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SO在「樂起地平線」音樂會中,演出駐團作曲家佑斯特為樂團所創作的《台北地平線》。(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2表演藝術回顧/ 現象觀察六:台灣新曲輩出

音樂創作成果豐碩 文化積累更進一步

細數去年台灣與音樂創作相關的作品數量、內涵類型、競賽交流等活動,讓人驚喜於成果的豐碩、創作力的旺盛迸發!除了各公立樂團等單位的新曲委創或徵選成績斐然,在民間有「廣藝靚樂」計畫的熱鬧展開,還有台灣作曲家在國際大賽得獎、第一屆「台北國際現代音樂節」的舉辦等等,都讓人對台灣音樂創作的未來欣喜期待!

細數去年台灣與音樂創作相關的作品數量、內涵類型、競賽交流等活動,讓人驚喜於成果的豐碩、創作力的旺盛迸發!除了各公立樂團等單位的新曲委創或徵選成績斐然,在民間有「廣藝靚樂」計畫的熱鬧展開,還有台灣作曲家在國際大賽得獎、第一屆「台北國際現代音樂節」的舉辦等等,都讓人對台灣音樂創作的未來欣喜期待!

在台灣,音樂的欣賞與戲劇、舞蹈迥異,對於後者,觀眾習慣看的是製作與創意,然而前者,卻大多仍保留在樂曲的詮釋,而這詮釋,甚至還集中在西方音樂上!可喜的是,近廿餘年來,許多團體如十方樂集、采風樂坊、台北室內合唱團、小巨人絲竹樂團,甚至朱宗慶打擊樂團及春秋樂集的推動等,都讓台灣音樂的新作有一定數量的累積。除此之外,二○一二年的新曲在各個不同的團隊與活動上,也讓人看見了豐沛的創作力。

各家樂團  紛紛耕耘委創作品

大型交響樂團的新作品委託不易,加上又具有指標性意義,因此作品以精選為主。去年NSO(國家交響樂團)的新作品集中在年底,年輕輩的作曲家李元貞《間奏曲:商》兼具東西方的深厚情感;接著中生代的洪崇焜的《VOX Naturae》,沒有確定音高、讓樂器以特殊方式發出平常聽不到的聲音,在短短十分鐘內營造出一種全新的感受。而NSO此樂季的駐團作曲家佑斯特(Christian Jost)為樂團所創作的《台北地平線》為NSO與荷蘭交響樂團共同委託,在國家音樂廳及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首演。冠上「台北」的曲名,將成為樂團、甚至台灣走出國門最好的一張名片。

每年以一位台灣作曲家為對象,演出整場音樂會的國臺交,則續以「聽見台灣的聲音」系列推出「游昌發樂展」,委託創作《酒歌》,以大型交響樂團加上獨唱、合唱,呈現古詩詞裡的酒國世界。

徵曲比賽,是新作品產生最常見的方法,由采風樂坊從二○○九年開始的「絲竹樂作曲比賽」及國臺交本年度音樂創作競賽「新樂.星躍」,都讓幾位國內新秀開始受樂壇矚目。本次競賽獲獎者除獎項外,其得獎作品也將由國臺交錄製出版。而從二○一一年重新啟動「國際作曲大賽」的台灣音樂館,則向全世界作曲家發出邀請。項目包括西洋樂器獨奏、傳統樂器獨奏、小合奏及台灣國樂團編制等新創作。共有近百件作品參賽,最後十八件作品脫穎而出,其作品更在去年十月分別以兩場音樂會演出來自台灣、中國、香港及馬來西亞等地嶄露頭角的亮眼新星。

「廣藝靚樂」  鋪展後續推廣之路

在新作品的委託和演出中,由廣藝基金會支持的「廣藝靚樂」計畫,是一股崛起中的新勢力。各種形式的委創包括了雙小提琴《風火電音三太子》、《前世今生貝多芬》、《英雄路之戰雲》霹靂交響曲、《劍》電玩交響詩、《交響詩—少年太魯閣》與給作曲家家們「出題作文」的「愛,也許是……」音樂會,光是去年的委託創作一口氣便累積了廿多首大小編制作品。對於這樣自由的創作風氣,執行長楊忠衡認為:「我們並不限制音樂的類別,而是注重精神。」現代的台灣是多元的社會,主宰生活的音樂元素都是以往所沒有的。任何人只要有想法,不管是專業或業餘的作曲家他都欣賞。雖不談艱深的理論,但他不否定學院的價值,只是「音樂發展成為單一模式都是不對的」,因此他決定填補空缺的那一塊。

但是創作之後並不是就表示完成了,明年他還要將作品帶到海外,更要將新曲錄音發行。楊忠衡認為:「計畫的檢測標準是『有沒有延續性』?在第一階段挑選作曲家、創作、演出之後看可以達到什麼效果,第二階段就是要被延續,這又可分為是受邀演出、是作品被其他團體採用,或是發行專輯。」這麼做的最終目標,就是希望西方古典與台灣的創作音樂「主客異位」,讓台灣音樂的作品成為主流。

台灣走出去  國際樂壇表現亮眼

二○一一年,第廿九屆「曲盟大會暨亞太音樂節」在暌違十多年後由台灣主辦,八天卅場的活動共發表了各國作品一百首,創造了曲盟有史以來的新紀錄。而在這片好評中,曲盟台灣總會理事長潘皇龍也在去年以色列主辦的第卅屆大會中當選曲盟總會主席。延續兩年下來,亞洲作曲家聯盟台灣總會暨台灣作曲家協會更舉辦了「音樂台灣2012創作發表會」,六場音樂會及論壇為期一個月。而在這兩年期間,台灣年輕作曲家在國際上的表現也不遑多讓,台灣作曲家周久瑜及陳立立,分別在二○一一年的「國際現代音樂協會」暨「世界新音樂節」,與去年「曲盟大會暨亞太音樂節」拿下青年作曲獎第一名。

對於台灣培養出來的作曲家連連得獎,潘皇龍感到欣慰:「以往作曲家在國外留學,學的是西洋百年前的東西;但現在回國的作曲家們帶回來最新的資訊,學生是否再出國學習,已經沒有差別了。」而在熱絡的活動舉辦下,最大的助益是激起創作者的反省能力:「對這些人來說,能夠聽見別人的作品是很珍貴的,在交流與觀摩中思考,才是刺激成長的過程。」

舉辦音樂節  新曲走進台灣來 

由「現代音樂協會」舉辦的第一屆「台北國際現代音樂節」,集合了國內外作曲家及演奏家,在六十六首國內外作品中,就有高達五十五首為世界首演、台灣首演、或在台北首演。鑑於國內音樂節的不足,理事長李子聲感慨:「韓國大大小小音樂節不知多少,每個月都有,而上海、北京的當代/現代音樂節都已邁向第五與第八的年頭,在上個世紀的當代音樂創作上,不論是質與量在華人地區居首的台灣,還能缺席多久?」因此他不但開辦音樂節,並對現代音樂節的策劃提出一個看法:「過去國人作品的發表大部分都是由作曲家組成,但我提出的是演奏觀點,除了整場創作外,也特別邀請不同樂器的獨奏家安排認為最經典的作品,並推薦他們演一兩首國內作品。」由於現代音樂不可能進入商業機制,因此期望提供一個平台,讓活動就像「商展」一樣,在短時間內呈現多樣作品。整個活動下來,李子聲體會到台灣作曲家所擁有的特色:「中西樂並用的手法愈來愈普遍,過去用傳統音樂只是當作異國情調、色彩,現在已經不再劃分東西,變得更融入、更熟練。」

也許創作的數量不能代表什麼,因為文化不能量化、更無法以產值來衡量。走在金字塔尖端的音樂創作,若以市場來自由競爭,那麼我們將永遠不會有優質、純粹的作品產生。在資金、人力、票房等壓力下,幸運的是今年的創作力可謂旺盛,無論何種類型的作品產生,都離塑造台灣自己的聲音更進一步了!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