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蘿瑞.安德森不屈服於當代潮流,將思想注入音樂、視覺、劇場、舞蹈與科學層面,隨時反映新時代與社會變遷。圖為《妄想》劇照。(Leland Brewster 攝 Laurie Anderson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縱橫舞台.前衛才女─蘿瑞.安德森/繽紛人生

一個永遠反抗的前衛者

透視蘿瑞.安德森

屬於美國「戰後嬰兒潮」世代的蘿瑞.安德森,在反抗思潮迭起的一九七○年代,醞釀了她的反叛與創新。她以多元天賦——從小提琴、鍵盤到歌唱,以創新思想——將視覺藝術推廣於國際舞台,以反諷社會事件——來表達對一個世界的不滿。她為了尋回美好價值而反抗當時凝聚野心與醜陋的社會,也為奠定自己歷史地位價值而反抗。

屬於美國「戰後嬰兒潮」世代的蘿瑞.安德森,在反抗思潮迭起的一九七○年代,醞釀了她的反叛與創新。她以多元天賦——從小提琴、鍵盤到歌唱,以創新思想——將視覺藝術推廣於國際舞台,以反諷社會事件——來表達對一個世界的不滿。她為了尋回美好價值而反抗當時凝聚野心與醜陋的社會,也為奠定自己歷史地位價值而反抗。

蘿瑞.安德森,總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到“Avant-garde”。

“Avant-garde”源於法文,意指「先鋒」,多用來形容在文化或政治上有著實驗或突破性創新的人事物。在西方文史中,“Avant-garde”指「前衛藝術」,是十四世紀文藝復興年代、十七世紀啟蒙時代(Enlightenment)的現代延伸版本。一生中能被標籤為“Avant-garde”的前衛者,是可遇不可求的。從十九世紀末,用拼貼技術作曲的美國作曲家艾佛士(Charles Ives)伊始,一九七○年代的搖滾樂團披頭四、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以《易經》來創作的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法國藝術家杜象(Marcel Duchamp)、新浪潮電影大師高達(Jean-Luc Godard),美國導演大衛.林區(David Lynch),以現代結構留名的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前衛時尚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甚至約翰.藍儂的妻子小野洋子、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這些前衛者標新立異,也為了前衛而前衛。他們從思想、作品、行為談吐到衣著,都透露出一股身懷理想、自傲又反叛的氣息。

當然,蘿瑞.安德森也不例外。

一九七○年代反抗的開始

然而,蘿瑞.安德森在反抗什麼?蘿瑞生於一九四七年,是個標準的「戰後嬰兒潮」(Baby boom)世代。這個族群所代表的價值觀、音樂喜好、時尚選擇和政治取向,在在影響了後來的美國。生於這個非凡年代,蘿瑞可說是幸運、且深知自己使命的藝術家。她歷經二次大戰後的蕭條與蓬勃、美國越戰,蘇俄冷戰、太空船登入月球、政治人物的謀殺與謊言、黑白種族分裂,目睹一九七○年代“make love, not war”的嬉皮崛起。蘿瑞的反叛與創新就是從這時期醞釀的。她以多元天賦——從小提琴、鍵盤到歌唱,以創新思想——將視覺藝術推廣於國際舞台,以反諷社會事件——來表達對一個世界的不滿。她為了尋回美好價值而反抗當時凝聚野心與醜陋的社會,也為奠定自己的歷史地位價值而反抗。

西方極簡風潮的影響

在蘿瑞的成長中,美國出現一派非常特別的音樂風格,後來甚至影響歐州現代作曲氛圍。當時分別有三位年輕人:泰瑞.萊利(Terry Riley)、史提夫.萊許(Steve Reich)及拉蒙.楊(La Monte Young),以一種重複不斷的演奏方式席捲西方樂壇(還有另一位美國作曲家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也因此馬上竄紅,至今在國際樂壇依舊十分活躍)。

這種風格就是「極簡主義」(Minimalism,又稱低限主義或極限主義),顧名思義,是指以一極小片段出發,在千百萬次的不斷重複後,而引領音樂進入新境界。極簡音樂聽似故障錄音機的重複播放、長串反覆的音樂讓人耳朵著魔、甚至能產生莫名的興奮感。

西方第一個具有「極簡」色彩的作品,該算是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波麗露》Bolero。在長達十五分鐘的樂曲中,一個吉普賽性的主旋律持續反覆,以每次添加一個樂器為主、直至高潮片段的轉調後瞬間落幕。更早的極簡風格還能追朔至巴赫、韋瓦第年代,從巴洛克音樂中淺嚐。七○年代的極簡風格由上述幾位美國作曲家引領風騷,因為音樂本身受限(極端重複),而創造出更多無限可能——舉凡是節奏,樂器、結構、音量等的組合、交疊或重複,一切轉變都得是難以察覺的「小」,才能神不知鬼不覺地一步步推至新境界。聽似無聊、看似容易的極簡音樂,其實是最艱難的音樂。因此,能全程耐心聽完或演奏完極簡音樂的,無不是最專注與洞察細微的人。在所有的極簡主義作曲家中,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最具代表與影響力。

老子《道德經》也入樂

七○年代極簡主義的根基,大多源自格拉斯在印度所吸取的精髓。首先,印度音樂和西方音樂最大的不同在於「時間觀念」。在西方音樂作品裡,時間先是給予一大段,然後切割成小片段,故音樂能有「形式」(Form),因為其中有呈現部(Exposition,指第一次現身的音樂動機)、發展部(Development)、再現部(Recapitulation)、高潮(Climax)等分割時間的聚點。當西方時間概念是「由大而小」,在印度音樂卻完全相反。富節奏感的印度音樂,用「1+1」的方式以小節奏片段累積成長樂段,可說是「積小成長」。極簡音樂中能不停反覆而持續擴張,就是因為短小節奏的緊湊性與累積度。

蘿瑞和格拉斯一樣,深深被此純粹又完美的東方音樂吸引。但是,她也了解極簡主義有個令人困惑的弱點——反覆悶長的演奏無法留住聽眾。因此她有了新想法。

一九八一年的《喔!超人》,是蘿瑞早期最具代表的作品,這首東西意境交融的反戰歌,在一上市後便登上英國流行排行榜第二名,也令蘿瑞一夕成名。此曲反映當年的伊朗事件,是根據法國作曲家馬斯奈(Jules Massent)一八八五年的歌劇《領袖》Le cid為藍圖,用半唱半說的方式開始,以兩個和弦反覆伴奏著「哈(Ha)」聲。形式深具實驗感,效果非常驚豔。

《喔!超人》雖融合有許多當代風格,但卻是非常「蘿瑞」。蘿瑞不走格拉斯的極簡風,卻巧妙融進反覆音樂中的力與美。蘿瑞不像約翰.凱吉標榜中國易經的「偶然與即興」,但卻比他更能在傳統與前衛中來去自如,在歌詞中甚至融入中國古老的《道德經》的精神,用延續造句式來寫詞。蘿瑞雖非劇場大師,卻不輸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非常重視視覺與光感效果:在《喔!超人》中,她以一頭俐落短髮,眉清目秀站在黑幕前,開著「金」口緩緩而唱。《喔!超人》的視覺與內容,深深震撼了西方樂壇,不僅讓她成為在現代樂史中留名的女性佼佼者,即使到今天也令人讚許。

跨界奇想「玩很大!」

在許多人眼中,蘿瑞是個以天馬行空態度,與超凡的直覺來創作的天才型人物。自一九七三年,蘿瑞在推出長達十二小時的視覺政治大作《史達林的生平與事蹟》The Life and Time of Josef Stalin即表態,她認為自己是個間諜,只不過她是用藝術形式來記錄與觀察社會現象罷了。從她的成名作《喔!超人》之後,蘿瑞更野心勃勃嘗試各種跨界合作,將表演跨足電影、劇場、流行音樂到建築等,並且陸續發明了一些好玩的樂器。到了二○○○年,蘿瑞完全顛覆各界期待,從舞蹈、歷史、科學甚至食品界都涉略,甚至跑到紐約曼哈頓中國城裡的麥當勞,當起一日收銀店員。當時她因為太緊張,而差點忘了收漢堡錢。

除了跨領域的作品外,她近年還將社交圈況展到動物界,她寫了一首長達廿分鐘的《給狗狗的音樂》,其中包含各種音效實驗:口哨聲、擊掌、甚至人耳無法輕易察覺的高分貝電子音響,並在她與夫婿路.瑞德合辦的音樂節“Vivid Live Festival”發表,邀請千百隻狗狗成為座上貴賓。音樂演出成功帶動保育熱潮,會後甚至有許多狗狗拖著主人,要到後台一探作曲家本尊。蘿瑞的社群魅力,連動物都無法擋!

廿一世紀繼續前衛之路

研讀過蘿瑞所有的藝術貢獻,我深感一個真正的Avant-garde,是隨時隨地都在觀察這世界,並有所思所為的。在現今科技人文爆炸的世紀,七○年代前衛者的所作所為也許已成「傳統」,但是,世上真正的Avant-garde——如蘿瑞.安德森,是不屈服於當代潮流,而將思想注入音樂、視覺、劇場、舞蹈與科學層面,隨時反映新時代與社會變遷。尤其在視覺藝術方面的著墨,蘿瑞.安德森比前人後輩更努力。這次來台,蘿瑞會帶給觀眾什麼心靈衝擊呢?我滿心期待能見到這位世紀大師的本尊。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