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想都沒想到,在兩百年後,他的名字竟然栽在兩個名字一點都不起眼的Peter手上,一個是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一個是美國導演彼得‧謝勒斯。前者的舞台劇本拍成電影《阿瑪迪斯》;後者重新詮釋執導莫札特的三齣歌劇,場景搬到紐約大都會,演成現代都會男女的愛情故事。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27~1791.12.5)活了卅七年,若以五十年為單位來懷念莫札特,每一百年可以辦四次(生日加忌日),一九九一年才辦過逝世兩百年,二○○六年就是二百五十歲生日紀念,二○四一年逝世二百五十年,二○五六年又可慶祝三百歲誕辰。一九九一年才盛大地懷念莫札特,到二○○六年全球又開始莫札特的熱潮,他真是一個不容易讓人忘記的傢伙,只是這十五年之間,歷經了傳播科技的跳躍式成長,莫札特不再只是CD裡的音樂,卻以鮮明的影像走近我們的生活之中。
一七六九年,莫札特十四歲,第一次來到義大利,就深深著迷,甚至用拉丁文為自己去了一個新名字:阿瑪迪斯(Amadeus)。這個自希臘文的原意是「神所寵愛的」,從此他的名字就叫做: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
但他想都沒想到,在兩百年後,他那獨特優美的名字,竟然栽在兩個名字一點都不起眼的Peter手上,一個是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Peter Shaffer),一個是美國導演彼得‧謝勒斯(Peter Sellars)。
彼得.謝弗《阿瑪迪斯》反客為主
彼得.謝弗一九二六年出生在英國利物浦,於劍橋聖三一學院研讀歷史,後來以劇作家聞名,家中放有一座金球獎與一座奧斯卡的小金人,以及兩座東尼獎,分別是一九七五的《戀馬狂》與一九八一年的《阿瑪迪斯》,這兩部作品台灣都曾經上演過(表演工作坊演過《戀馬狂》,果陀劇場改編後者成《莫札特謀殺案》)。
《阿瑪迪斯》舞台版於一九七八年完成,根據莫札特的一生改編,以當時宮廷樂師薩律耶里(Salieri)為主角,劇情臆測他在晚年割腕自殺獲救後,娓娓道來當年他和莫札特之間的互動故事,如何從崇拜到嫉妒到怨恨:無論薩律耶里再怎麼努力寫作,但作品始終就是趕不上天才莫札特源源不絕的靈感……。劇本中有許多地方是彼得‧謝弗的創作,關於他的妻子,關於黑衣人。但當作品被該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強大的視覺效果,與電影的賣座傳播與渲染,不但讓莫札特重新活在每個人的心中,彼得‧謝弗的臆想小說反客為主,在世人印象中成了莫札特的生平史實。
電影《阿瑪迪斯》由《飛越杜鵑窩》的捷克裔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執導;福曼找來了捷克同鄉、全世界最頂尖的舞台設計師約塞夫.史瓦波達,為電影中的歌劇場面設計舞台,同時還找了美國現代舞名家崔拉.莎普(Twyla Tharp)編舞。堅強的陣容,讓此片在一九八四年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八項大獎,而莫瑞.亞伯拉罕因飾演薩律耶里而榮登奧斯卡影帝寶座。
彼得.謝勒斯三齣歌劇完全「紐約化」
彼得.謝勒斯是個怪才,有著一頭怒髮衝冠的頭髮,一九五七年出生於賓州,整整小莫札特二○一歲,畢業於哈佛大學,待過ART美國定目劇團,也到過日本、中國、印度學習,目前以歌劇導演聞名,與作曲家約翰.亞當斯(John Adam)長期合作,導過《尼克森在中國》,也與譚盾合作,導演《牡丹亭》,由女高音黃鶯與崑曲演員華文漪共同演出。
但在他不到卅五歲時,接受委託製作三齣莫札特的歌劇:《女人皆如此》、《唐.喬望尼》與《費加洛的婚禮》。莫札特當年寫這三齣與愛情有關的歌劇,完全依照當時的流行風格,有巴洛克或中東風,那為什麼我們今日仍舊搬演當時的風格?因此彼得‧謝勒斯將這三齣歌劇搬到了一九九○年的紐約。
《女人皆如此》搬到了長島的一家美式餐館,有著鮮綠色的沙發,鋁製的餐桌,服務生穿著短窄裙網襪高跟鞋,翻著有ABSOLUT廣告的GQ雜誌看帥哥,男演員還會跑到觀眾席唱歌。《唐.喬望尼》則將場景搬到曼哈頓北邊的南布朗克斯(South Bronx)的黑街,塗鴉的鐵捲門,永遠在維修的馬路,刀、槍全都出籠。喬望尼是黑人,村姑成了亞洲人,地獄的場景則用了現代劇場的手法。
《費加洛的婚禮》則搬到了川普大廈中,禿頭費加洛的房間有Tide洗衣粉與洗衣機、沙發床,年輕小伙子成了曲棍球員;第二幕的主人房,有整面鏡子的衣櫥還有一個裝滿鞋子的櫃子,落地窗外有著高樓的視野。第三幕的戶外,成了高樓的頂樓,還有美國編舞家馬克.莫里斯(Mark Morris)編作的舞蹈。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館藏
編號 |
名稱 |
L000159 |
Amadeus 阿瑪迪斯 |
L000685 |
Don Giovanni 唐喬望尼 |
L000687 |
Le Nozze di Figaro 費加洛的婚禮 |
L000689 |
Cosi fan tutte 女人皆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