一樣的,他們更在意跟哪些人溝通。」 每一回國際巡演,面對不同的群眾,布拉瑞揚舞團都有因地制宜的調整。這回登上這個法國舞蹈圈指標性的殿堂,他們以同樣態度面對,而溝通顯然成功了。
-
舞蹈
雲門「春鬥」重啟 蘇文琪、王宇光以身體再次聚焦
2024年的雲門舞集邁入第51年,同時也是雲門劇場開幕第10年,藝術總監鄭宗龍再次啟動「春鬥」,這個曾讓許多當代舞蹈觀眾每年引頸期盼的編創展演平台,希望延續「當年的清澈跟勇敢」,除了鄭宗龍以首支影像作品《身土》加入「春鬥2024」,今年邀請合作的編舞家為擅長結合新媒體創作的蘇文琪與不斷探索身體與空間的王宇光,將分別與5位雲門舞者碰撞出新作《可以是無題》與《BE THERE》。
-
雲門劇場迎向第十年 「春鬥」再啟
2024年春天,雲門劇場迎向第十年,重點「春鬥2024」將於5月25日至26日舉辦。三部風格迥異的作品為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與台灣影像創作者全明遠合作的《身土》及「春鬥2024」編舞家蘇文琪的《可以是無題》與王宇光的《BE THERE》。「春鬥2024」不僅有劇場的正式演出,也邀請創作者林品碩與陳柏潔以階段性作品呈現,帶領觀眾參與作品的孵化過程。
-
2024新營藝術季 讓藝術如「水」融入全部年齡層
作為大台南溪北地區的核心藝文盛會,2024年新營藝術季以「水水的起點」為主題,透過水作為生命、人類生活及城市文化的起點,規劃出「這裡的起點」、「他們的起點」、「我的起點」等3大主題,並延續先前的樂齡議題,也更聚焦兒童親子活動。
-
雲門50+1再出發 春鬥再啟,威尼斯雙年展舞蹈節迎《波》向上
雲門舞集在2023年跨越半世紀里程碑,今年第50+1年,也是落腳淡水雲門劇場第十年。雲門日前舉辦開春茶會,藝術總監鄭宗龍在雲門劇場中央廊道特別搭建的三度斜坡訓練舞台上,分享2024年舞團兩作品《波》(2023)與《定光》(2020)將首次登演國際舞台,以AI入舞的《波》獲邀於威尼斯雙年展舞蹈節(La Biennale di Venezia-Biennale Danza)演出,而回應自然生態的《定光》則為8月份德國威瑪藝術節開幕週打頭陣。今年是雲門劇場開幕第十年,再次啟動編創平台「春鬥」,邀請編舞家蘇文琪及王宇光嘗試編創多人作品,鄭宗龍與影像創作者全明遠合作身體影像的實驗作品《身土》也將在「春鬥」亮相。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8
跨國交流取徑轉向,當代舞蹈圈持續「南向」
2023年舞蹈圈持續發生的「南向」國際交流仍方興未艾,各項作品、計畫、交流的能量都愈來愈豐沛。 作品方面有陳武康與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的《野台羅摩》,他們於2017年展開一段為期2年至柬埔寨、緬甸、泰國、印尼4國拜師學舞的旅程,又因疫情之故,演出幾經延宕與變化,作品歷經7年漫長的醞釀,最終在今年完成首演;而持續發展中的,有王宇光與印尼舞蹈家Danang Pamungkas的《去你的島》,本作於2022年臺灣舞蹈平台演出階段性發展版本後,創作團隊受英國舞蹈劇院The Place藝術總監Eddie Nixon之邀,於今年至英國進行移地創作、持續發展該作,完整作品預計在2024年秋天於台灣首演;此外,林宜瑾也因2024年的新作發展,除了與團隊走訪國內移工社群外,也前往印尼日惹進行田調;另外,蒂摩爾古薪舞集則舉辦「藝術生活節」與「南島當代樂舞與身體踏查交流」計畫,前者帶入泰國、印尼、印度等身體工作坊,後者則菲律賓多個舞團合作,由彼此舞團的舞者互相給予工作坊,進行文化交流與身體練習等。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以身體為量器,為台灣舞蹈記錄時代樣貌
回推至關鍵的1991年,台灣社會在此前後的10年間,不僅走過股市萬點崩盤的谷底,歷經民間抗議房價飆漲自主發起的無殼蝸牛運動;以及隨之而來的野百合學運,促動國會改選、憲政改革,奠定了台灣今日自由、民主、開放的基礎。
-
企畫特輯 Special
當世界暫停,他們繼續以創作重整自身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十二屆「新人新視野」專案,今年由三位年輕創作者王宇光、薛祖杰與陳品蓉端出他們的作品,在世界按下暫停鍵的當下,繼續以己身探究外在世界。王宇光的《捺撇》試圖從文字出發,與妻子李尹櫻尋找兩人之間或抗拒或倚賴、或緊密或疏離的平衡關係;薛祖杰《THE WALL》則透過「阻隔」坦討「關係」與「跨越」;陳品蓉的《剩人》多線並陳,探討了資本主義全球化時代人與金錢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