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雜誌中,除了介紹一位無法定義的奇才艾瑞克.薩替與現在正夯的直播話題外,也針對台灣的音樂劇教育,作了初探。台灣的音樂劇發展至今卅年,雖然缺乏百老匯的市場規模,也不像中國有龐大資金的投資挹注,卻從實戰經驗中,突破資金、人才、市場及演出場地不足等限制,開創出一條台式音樂劇的道路。綜觀國內音樂劇現況,愈來愈多專門製作音樂劇的團隊相繼成立,不論是音樂風格、劇本內容、使用語言、呈現手法、製作規模、展演型態,皆突顯了本土原創的獨特性。然而,真正要讓音樂劇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扎根,音樂劇的教育還是最根本的關鍵。
音樂劇培養的是歌、舞、劇全方位的表演人才,需要音樂、舞蹈、戲劇的全面理解。過去,台灣缺乏有系統的音樂劇教育,今年,臺灣師範大學的表演藝術系,首度開設四年的學士課程,是國內唯一標榜「音樂劇專業」的科班系所。台師大表藝所所長何康國表示,原創華文音樂劇是台灣的優勢,他看好未來十年的市場,過去表藝所一年僅招十五名研究生,遠遠不夠市場需求,台師大表藝所將直接架起產業與人才的橋梁,打造「唱、跳、演」的三棲人才。雖然相較於中國,台灣起步較晚,仍值得期待。
今年十月,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邀來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蔡柏璋策劃,推出「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邀請國際頂尖音樂劇師資,為期一個月的密集課程,為台灣專業演員帶來兼具廣度及深度,全方位的音樂劇表演訓練。當工作坊訊息曝光,迅即引發表演藝術界高度關注及期待,在網路上被熱烈轉貼分享,一百六十八位報名爭搶四十個名額,競爭激烈。北藝中心主任王孟超認為,音樂劇人才培育是當務之急,該計畫並非一次性煙火,訴諸長遠思考,除了表演人才,未來在作曲、編劇等都有施力的機會。
除了校院科系與公家場館的支持,國內許多劇團與民間藝文團隊也都有短期或固定的工作坊與教學講座。「學學文創」的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課程算是最鮮明的例子,「瘋戲樂」創辦人暨作曲家王希文、歌唱詮釋指導魏世芬等人,都是學學長期合作的師資。由編舞家伍錦濤成立的「歌舞浪潮」表演藝術中心,亦朝培養歌舞劇表演人才的目標邁進,集結線上專業師資,成為舞蹈、歌唱、戲劇三合一的育成場域。
本期專題將剖析兩岸的音樂劇教育,一探這個來自歐美的表演形式,如何在華文世界開花結果。此外,廣藝基金會首度開辦「華文原創音樂劇節」,邀來台灣、中國、香港四齣風格迥異的音樂劇同台競演,本刊將有第一手預報。隨著中國市場的崛起,不僅台灣音樂劇西進,兩岸合製音樂劇漸成趨勢,百老匯也紛紛投入華文音樂劇的製作,面向風雲將起的音樂劇戰場,我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