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永遠反抗的前衛者
屬於美國「戰後嬰兒潮」世代的蘿瑞.安德森,在反抗思潮迭起的一九七○年代,醞釀了她的反叛與創新。她以多元天賦從小提琴、鍵盤到歌唱,以創新思想將視覺藝術推廣於國際舞台,以反諷社會事件來表達對一個世界的不滿。她為了尋回美好價值而反抗當時凝聚野心與醜陋的社會,也為奠定自己歷史地位價值而反抗。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Minimalism 極簡,不只是主義
極簡,不只是主義 是一種從前衛到電音都聽得見的音樂風格 極簡,不只是主義 是一種從劇場到電影都看得到的美學思考 極簡,不只是主義 是一種從建築到設計都能體驗的生活主張 從六○年代末的紐約發跡 極簡藝術以一貫低調不張揚的姿態風行了四十年 它不只改變我們聽覺、視覺的感官經驗 且全方位地滲透我們的生活型態 現在就讓我們透視這「低調而不單調,簡單卻不簡單」的美學一脈 告訴你:極簡,為何不只是主義!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視覺藝術到電音舞曲
極簡主義四十年
從五○年代電視興起、加上大量消費的市場出現,一種偏好不斷重複的文化審美已在美國醞釀,無論是廣告風格或是超市架上的陳列商品,都成為極簡音樂的社會先行者,你也可戲稱它們正式宣告了機械時代複製藝術的來臨。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面對大師 從極簡到無限的音樂「玩」人
菲利普.格拉斯 Philip Glass
對菲利普.格拉斯來說,他不希望「極簡主義作曲家」是他唯一的稱號,事實上,將近五十年的創作歷程中,格拉斯的音樂作品形式多元、類型也多元,「極簡」或許是他的註冊商標,但絕對不是他的「唯一」。他的影響甚廣,不僅在電影配樂、歌劇和管絃樂曲成果豐碩,同時也對搖滾、電音等領域有所影響。這次暌違超過十年再度訪台,本刊特別安排越洋電話訪問,讓讀者在大師到訪前,就可以展開對大師的「深度閱讀」。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極簡劇場達人
魏瑛娟 I have nothing to say and I am saying it
魏瑛娟小檔案 劇場導演,曾涉足商業廣告領域,作品《無可言說》、《2000》、《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多以丟棄語言、敘述甚至符號指涉的方式,探索減法的劇場美學,近來頻繁地獨自旅行,實踐簡單的生活方式。 一九八七年前後,斯迪麥廣告用了《沙灘上的愛因斯坦》做配樂,一時菲利普.格拉斯成了顯學,不僅搞實驗電影、小劇場的愛拿來當配樂,在誠品書店或十月音樂代理的唱片中,多少都可發現極簡音樂的商品變多了。但,在那之前就有一票「怪咖」在聽包括極簡音樂在內的「前衛音樂」,跨足商業廣告和劇場的導演魏瑛娟就是其中之一 作品《無可言說》回應極簡音樂 「菲利普.格拉斯對我們來說還算主流,我最喜歡史帝夫.賴克(Steve Reich)一九九五年的人聲作品Proverb,用的是哲學家維根斯坦的文本,算是speech melody實驗的代表,聽的時候腦子裡會上演幾何電影,一個圓形滾過三角形,四方型大雨下不停,一把剪刀追殺一根虛線。」魏瑛娟如是形容她聽極簡派音樂的感受。 對魏瑛娟而言,除了菲利普.格拉斯、史帝夫.賴克、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泰瑞.瑞利(Terry Riley), Erik Satie、約翰.凱吉(John Cage)、李給悌(Gyrgy Ligeti)也是她心中極簡主義的音樂家,不僅在作品中使用他們的音樂,也深受影響,二○○○年執導《無可言說》Lecture on Nothing,就來自約翰.凱吉同名專輯。「這是我徹底回應極簡音樂的作品,也是向約翰.凱吉致敬。除了用其中音樂外,在概念與形式上我也盡力以劇場媒材趨近約翰.凱吉的音樂理念:I have nothing to say and I am saying it。」 魏瑛娟一路在劇場中實踐「減法」的美學,減少事件、元素、符號,試著回到劇場的簡單本質或純粹狀態。她強調,「去作者化」是她一開始的企圖,但後來她幾乎沉迷於事物抽象概念與物質法則的追索,一如在《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裡分析拆解動作,試圖呈現動作不帶指涉的中性本質,「我常這樣想,如果劇場可以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建築極簡風 屬於工業社會的空間美學
極簡建築 洞見未來的生活型態
極簡風自一九八○年代後期,持續主導著建築與空間美學領域,聲勢興旺不墜。然而整個現代主義的精神,從二十世紀初期的包浩斯(Bauhaus)開始,其實一直就是對簡約有著極高的崇尚態度。雖然「極簡」的名稱,是後來才出現的,可是這樣的本質,卻一直牢牢地與整個二十世紀的現代建築共生並存。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極簡建築達人
陸希傑 呈現事物本質的 減法設計
陸希傑小檔案 英國AA建築聯盟碩士,回國後成立CJ STUDIO,從事建築及室內設計、家具設計、產品設計等相關研究開發。以「減法設計」著稱,代表作品有國聯飯店等。2003年則成立個人家具家飾品牌:shichieh lu系列,目前已推出極簡風格白色系的「袖子」系列茶具。 在台灣首將空間設計導向「減法設計」的建築師陸希傑,曾以如撕紙般的開口型體運用在國聯飯店的空間;及將牆面的磁磚拆除後、再用水粉泥光上漆當成壁紙的方式,設計自己的工作室,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相對於室內裝潢中總是以貼添增補的設計為主,他的「減法設計」在強調極簡風格的設計作品中,自成一派。 將生活經驗轉為具機能及趣味的設計 陸希傑多半是將日常生活的經驗轉化成兼具機能及趣味的設計,像是早期從撕裂一張紙,來思索室內與室外的關係:是否只經由一面牆來界定空間分野。最近,他則在新竹的住宅案中,嘗試以「等高線」的概念:繪製等高線時會將所有等同高度(事物)連成一圈,將家具與樑柱、牆面融為空間的同一元素。陸希傑解釋道,「因為我希望能將住家所需的生活機能,全部放置在同一水平、且自然地融入空間,而不是外加、放在空間之上」。他同時也以接近圓弧的線條取代傳統筆直方正的格局,使得該住宅空間更為純粹簡單。 如此化繁為簡、將機能融入型體的操作方式,也經常能在他所設計的商業空間中見到。像是極具代表性的竇騰璜與張李玉菁概念店「WUM」,他將店內的「跳舞衣架」量體放到最大,成為空間的主體結構,同時也承載了收納的功能。另外,在設計Aēsop的誠品店時,他也將書店的元素:深色書架植入店內,設計了八百個宛如書架的空格當成陳列櫃,使得商店不僅融入整體環境,並自然地與周遭環境產生對話。 設計嘗試呈現事物的本質 「不論商空或是住宅,我都在嘗試呈現事物的本質」,陸希傑認為,室內設計往往會將機能與裝飾分開思考,外加上許多繁複的物件在空間內,最後很容易流於裝飾過度。而現在流行的極簡風格,又多半流於白色量體、乾淨素雅的空間,太過一致,讓人覺得缺乏了思考或是與環境對話的關係。「一個隱藏門邊框的設計,看似簡單,卻蘊含了我們將住家的設計,退回到居住本質: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設計極簡風 為越多人著想越好
極簡設計 一種體貼客觀的態度
「極簡主義」毫無裝飾的、精華的、鋒利的造型語彙,與強烈理性、不帶情緒及個人的規格化功能,成為產品設計裡的長青理論。身處於喪失了對「烏托邦」嚮往的後現代社會裡,產品設計轉往知覺喧嘩及「對自己最好的」個人化表達,絕對理性的極簡主義,客觀地考慮到使用者的需求,達到心理與生理的平衡與滿足。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極簡設計品牌
finding cheska 賦予使用者沒想到的功能,就是好的設計
今年開春的法國傢具傢飾展,台灣品牌「finding cheska」以簡單又實用的餐具,吸引了國外廠商的注意,finding cheska的設計師凌志佳說:「我們希望使用者重新思考怎麼使用我們的產品」,並為使用者帶來實用與趣味。 他們像是說故事的人 finding cheska是M2T建築設計事務所自己成立的品牌,finding cheska的設計精神就在於:他們像是說故事的人,讓每組設計的餐具都看得到一種情境、一段故事,比如說一場自助餐宴、一個星期天的早午餐(brunch)或是一個甜點時間。finding cheska觀察生活中應該被改變或改善的事物,在視覺上讓功能一覽無遺,對finding cheska來說,功能比視覺上的美還重要,能夠賦予使用者沒想到的功能,對他們來說,就是好的設計。 在finding cheska裡面,可以很輕易的探尋到三個他們設計的重點:多用功能、幾何形狀與組合性。 「Create Your Own Topography」咖啡杯組系列是八種同樣寬度像瓷磚一樣的盤子,加上直徑相同的五種高度的杯子和一個調羹。這個點子來自於觀察自助餐桌(buffet table)上的零落、散亂,並試圖用規格化的方式解決這樣的問題。在機能上,以功能性設計出幾種幾何圖形分別在不同位置挖出凹槽,醬料或飲料再決定杯子(容器)的高度和位置,再因為功能發展出不同花樣的圖騰,凌志佳說:「就像是Create Your Own Topography,-創造自己的地形一樣」。問志佳,他們的東西算不算極簡?「應該是簡化過的語言吧,我們設計的時候是以功能為出發在考量」,機能改變了設計的形狀,所以finding cheska拼貼出的形狀很有趣,也因為隨意的編排,可以很具有個人風味,及多重功能。 站在使用者的高度上來看設計 「不過,台灣的東西組合性還蠻少的。」志佳認為可組合、收納的設計是設計上功能的「基本款」,國內外都擁有「空間永遠都不夠」的問題;另一個好例子是「Multi Fun」這個一體多用的組合,內含雙層杯體、磨泥器、分離器、榨汁器,其皆可與杯體搭配變化使用,其中杯體可單獨使用於熱飲具有隔熱效果、冰飲防止杯壁凝結水滴,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生活極簡風 慢活、樂活、OFF學
「簡單」,不簡單
在這一年年簡單裡反覆思量咀嚼玩味,卻是益發體悟到,雖說自始自終堅定追求追尋著簡單,卻好像並不真懂真能簡單;而要想達到真正令人折服留戀的「簡單」(而非,單調),更是絕對不簡單(或說,容易)。 那是不停不停地,在許多看似矛盾對立、卻是相生相應的兩向境界裡,重重拉鋸、琢磨、咀嚼、思索、領會的結果。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簡單生活達人
劉克襄 繞個彎、再上班的 品味生活
劉克襄小檔案 是詩人,是自然生態作家。他鑽研鳥類,踏查古道,神遊不知名山徑,漫步老街房舍,把菜市場當博物館近年投入野菜蔬果的調查與繪圖,觀察街狗的求生與互愛,尋找生活平凡處的失落菁華。 生活表面好似平凡無奇,但從自然觀察家劉克襄的眼眸望去,卻驚奇遍野,簡樸而豐華。探訪山林成痴、與鳥類動植物為友的他,最愛的遊歷方式是走路。「我會去發掘城市探險路線,未必要到深山。走路所看到的風景事物,讓人對於花草鳥獸更為敏感。」如走過某戶人家,看到庭院的果樹,劉克襄不禁好奇推想:「這水果是從南部移植到北部嗎?它經歷了什麼生存環境才結出果實?」 兩條簡單途徑 探索城市 觀察力加上知識搜尋,使他的生活以簡微作入口,卻幻化為大千。劉克襄的城市探險路徑一:傳統市場。他最愛上菜市場逛逛買買,與老闆聊天,分辨當令蔬菜、外來菜,瞭解市場蔬果與都市的關連。比如因應外籍勞工來台,菜市場多了從當地運來的越南菜;今年春天,他發現新品種的蘿蔔和萵苣;從來沒見過的菜像是北瓜、櫻桃蘿蔔亦令他興奮不已。劉克襄自己種菜,他笑稱是「各種可吃的野草」,從親手栽培中明瞭生長機制,相當有趣。他說:「有機市場惡評化傳統市場,松青等連鎖超市邊緣化菜市場,但透過傳統市場,是認識這個城市的直接管道。」 城市探險路徑二:小公園與老街。都市街巷的新舊公園,可觀察樹種植物的改變,如香草植物和民俗植物的引入;而公園與社區的關係,由公園使用方式窺其樣貌,社區居民是將此地當作生態主題公園?還是老人休閒公園?或兒童育樂公園?或森林公園?老街則是都市計畫方正街路以外的曲折巷弄,它通常蜿蜒隱約,老房子乍現轉角,劉克襄透露:「可知從前小水溝或河流從何處流經。」怎麼看?「通常馬路底下即是河流,因為水道上方是不蓋房子的。」他研究老地圖,對照百年前的路今昔何在,由此勾勒自然環境的流淌變遷。 不要在公司那站下車 為了走路,他搭車上班還故意「不在公司那站下車」,而要「在前一站或後一站下車」,以便走段路、繞個彎再去上班。「看到服裝店會走快一點,看到蔬菜植物就會走慢一點。」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極盡的極簡 低限的無限
極簡主義大師—菲利普.格拉斯
說起極簡主義音樂大師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你可能有些陌生,但是提到以《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時時刻刻》The Hours以及《秘窗》Secret Window提名或獲獎的電影配樂,也許讓你有跡可尋。那種隱約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旋律及充滿冥想迷離的氛圍,是極簡主義音樂的特有呈現,也是大師以音樂直入人心的魅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