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二:中國崛起,台灣藝術市場被邊緣化?
多元與自由 讓台灣迎接多樣可能
去年有不少國際團隊的訪台演出,因取消中國的巡演也連帶取消台灣行程,也讓人憂慮在中國表演藝術市場日趨龐大的趨勢下,台灣是否會被邊緣化?這種憂慮固非杞人憂天,但以現階段中國市場多邀請名牌大團演出,相較於台灣的多元性與創作自由度,台灣仍能創作多樣的可能性,引領市場趨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三:兩岸三地劇場交流的新局面
從單向輸出到理解合作 鋪展華文劇場未來格局
去年兩岸三地的劇場交流分外熱鬧,可謂盛況空前,也讓人看到未來合作的可能。本地劇場人看到的是中國的「市場」,中國劇場人看到的是台灣的「創意」,若能以台灣小劇場作為原創研發中心、中國提供製作資源與市場條件,兩岸三地的藝術家從交流、認知、理解到合作,將可締造華文戲劇市場的新格局。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四:各家公立樂團紛紛出國巡演
挑戰他國音樂市場 交流外展現台灣文化
去年各公家樂團幾乎都有出國巡演行程,或訪亞洲鄰近國度,或訪歐洲西方國家,熱絡非常。揮別早年出國巡演以文化交流為重的年代,去年從北市交、北市國到NSO,一致強調,出國巡迴的場次是售票演出或領有演出費,是直接面對樂迷的選擇和市場的考驗,不再流於過往的受邀交流或是自辦形式。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五:跨國製作蔚為風潮
生命與文化的激盪 一場關於「編織」的旅程
跨國製作早有前例,今年則在舞蹈與劇場領域都呈現了新面貌,甚至在國際性藝術節之外,民間舞團與校園都出現了跨國製作的演出。儘管不同的製作有著不一樣的行事作風,很難以「跨國製作」一概而論;但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提到了「聆聽」、「主動回饋」、「不預設立場」的創作立場,也讓台灣教育下習慣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演員/舞者更願意自我挑戰,也更能理解他人的不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六:台灣新曲輩出
音樂創作成果豐碩 文化積累更進一步
細數去年台灣與音樂創作相關的作品數量、內涵類型、競賽交流等活動,讓人驚喜於成果的豐碩、創作力的旺盛迸發!除了各公立樂團等單位的新曲委創或徵選成績斐然,在民間有「廣藝靚樂」計畫的熱鬧展開,還有台灣作曲家在國際大賽得獎、第一屆「台北國際現代音樂節」的舉辦等等,都讓人對台灣音樂創作的未來欣喜期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七:國內原創劇作搬演頻繁,文本當道?
能否搬演靠獎助? 「市場」尚未成氣候
去年的劇場演出中,可以看到許多國內劇作家的名字,這是否象徵了國內劇作家愈來愈受重視?但就整體演出量增多的生態來看,或許只是相對性的數字增加,而非真實的比例增高。今年新生代劇作家被搬演的多是舊作,有新作發表的多是資深劇作家,所以創作的續航力是否足夠,相關「市場」機制能否建立,在在攸關劇作家未來能否占有舞台一席之地的可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八:歌仔戲綻放新風貌
新篇簇美、舊章韻豐 可塑性高亮點不斷
歌仔戲今年的創作成果豐碩,如《安平追想曲》、《Mackie 踹共沒?》、《燕歌行》等皆以優秀文本、傑出製作贏得口碑,在同年度的戲曲演出光譜中,歌仔戲因其親民、不拘程式而有更高可塑性可被期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九:文化創意園區持續發展ROT
產業想像下的園區經營 逐漸喪失的藝術活力
跟隨台北華山的ROT模式,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也在去年底在新團隊的經營下重新開張;而台北市的松山文創園區自去年起到今年,也成為許多表演團隊與策展單位的場地選擇。「文創園區」概念的形塑,無非是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想像下,對老空間的再生運用,而其中原本可以提供藝術實驗的場域特性,卻也在這樣的空間規馴化下,漸失活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十:小劇場再起身體訓練風
打造表演基底 深化劇場美學
從今年小劇場界的「身體自訓」現象,推論小劇場的身體表演體系再受重視是失之草率的,但從這兩個案例看來,新的劇團「身體自訓」反映出新世紀表演訓練的特色:一採取集體方式,代替個人英雄領導;二對各種表演體系的兼容,並不定於一尊;對寫實表演體系也不再抱持對立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