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的歌劇作品除了旋律動聽外,更重要的是他透過音樂對於人性的細膩刻劃,這也是樂評家和樂迷極度推崇他的主要原因。莫札特在歌劇舞台上塑造的人物性格,就像是一座「人性大觀園」,從角色之間的互動,您可以見識到現代人性的影子。
序曲
翻開西方歌劇史,從一九五七年第一齣歌劇作品誕生以來,到今天為止,「歌劇」在各個世代都經歷過重大改革,而有關「歌劇」的作品,更是不計其數。今天常聽到的歌劇,大多是在十八世紀中期之後、到二十世紀初期之間的作品,在這段將近兩百年的時間裡,為歌劇投入心血的作曲家,可說是多到數不清,但在時間的考驗之下,能繼續存留在人們記憶中的作曲家和作品,則是相當有限的。
十八世紀時有這麼一位作曲家,如果歌劇史上少了他,很可能今天的歌劇舞台就會失色不少,而後代的聲樂演唱家,也會少了許多發揮的機會,這位作曲家,就是——莫札特。
莫札特的歌劇作品除了旋律動聽外,更重要的是他透過音樂對於人性的細膩刻劃,這也是樂評家和樂迷極度推崇他的主要原因。莫札特在歌劇舞台上塑造的人物性格,就像是一座「人性大觀園」,從角色之間的互動,您可以見識到現代人性的影子。
《後宮誘逃》裡的康斯坦絲
在莫札特的歌劇裡,如果稍微統計一下,「女性人物」佔了不少比例,她們對於劇情的起承轉合,有重要的影響力,透過莫札特的音樂把這些角色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在充滿土耳其異國風味的歌劇《後宮誘逃》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當中,我們就可以見識到這麼一位獨特的女性,她是來自西班牙的康斯坦采。
康斯坦絲因為遭遇海難漂流到土耳其,幸運的是,她被當地的一位大官收留,而免於淪落到奴隸市場。這位大官對康斯坦絲相當喜愛,但康斯坦絲卻無動於衷;有好幾次她讓這位大官失去耐性,甚至以權威逼迫康斯坦采屈服,康斯坦絲為了堅守對自己未婚夫的愛情承諾,她寧死也不屈。就個性上來說,這是一個外表看起來柔弱、但內心剛強的女性,就戲劇性格來看,她的率直個性,甚至還超過莫札特筆下的某些男性。特別一提的是:為了配合劇情背景,莫札特還特地加入大鼓、銅鈸、三角鐵等打擊樂器,營造強烈的異國色彩,這也是十八世紀當時風靡歐洲大陸的音樂風味。從這個小地方,您就可以了解到,莫札特也是一位相當具有「時尚感」的作曲家!
《費加洛的婚禮》的僕人費加洛
在莫札特寫作的喜劇類型作品中,如果要找出一部上演率最高、唱片錄音最多、最具代表性、知名度最廣的作品,應該就是他在三十歲完成的《費加洛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這齣歌劇在一七八六年首演時,曾經造成不小的震撼,最主要的原因,是劇中隱含的「革命思想」。歌劇大意敘述:男主角費加洛是一位塞維里亞伯爵府上的傭人,他為了免除自己即將新婚的妻子蘇珊娜在新婚之夜遭到伯爵的「性騷擾」,於是,他結合了被丈夫冷落的伯爵夫人與妻子蘇珊娜,三人和伯爵之間展開一場「鬥智角力賽」;到最後,伯爵低頭認錯,為這樁險險發生的婚外情,劃下圓滿的句點。
從劇情來看,說得明白一點,這是一場平民百姓和貴族階級之間的抗爭,這也是十八世紀歐洲「封建社會時期」最忌諱的話題,就因為這一點,歌劇《費加洛的婚禮》被認為具有「反社會階級的革命思想」。但事實上,莫札特本人對於政治並不熱中,他根本也沒想到在歌劇裡塑造任何意識形態,他只是希望透過音樂表現劇中的真實人性,這是他唯一的創作目的。
在這齣歌劇裡,莫札特結合劇作家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的傑出劇本,把劇中人物的善惡面,全部擺在觀眾眼前,不論是猜疑心重的風流伯爵、為愛失落的伯爵夫人、或是聰明機智的費加洛與蘇珊娜等等,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接收到赤裸裸的人性描述,甚至從中獲得啟示。
《女人皆如此》裡的小辣椒黛絲碧娜
莫札特為「喜歌劇」所作的最後一部經典之作《女人皆如此》Così fan tutte,也是與劇作家達‧彭特合作,不過整體成績卻大不如前。有樂評家指出劇本枯燥無味,無法與莫札特的音樂相提並論,就連德國作曲家華格納也都為莫札特發出不平之鳴,他認為莫札特實在不必要花費時間為這樣的劇本譜寫音樂。
不過,平心而論,儘管這齣歌劇是根據十八世紀維也納上流社會的八卦緋聞作為藍本,但在本質上,還是有達‧彭特一貫的諷刺與幽默手法,再搭配莫札特的絕妙音樂,不論是兩者相輔相成、或是莫札特的音樂救了達‧彭特的劇本,這齣歌劇在今天早已成了十八世紀以來的經典義大利喜劇之一。
從標題上來看,《女人皆如此》似乎帶有大男人主義,但這整齣歌劇諷刺的,則是男女之間對於愛情的遊戲態度。劇情大意敘述:老光棍哲學家阿方索向兩位年輕軍官打賭,這世上沒有絕對忠貞的愛情;兩位年輕軍官不服氣,他們以自己的未婚妻(本身是一對姊妹花)作為實驗品,和阿方索展開一場「交換伴侶」的愛情賭局。過程中,兩姊妹對於年輕軍官裝扮的陌生男子的求愛,有著不同反應,很有趣的是,在莫札特的音樂包裝之下,這一對姊妹花各自的性格、以及她們對於愛情的觀點,都鉅細靡遺地呈現出來。
此外,在這齣歌劇裡,莫札特還安排了一個角色,她是兩姊妹的女傭黛絲碧娜。黛絲碧比娜個性俏皮活潑、甚至有一點「小辣椒」的味道。黛絲碧娜經常以第三者的角度,點出世間男女「自認為甜蜜、又有一點愚昧」的愛情價值觀。或許對某些人來說,在黛絲碧娜身上,可以得到一些教訓吧!
始亂終棄,終下地獄的唐‧喬望尼
除了《費加洛的婚禮》、《女人皆如此》之外,在莫札特生平中還有一部歌劇,這三者被並稱為「莫札特三大喜歌劇」,那就是《唐‧喬望尼》Don Giovanni。雖然莫札特標明《唐‧喬望尼》是一齣「dramma giocoso(喜劇風格的戲劇)」,但嚴格說起來,這齣歌劇的悲劇色彩、與警惕世人的意味,都要強過喜劇的成分。
《唐‧喬望尼》《大意敘述:十七世紀中期,在西班牙南部塞維里亞城,有一位自命風流的貴族男子喬望尼,他生平最大的嗜好,就是四處勾引女子,喬凡尼對這些女子剛開始還濃情密意,最後則是始亂終棄;最後,他因為不肯對自己的荒唐行為認錯悔改,結果被地獄來的使者活活地拖下地獄。
在莫札特所有歌劇男性角色裡,「喬望尼」被公認是最有魅力、最具挑戰性的人物,這是個結合了「喜劇和悲劇」雙重性格的人物,有人認為他是萬惡不赦的登徒子,最後終於淪落到地獄;但也有人認為:喬望尼是十七、十八世紀當時歐洲封建制度下的愛情倫理的犧牲者,他一方面挑戰保守傳統的愛情價值觀,另一方面卻又不敢真正面對愛情,只好以「遊戲態度」來虛應故事。不過,不論是以哪種觀點詮釋「喬望尼」,他早就是男中音演唱家最喜歡挑戰的角色之一。
《魔笛》裡人性與神性的較量
莫札特在創作歌劇的時候,對於劇本十分注重,只不過他所遇到的劇作家或編劇家,能力不見得和他相當,所以,儘管其中有些歌劇劇情乏善可陳,但莫札特譜寫的旋律,卻讓觀眾陶醉喜愛。在莫札特一生將近二十齣歌劇裡,有部作品的劇本設計,雖然也曾被人詬病,但其中蘊含了人生哲理、甚至帶有某些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莫札特為這齣歌劇寫下無與倫比的音樂,這部就是《魔笛》Die Zauberflöte。
歌劇《魔笛》劇情大意敘述:有一位埃及王子塔米諾在森林中被猛獸追趕,這時,夜后的三位侍女及時出現,救了王子一命;隨後,夜后上場,她向塔米諾王子請求,幫忙救出她那位被大祭司薩拉斯托「綁架」的女兒帕米娜。在實際救援的行動中,塔米諾王子漸漸清楚:原來帕米娜公主並不是真的被大祭司「綁架」,而是被「代表光明正義」的大祭司薩拉斯托加以保護;隨後,塔米諾王子被大祭司說服,加入人性昇華的試煉。夜后眼看救援行動失敗,於是她親自出馬,卻在大祭司的神殿裡被擊敗,象徵了光明驅走邪惡的勢力。
在這齣帶有神話色彩的歌劇裡,其實還蘊含了宗教意味。當時莫札特加入了十八世紀一個地下宗教組織「共濟會(Masonry)」,就連《魔笛》的編劇席卡內德也是「共濟會」的成員,他們透過音樂與戲劇的組合,將這個組織的中心思想——博愛、智慧、光明、正義——呈現出來;換句話說,在《魔笛》當中,除了一般的情愛故事之外,更有宗教與哲學的價值觀。
回到劇情本身來看,在《魔笛》當中登場的角色有些複雜,同樣的,莫札特藉由音樂把他們的性格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其中有些角色,甚至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像是「捕鳥人帕帕吉諾」就是典型的例子。這個全身貼滿了羽毛、充滿喜感的角色,除了具有緩和氣氛的效果外,在某種程度上,他還代表了平凡老百姓的價值觀。帕帕吉諾沒有太多的物質慾望,只求能夠溫飽,最好還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小家庭。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不難發現:這個角色還象徵了一種生活哲學——知足常樂,想必這是大多數現代人所希望的。
除了「捕鳥人」之外,歌劇《魔笛》當中還有一個造型相當特別的角色,那就是代表黑暗與復仇的「夜后」,莫札特特地安排了花腔女高音來演唱,展現了這個角色的剛烈和陰森性格。相對於「夜后」,莫札特則安排了男低音飾演的大祭司薩拉斯托作為對比。薩拉斯托代表的,就是「共濟會」的中心思想,莫札特為他編寫的音樂,呈現出莊嚴安祥的氣氛,和「夜后」相互比較,這兩者正好形成強烈的對比,從這裡您就可以看出莫札特對於人性的細膩描述。
尾聲
莫札特短短三十六年的生命,卻有將近二十五年的歲月奉獻給他鍾愛的歌劇,他這一生的歌劇創作,就在《魔笛》的音樂聲中,劃下完美的句點。雖然今天經常上演的莫札特歌劇數量並不算多,大約只佔了他全部歌劇的三分之一,尤其是《後宮誘逃》、《費加洛的婚禮》、《唐.喬望凡尼》、《女人皆如此》、《魔笛》這幾部作品,不只是唱片錄音以及世界各大歌劇院的標準劇碼,更代表了這位作曲大師輝煌燦爛的歌劇成就。
對於現代人來說,莫札特的音樂不再只是悅耳而已,仔細聽聽,您會發現其中還有豐富的人性與啟示,等著你我慢慢發掘、細細玩味!
文字|邢子青 台北愛樂電台節目製作及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