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屆臺北藝術節於9月11日正式揭開序幕,以「超限動」(Reeling Hyperreality)為主題,透過風格迥異的跨域作品,探索當代表演藝術如何回應數位時代的多重現實。從人機協作的實驗場域,到女性身分的重新詮釋,從跨文化的感官旅程,到家庭倫理的深度提問,這些作品共同構築了一個跨越舞蹈、劇場、影像與裝置的藝術光譜。
2025臺北藝術節:蘇文琪╳YILAB一當代舞團《暗宇之感》
2025/9/11-21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小黑盒沉浸式劇場
2025臺北藝術節:松本奈奈子✕林安琪 (Ciwas Tahos)《黏著的手、縫合的山體》
2025/9/12 19:30
2025/9/13-14 14:3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11樓排練場1
2025臺北藝術節:洪千涵X洪唯堯X曾睿琁《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
2025/9/12-13 19:30
2025/9/14 14:3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藍盒子
2025臺北藝術節:蘇珊娜・甘迺迪 X 馬庫斯・塞爾格《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
2025/9/12 19:30
2025/9/13 14:3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2025臺北藝術節:李銘宸 X 張碁 X 奈絲.蘿柯 X 温又柔《旅行的舌頭》
2025/9/12-13 19:30
2025/9/14 17:00
臺灣大學藝文中心遊心劇場
2025臺北藝術節:剛左小組Xyang02《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
2025/9/13-14 17:00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B1M01多功能室
藝術與科學沉浸式心靈航行
藝術家蘇文琪將最新科學研究轉化為沉浸式感官體驗。《暗宇之感》運用先進的VR技術,同時結合舞蹈與視覺藝術,將觀眾帶入推測性的宇宙,感知暗物質的存在。
為了將抽象概念化為可感知的體驗,蘇文琪陸續展開跨領域實驗,從美國EMPAC的環繞聲場技術,到疫情期間在C-Lab的VR探索,再到墨爾本地下物理實驗室(SUPL)的駐村,「身體是最精密的感受器官」蘇文琪說。「當探測器追逐粒子時,舞者的身體同樣能成為理解暗物質的起點。」
蘇文琪與舞者田孝慈和其他創作團隊成員,深入澳洲維多利亞州地下一公里的斯塔韋爾地下物理實驗室(SUPL - Stawell Underground Physics Lab),與墨爾本大學科學家合作,透過3D掃描與即興舞蹈,捕捉身體在極端環境中的感知,最終轉化為作品核心的粒子舞蹈語彙。
最終,《暗宇之感》以三重奏般的沉浸敘事完成。舞者田孝慈在地底舞蹈的身體記憶,透過動態捕捉化為光點粒子的流動。17分鐘的VR體驗,觀眾將從地表進入地下洞穴,穿梭粒子探測器,最終遨遊於星系之間;64聲道環繞音響則營造宇宙聲場,使觀眾彷彿成為星系中一顆隨引力旋轉的粒子。
沒有語言、沒有劇情,只有感官的逐步開啟。蘇文琪希望觀眾「重新發現被文明生活遺忘的原始感知」。

人機協作混亂美學
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B1 M01多功能室上演的《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由日本剛左小組(contact Gonzo)與藝術家yang02攜手創作,將人工智慧從配角推向共創夥伴的位置。舞台上,四名表演者以融合格鬥與武術的即興身體展開激烈碰撞,這些無法預測的人類行為被AI「機器夥伴」即時捕捉並轉譯為文字。
有趣的是,AI的誤讀不再被視為錯誤,而成為創作的一部分。當機器人發出「我的大腦即將爆炸」的困惑判讀時,另一個AI夥伴則冷靜地描述「地上的軌跡線」與「觀眾帶著手機」。表演者也會刻意反其道而行,讓整場演出成為一個不斷自我生成的生態系,沒有人或機器能預測下一秒的發展。
後人類意識感官旅程
德國劇場導演蘇珊娜.甘迺迪與跨領域藝術家馬庫斯.塞爾首度合作的《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呈現一段關於存在與內在幽影的奇異迴圈。作品靈感源於Covid-19疫情期間人們被迫困居的狀態,以及研究顯示女性染病後遺症較為嚴重的現象。
舞台上的網紅ANGELA從醒來到入睡,經歷出生、衰老與死亡的循環。她的夢境與思緒在劇場中具象化,如同持續發炎的身體狀態。透過錄音播放台詞、演員現場對嘴的手法,導演刻意模糊虛擬與真實的界線,思索假如時間並非線性,出生與死亡同時作用於此刻,人類將如何重新理解當下的存在。

女性與酷兒的山域重構
《黏著的手、縫合的山體》由台灣泰雅族藝術家林安琪(Ciwas Tahos)與日本藝術家松本奈奈子共同創作,分別追索日本傳說中的「山姥」與泰雅族女性聚落「迭瑪哈霍伊」。舞台幻化成一座既魔幻又真實的山,承載兩位創作者以女性與酷兒視角重新想像、詮釋傳說的場域。
松本奈奈子以肢體詮釋「百魔山姥」,林安琪則以泰雅語演出,透過「逆寫」概念將個人生命經驗與古典傳說交織。這不僅是跨文化的對話,更是新世代創作者對古老傳說的當代回應,為女性與酷兒進行除魅與賦權。
跨文化味覺記憶
《旅行的舌頭》以食物為載體,追溯身分與歷史的流動軌跡。台灣導演李銘宸、台裔旅日作家温又柔、日本導演張碁(Jang-Chi)與菲律賓藝術家奈絲.蘿柯(Ness Roque)共同創作,從鮒壽司到菲律賓Buro,從媽媽的味道到實驗料理,每一道食物都承載著個人生命經驗與集體記憶。
演出以一張長桌為核心——既是舌頭、廚房中島,也是餐桌與砧板。四位藝術家在其上擺放與食物相關的事物,端出鹹、甜、酸、苦、鮮的跨界感官盛宴。觀眾被邀請旁觀、遊走、加入,甚至親自「品嘗」故事。正如創作者所言,我們認知的「本地食物」很多來自外地移入,食材討論背後往往牽涉跨越國界的歷史脈絡。

家庭關係深度提問
繼姊弟三部曲後,洪千涵、洪唯堯與曾睿琁再度攜手推出《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直面一個深刻而敏感的提問:若姊姊向弟弟借精,與伴侶的卵子結合孕育下一代,這樣的選擇是否可行?
作品取用家庭動力學中的「Family Triangle」概念,拆解三人之間不斷變化的「二人作用力」。從血脈相連的姊弟關係,到精子與卵子的提供結合,在多層交錯中折射出對傳統價值、刻板印象與個人意識型態的碰撞。這齣「三人關係」的作品,以一對一的連結為軸心堆疊,揭示親密關係的張力,也映照每個人作為個體存在的根本課題。
第27屆臺北藝術節透過這些作品,不僅展現當代表演藝術的多元面貌,更開啟對身分認同、科技倫理與生命本質的深度思辨。在「超限動」的主題下,藝術家們穿越各種邊界,為觀眾帶來一場跨越感官與理性的藝術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