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皆如此
-
音樂 紀念創團音樂總監梅哲百年冥誕
復刻《女人皆如此》 莫札特辛辣威力不減
今年是台北愛樂室內及管絃樂團的創團音樂總監亨利.梅哲的百歲冥誕,為了紀念這位為台灣音樂貢獻良多的指揮家,樂團特地推出當年該團首度進入國家音樂廳演出的節目莫札特的《女人皆如此》,復刻當年「半製作」的形式,在新世紀呈現這齣內容依舊辛辣的諧趣歌劇。
-
音樂
演出緊湊,毫無冷場
簡文彬以稍稍偏快的速度,充分推展樂譜內建的前進動量,讓整個演出極為緊湊,毫無冷場。此外,他也能夠在適當時機凸顯莫札特無與倫比天籟般的美妙譜曲。導演賴聲川場景轉換的乾淨俐落,值得讚賞。開頭與結尾畫面一致的設計,頗具巧思。總結來說,謔而不虐的喜趣動作,高品味的舞台構圖,水準亮麗的音樂表現,大多數觀眾應該可以心滿意足歡欣離場。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你的莫札特經驗是什麼?
人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莫札特。 編輯廖俊逞提議說要做莫札特紀念專輯的時候,初時我皺了皺眉,這是最難做的題目,最容易被 看懂,最不容易被滿足,對老饕級的莫迷而言,認識莫札特,文字永遠比不上音樂本身;對入門的人而言,莫札特一生創作六百二十六首,我們算了算,一個常人就 算用每天抄八小時,也要花三十年才能把他所寫的譜抄完,我們要從哪一個角度來認識莫札特?難。 於是我們想:建立自己的莫札特經驗。二百五十 年以來,莫札特對人類的影響無遠弗屆:全世界暢銷排行榜的國際通童謠裡,「一閃一閃亮晶晶」應該是第一名如果沒有莫札特的話,它可能無法離開法國鄉間 的民謠身分;我知道有朋友在生產前,一再叮嚀醫生,如果可以的話,分娩時為她播《魔笛》裡的夜后之歌〈我心燃繞著怒火〉;當然,就更不用說,醫學上如何努 力證明,莫札特音樂不只使孩子不會變壞,更證明足以使孩子變聰明。 但是你認識莫札特嗎?我們反過來問,這位兩百五十年來像鄰居般存 在在世界各角落裡的長不大的音樂家,他真的靠天才過一生嗎?我們翻讀了許多關於莫札 特的書籍、書信之後,覺得他一生不快樂的時間應多過於快樂,他喝酒、說髒話,還愛對女生毛手毛腳;在金錢方面,如果活在現代,他肯定是各家銀行現金卡最搶 手的廣告代言人,然而天才與貧窮似乎是宿命裡的同卵雙胞胎,他給世人留下豐富的音樂遺產,自己卻窮得連棺材本都沒有。 關於莫札特的書多如牛 毛,除了《安魂曲》之外,這位作曲家裡的阿波羅永遠給人向上的、華麗的、優美的、光明的想像與慰撫。這本紀念專號的策畫,一方面為讀者先預告了一整年關於 莫札特的全球活動,另一方面,就像我們對潘金蓮仍有無限的想像與同情,全世界的歌劇導演都在嘗試重新詮釋莫札特歌劇裡的女人,今年國家交響樂團選擇了以兩 齣歌劇《女人皆如此》與《費加洛的婚禮》,導演賴聲川把兩齣歌劇搬到民國三○年代繁華時髦的上海,在這一期裡由賴導演詳盡說明了整個導演的想法。
-
狂飆繆思
無瑕的音樂
莫札特的音樂,尤其是歌劇,都在表達人類的無奈與等待救贖的希望,像他的三大歌劇《費加洛婚禮》、《唐.喬望尼》與《女人皆如此》。莫札特完全是以他一貫的天真無邪的音符去「描繪」這些觸到人類內心(soft spot)的深刻情感。中間當然也充滿了令人讚嘆的起承轉合,然而最後莫札特總是要給人一個光明的答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莫札特歌劇
《後宮誘逃》Die Entfuhrung aus dem Serail(K.384) 劇情 三幕歌劇,故事背景為十七世紀的土耳其。女主角西班牙貴族康斯坦絲,在航海中遭打劫,與僕人布隆蒂及佩迪里歐一同被賣到土耳其後宮。男主角貝爾蒙特聞訊趕往營救,密謀誘逃大計,卻遭守衛歐斯敏從中作梗,事跡敗露即將受死,幸而原本有意追求康斯坦絲的蘇丹王大發慈悲,讓有情人終成眷屬,結局皆大歡喜。 創作背景 由劇場監督斯特凡尼(Gottlieb Stephanie)編劇,充滿當時維也納最流行的土耳其東方色彩;莫札特亦突破傳統義大利歌劇樂曲傳統,改以附有說白的德文說唱劇(Singspiel)寫曲,並要求演唱者同時扮演角色,建立歌唱與戲劇結合的歌劇形式。 首演時間 一七八二年七月十六日在維也納宮廷劇院上演,同年八月四日與康斯坦絲.韋伯結婚,熱戀中的莫札特刻意安排劇中女主角與妻子同名。 經典角色 帕夏(Pasha Selim)/土耳其蘇丹王──獨白者 貝爾蒙特(Belmonte)/西班牙貴族──男高音 康斯坦絲(Konstanze)/貝爾蒙特的未婚妻──女高音 布隆蒂(Blondchen)/康絲坦絲的隨身女僕──女高音 佩迪里歐(Pedrillo)/貝爾蒙特的僕人,布隆蒂的愛人──男高音 歐斯敏(Osmin)/賽林姆官邸守衛──男低音 發燒曲目 1.〈康斯坦絲,想到又能再見你一面〉
-
特別企畫 Feature 莫札特歌劇的音樂特色
市場性與藝術性兼具
莫札特歌劇的音樂,通常與劇情及劇中角色特質亦歩亦趨,幾乎為歌唱家量身打造的音符,讓現場演出更有看頭;同時莫札特也會室內樂技法轉化為人聲重唱,或把新樂器引進歌劇中,綜觀莫札特的作品,要稱他為兼顧市場收益與藝術性的作曲家,實在一點都不為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性角力場
莫札特的歌劇作品除了旋律動聽外,更重要的是他透過音樂對於人性的細膩刻劃,這也是樂評家和樂迷極度推崇他的主要原因。莫札特在歌劇舞台上塑造的人物性格,就像是一座「人性大觀園」,從角色之間的互動,您可以見識到現代人性的影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賞莫札特──10部相關影音製作
1.《阿瑪迪斯》 Amadeus 以義大利籍作曲家薩律耶里晚年割腕自殺獲救後,娓娓道來莫札特的一生,彼得.謝弗根據自己的原創舞台劇本重新編寫成電影劇本,在導演米洛斯.福曼執導下,奪下一九八四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莫瑞亞伯拉罕)、導演、改編劇本等八項大獎,讓莫札特重新復活在每個人的心中,這個版本因為電影的普及幾乎讓人信以為真,讓世人以為這就是莫札特的真實一生。 2.《非關莫札特》NOT MOZART 為了紀念莫札特逝世兩百年,英國導演彼得.格林納威為Channel Ⅳ電視台拍攝的電影短片計畫,配樂是荷蘭作曲家安德里森(Louis Andriessen),結合前衛劇場與舞蹈音樂的作品,充滿文字的畫面,十足的格林納威影像風格。坊間販售的DVD,同時集結了其餘五部短片,與莫札特有關或是無關的短片,例如:莫札特音樂改編成的爵士樂演奏,以莫札特巧克力為主題等,從莫札特聯想出來的精采短片。 3.《永遠的莫札特》Forever Morzart 法國導演高達在一九九六年拍出的 《永遠的莫札特》,除了配樂與莫札特有關,還有片尾的小男孩彈奏莫札特的音樂外,和莫札特沒什麼關係的一部電影,高達虛擬出一場戰爭,探討戰爭的種種與意涵。 4.《從毛澤東到莫札特》 From Mao to Mozart─Issac Stern in China 一九七九年六月文革結束不久,小提琴家以撒.史坦(Issac Stern)以西方音樂大使的角色來到中國。他在惡劣的演出環境下與李德倫指揮的中央交響樂團演出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並在上海演出法蘭克與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當時正逢盛夏,台下一片白衫扇影。群眾反應熱情,觀者無不動容。巡演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莫札特狂熱 台灣發燒
二○○六年一月二十七日,莫札特兩百五十歲的生日,更是全球樂壇的重大慶典,國際重要城市的音樂廳、劇院、交響樂團,莫不陷入莫札特狂熱中,盛大推出莫札特音樂作品。在台灣,兩廳院與NSO將從一月開始,以長達半年時間推出「二○○六阿瑪迪斯狂想世界」系列音樂會,由身為莫札特「頭號粉絲」的導演賴聲川執導歌劇《女人皆如此》揭開序幕,「維也納愛樂管樂獨奏家」、「人聲莫札特」等六檔音樂會陸續登場,六月賴聲川與NSO再以《費加洛的婚禮》,來為莫札特年畫下美麗浪漫的句點。 《女人皆如此》挪到民初上海,《費加洛的婚禮》設定在清朝末年 繼《唐‧喬望尼》後,賴聲川再度與NSO攜手合作《女人皆如此》與《費加洛的婚禮》,完成莫札特歌劇三部曲。賴聲川認為,導演莫札特歌劇對他而言是一大享受與挑戰,「《唐.喬望尼》的經驗讓我確定一件事:不要相信劇本表面上所有的事。這些歌劇之偉大,絕不只是公認的偉大音樂,更是音樂與劇本之間的互動關係,音樂如何暗示劇本文字所不能或因策略關係不願表達的。」 賴聲川更從業餘鑽研的占星術中,觀察莫札特的命盤,發現他渾然天成地隨手即出的音樂創作。「一般相位若呈現七十二度,代表是創意的角度,一般人有兩三個相位呈現創意角度,即已充滿創意了,然而莫札特竟能在十一個相位中,都呈現創意的七十二度,證明莫札特簡直就是位獨一無二、不世出的天才音樂神童,音樂作品的創意無限,因而能時時予以一氣呵成的音樂,從他作品手稿中幾無修改的痕跡,足以應證這個看法。」 在導演詮釋上,賴聲川顛覆這兩齣歌劇給觀眾的既定印象,賦予獨特的解讀方式和導演手法。他表示,《女人皆如此》的場景挪到民國初年的上海,一個剛從封建枷鎖獲自由但立即頹廢的世界,讓被解放的男女關係自由而盲目地奔放出來。《費加洛的婚禮》則把場景設定在中國清朝末年作為對比,他深感這時代背景與當年莫札特的時代有許多神似的地方,和《女人皆如此》形成前後呼應的對比。 維也納愛樂管樂獨奏家連袂來台 除了歌劇,NSO四月也邀請「維也納愛樂管絃樂團」多位管樂聲部首席,與NSO攜手演出,曲目包括莫札特的D大調第三十五號交響曲《哈弗納》,這首曲子是他定居維也納之後所寫的第一首交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只女人皆如此
「女人皆如此」這樣的一個劇名, 對我來講是「開個玩笑」, 而絕非一個沙文主義的象徵。 黛絲碧娜在戲裡也說:「男人都是這樣」, 可見它是一個平衡報導, 這是我要做的, 把「女」字去掉――「人皆如此」。 賴聲川
-
表演.映象 STAGE & SCREEN
兩個彼得,毀了莫札特?
莫札特想都沒想到,在兩百年後,他的名字竟然栽在兩個名字一點都不起眼的Peter手上,一個是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一個是美國導演彼得‧謝勒斯。前者的舞台劇本拍成電影《阿瑪迪斯》;後者重新詮釋執導莫札特的三齣歌劇,場景搬到紐約大都會,演成現代都會男女的愛情故事。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百年孤寂》《女人皆如此》
就像《春之祭》之於舞蹈、《尼貝龍根指環》之於歌劇,《百年孤寂》也是讓劇場導演又愛又懼的偉大挑戰。Baboo的導演作品向來有濃濃的超現實意味,處理起「波赫士」、「卡夫卡」或「愛因斯坦的夢」這類題材特別有趣,《百年孤寂》原著豐沛的靈感想必也能激出火花。加上各路演員眾星雲集,有如台灣小劇場的點將錄,精采可期。 賴聲川曾將契訶夫《海鷗》移轉到老上海,《如夢之夢》中唯妙唯肖的氣氛營造更是讓人津津樂道,這次他將莫札特《女人皆如此》再度搬到同一時空,想來豈不就像讓張愛玲小說的俗世男女,唱起了義大利文?除了舉世難遇的獨特風味,賴導演向來犀利的情感觀察,也可望在這齣歌劇中大加發揮,必能打破認為《女人皆如此》膚淺牽強的傳統迷思,還莫札特一個公道。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及電影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