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極簡主義音樂大師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你可能有些陌生,但是提到以《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時時刻刻》The Hours以及《秘窗》Secret Window提名或獲獎的電影配樂,也許讓你有跡可尋。那種隱約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旋律及充滿冥想迷離的氛圍,是極簡主義音樂的特有呈現,也是大師以音樂直入人心的魅力之一。
菲利普.格拉斯跨世紀精選回顧
4/10~11 7:30pm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絕妙的多媒體組合!視覺與聽覺的完美搭配給人震撼且深刻的美好領會」(《機械生活》)
─Tomm Caroll,Santa Monica Evening Outlook
「一個傑作,一生珍愛懷念的經驗」(《沙灘上的愛因斯坦》)
─John Rockwell.The New York Times
在我的生涯中,我保留權力來改變我的創作,每個藝術家亦如此做。……我從未傾向於成為一個「精湛」的藝術家,我的目的只是要全找更多的觀眾,基本上這就是我要作的。
——菲利普.格拉斯(註1)
「極簡主義」(Minimalism)音樂其實是從視覺設計的形容詞借用而來,它的中譯至今仍舊莫衷一是,有「極微」、「低限」、「簡約」主義,甚至「素樂」等等,指的都是那種將音樂素材極度地壓縮與限制,在限定的和聲中,不斷反覆並且模型化的音型節奏所構成的音樂。雖然這種作曲傾向一般被認為是在一九六○年代以美國為中心興起,但它並非是史無前例的。在歌劇《萊茵黃金》中,華格納就曾經以分散的(arpeggiated)的降E大調表現這種風格(註2)。極簡音樂最大的特色,在於重覆使用同主題的樂段、緩慢或不加以改變來呈現和諧的整體。有時常必須花費很長時間從一種風格轉換成另一種風格,包括慢到一分鐘只演奏兩到三拍的速度。無怪乎相當多人認為「極簡音樂」,便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詞!
跨界合作,整題藝術的再提升
極簡音樂究竟有多精簡?跟隨著歌劇《沙灘上的愛因斯坦》裡面重覆數著one…two…three…four…你就能立刻體會!這部格拉斯和導演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在一九七六年合作的作品,無故事情節、無確定的意義、無中心觀點、拼貼與語言操弄的手法,開啟了空前的劇場經驗。也讓曾引用該劇音樂作為口香糖廣告背景的「意識形態」廣告公司紅極一時(註3)。除了《沙灘上的愛因斯坦》外,《不合作主義》以及《阿赫那頓》,也是分別對甘地和十四世紀埃及法老王做相同手法的的人物速寫,並稱為「歌劇三部曲」。在一九九○年代中期,格拉斯根據法國導演尚.考克多(Jean Cocteau)的三部電影改編的劇場作品《奧菲》、《美女與野獸》與《魔童》中,最發人省思的是後者。「魔童」指如莫札特一般有音樂才能的神童,而格拉斯小時候就被譽為「魔童」,所以這個作品的創作意義非凡(註4)。他在《魔童》音樂中顯示了自己對於鋼琴的偏愛,演奏需由三架鋼琴和四個獨唱演員組成,可說是他改革最大、鋼琴技巧運用最多的作品之一。一九八○年代與導演葛佛瑞.雷吉歐(Godfrey Reggio)合作的生命三部曲:《機械生活》、《迷惑生活》、《戰爭生活》採用的梵唄、人聲以及包括馬友友大提琴在內的絃樂急促反覆,成為電影配樂的經典之作。此外,格拉斯的佛教信仰與對印度、北飛、喜馬拉雅及東方各地音樂的體驗,更使他從《達賴的一生》電影配樂贏得金球獎。
創造無限可能,仿效流行音樂管理商業事務
格拉斯的器樂名作包括了《五度的音樂》與《低限交響曲》等,一九六八年自組的菲利普.格拉斯室內樂團專門演出其他樂團不願意接手的作品。二○○六年在香港與為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所編舞碼《此時無聲》的配樂卓越出眾;在日本愛知博覽會中也找得到格拉斯的蹤跡。大師的作品不僅包含鋼琴獨奏、室內樂、歌劇、交響曲、電影音樂;種類更涉及搖滾、氛圍、電子及世界音樂,即使成就非凡,他仍擔任爵士樂季製作,為Cutty Sark蘇格蘭威士忌拍廣告,以及出人意表地持續在搖滾俱樂部表演。他的高知名度連在美國卡通「南方公園」及「辛普森家庭」也出現過,電視劇“Battlestar: Galatica”更以彈奏他的鋼琴作品作為劇情之一。即使格拉斯本人認為極簡主義音樂家稱號不足以完全概括他的所有創作,即使作曲方式曾被學院派斥為無稽荒謬,但隨著格拉斯將這種音樂拓展運用到更多形式上,極簡主義在各類藝術精湛的展現與推進再不容懷疑。
註:
1.Schwarz, Z. Robert. Minimalists. London: Phaidon Press Limited, 1996, P.168
2.http://en.wikipedia.org/wiki/Philip_Glass
3.一九八○年代後期司迪麥口香糖曾經以「貓在鋼琴上昏倒了」、「我有話要說」等意識形態/後現代主義手法的廣告竄紅、引發討論。
4.http://www.dfzb.cn/ReadNews.asp?NewsID=39084
文字|李秋玫 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當代音樂研究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