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俄羅斯

相關文章 16 篇
  • 葛濟夫原定於2月25日起帶領維也納愛樂於美國紐約卡內基廳演出,因俄軍入侵烏克蘭而遭撤換,圖為卡內基廳門口的取消公告。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雞蛋糕與龜苓膏(上)

    俄羅斯向來以文化軟實力自豪,於古典音樂界尤然,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丁向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後,引發樂界一連串「表態」行為,反對戰爭者有之,發起抵制行動者亦不少,在一片聲援烏克蘭的呼聲中,也意外揭露社群媒體時代眾聲喧嘩的本質。

    文字|李時安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3/30
  • PAR表演藝術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高爾基劇團與俄國戲劇

    隨著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而改名為列寧格勒的聖彼得堡,經過了四分之三個世紀,如今因爲共產體制的崩解,回復了聖彼得堡舊名。俄羅斯民族百年來經歷的變革起落,和她輝映東西的文學藝術成就,一一襯照著這個城市的滄桑。一月十四日至十七日,聖彼得堡的前蘇聯國家級「高爾基劇團」將來台公演,藉這個機會,讓我們也一起認識一下這個民族、這個城、這個國家的戲劇史,和這個遠道而來的劇團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期 / 1993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冰磚四國 北方驚艷

    關於北國文化,除了魚子醬、羅宋湯和伏特加,你還有什麼想像? 有人說:它是一個文化傳統傲視全球的國度 有人說:它是一個尊重藝術勝過麵包的民族 有人說:它是集貧窮與奢華於一身的矛盾體 有人說:它是一團包裹一層又一層神秘的謎 黯淡無光的人民生活,孕育富有豐饒的心靈 冰封冷冽的北方雪地,迸發熾熱如火的藝術 命運坎坷的北國,在文化藝術上卻有令人刮目的成就 兩廳院「世界之窗」 首度原裝進口俄羅斯與鄰近三國的表演藝術 讓生活在亞熱帶的台灣觀眾,親臨零下三十度C的藝術體驗 從時間到空間,從人物到事件,從大師到經典 一○一個關鍵字讓你快速連結北國文化 歷史、文學、建築、戲劇、舞蹈、音樂、電影和旅行 八種角度幫你全方位解開北方之謎 包羅定絃樂四重奏、波羅的海絃樂團、愛沙尼亞合唱團、凱薩琳堡舞蹈劇場、波圖丹偶戲 還有八檔「世界之窗」系列演出讓你北方驚艷 企畫創意 廖俊逞 企畫執行 廖俊逞 田國平 鄭淑瑩 鄭雅蓮 羊美齡 紀冠宇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 《愛在瘋煙四起時》
    電影導薦Movie

    台北電影節,領略俄羅斯的多元面貌

    近期「金磚四國」的論述帶動了大家對俄羅斯的關注,剛好今年的台北電影節與兩廳院下半年的「世界之窗」系列都以「俄羅斯」為主題,想了解這個歷史古國神秘面紗下的多元藝術面貌,可以從現在開始起跑唷!

    文字|田國平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伏特加,呼乾啦!

    「蘇聯」本來占了全地球面積的百分之十,曾是地球上最大,或更正確地說,最強大的國家。但一九九一年解體之後,一個國家裂成十五個,就像一個人突然改了名字,瘦了身,昨是今非,大江東去,連怎麼稱呼都令人結結巴巴,小心翼翼,因為我們不認識它──或說「它們」。 儘管冷戰結束之後,俄羅斯不再那麼遙遠,但卻依然陌生。這次專題在製作的一開始,編輯檯上決定:要有一張大地圖。兩廳院「世界之窗」系列行之有年,我們想真正打開地圖上的窗,了解這個從十三世紀就存在的國家,一千年前它如何擺脫蒙古,以宗教力量創建帝國;一百年前它如何在貧富不均引起激化的十月革命裡,開創人類歷史的新格局;十多年前,它又如何在社會主義終於不敵資本主義的情形下,一夕間紛紛解體。而十月隨著「世界之窗─冰磚四國」來台北演出的節目系列,將更讓大家體驗這些交融著宗教、文化、藝術之美的演出,如何詮釋這個苦難與華麗俱存的國度 。 這個專題製作得既辛苦又充實,從暑假開始,編輯辦公室裡蒐羅了十多本從書店、圖書館、私人收藏挖來的俄羅斯相關書籍,從地理、歷史、政治,到文學、美術、電影,他們抱著書猛K,K完之後互相獻寶,包括實習記者在內,過了一個話題很俄羅斯的暑假。暑假過後,他們用非常七年級的方法:整理出一○一條俄羅斯關鍵名詞,在這裡面,我最喜歡「伏特加」那一條:如果沒有伏特加,俄羅斯的歷史將大為不同。 這次特別企畫的主要負責人是編輯廖俊逞,截稿之後,我問他,做完了這一期後對俄羅斯有什麼感想?剛過二十七歲生日的他說:「這個國家好像只有過去,沒有現在。他們的過去如此豐碩厚重,但現在藝術上的表現還是『過去』。」酷嗜電影的編輯田國平說,解體之後的電影都很悶,不像德國電影在兩德合併之後還有著生猛活力,最新一部在台灣可以看到的片子,甚至還很好萊塢味。 生存壓力永遠是這塊土地上的人最大的課題,我的腦海裡還是電影《齊瓦哥醫生》裡蒼白與腥紅的對比,毀滅與理想的對陣,俄羅斯的表演藝術進行式是什麼樣子,或許兩廳院的世界之窗可以一探究竟。終於截稿了,就算是伏特加,誰說不能呼乾啦! Ps.感謝馬曉瑛、顏華容、伊格爾、邱光、熊宗慧在製作期間提供知識及經驗寶庫的協助。

    文字|盧健英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 我就站在紅場,我還在思索著謎般的生命,我究竟要走到那裡?
    歐洲人文筆記

    掀開一個俄羅斯娃娃

    幾年前在巴黎認識的娜塔莎,一個優雅有教養的中年婦人,她常常因思家而淚落滿面,問她到底為什麼?她說妳不是俄國人你不會明白什麼叫思鄉,無論你多恨那裡,你的心注定跟那個民族綁在一起,逃也逃不掉。霍洛維茲五十年後回到莫斯科的那場演奏會都是誰去?我不得不想起那場演奏會,以及CD上琴聲停止後的咳嗽聲。我不得不想起波修瓦,今天晚上又是誰去看昂貴的芭蕾?

    文字|陳玉慧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 俄國不管是大城小鎮,走一走經常會被眼前美麗的建築或橋樑深深吸引。圖為莫斯科紅場的夜景。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團神秘的燦爛國度

    沙皇時代俄羅斯帝國的燦爛藝術傳統與蘇聯時期充滿矛盾的政治遺產相互交織。而這個既貧窮又奢侈的國度同時令人陶醉和困惑。借用俄國詩人的說法,俄國人「熱愛受苦」,不過也很愛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文字|伊格爾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 莫斯科的馬克思雕像,這位共產主義創始人決定了俄國重大的歷史命運。
    特別企畫 Feature

    走過獨特的歷史長河

    俄羅斯約在九世紀建國,北歐人與東斯拉夫人共同建立了俄國的第一王朝──基輔羅斯,並在十世紀末由多神信仰轉為信仰與西歐崇拜同一個上帝的東正教,卻也因教會的芥蒂而始終與鄰居保持距離;接下來幾個世紀的蒙古人統治、伊凡三世的恢復獨立、羅曼諾夫王朝彼得大帝開啟西化風潮、二十世紀成為共產黨蘇維埃聯邦,迄今被視為「金磚四國」之一俄羅斯的歷史,與西方國家走著不同的道路,也形成獨特的文化風景。

    文字|熊宗慧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鍵名詞101, Russia超連結

    歷史 恐怖伊凡(1533-1584) 即伊凡四世,在俄史上是位極具爭議性的君王。伊凡四世富有才智,進行多項改革,使俄國走向強大,但個性暴躁多疑,絕對專制,對貴族採嚴厲鎮壓,許多無辜臣民遭受迫害,唯一的兒子與媳婦也死於其手,在他死後,俄國因無合法繼承人而陷入混亂。 彼得大帝(1672-1725) 第一位遊學歐洲的沙皇,曾經遊歷西方十八個月,足跡遍佈歐陸各大城市,在歐洲的經歷影響其日後的西化改革。彼得大帝宣佈改用西曆(1700)、設立參議會(1718)、建設新都聖彼得堡、強制剃鬍、廢除磕頭的習俗,不僅改革了政治,也影響了整個俄國的文化,帶領俄國走向歐洲強國之林。 凱薩琳女皇(1729-1796) 三十三歲時發動政變,推翻其夫彼得三世,成為俄國女皇。凱薩琳引進大量的西方文化並重視教育,為她贏得「愛好和平的哲學皇后」、「啟蒙之后」的美名,但改革造成的龐大財務負擔,卻引發了俄史上規模最大的民變─普加契夫(Pugachev)之亂(1773-1774)。叛亂雖平定,但債務問題仍無法解套,凱薩琳去世後,留下幾近破產的俄國政府。 列寧(1870-1924) 一九一七年列寧指揮十月革命取得勝利,當選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主席,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九二○年代,列寧為了打擊反對者,成立紅軍及秘密警察,號召「戰鬥共產主義」,一切公眾生活皆軍事化,造成經濟困頓,列寧當機立斷,實行新經濟政策。蘇聯政府為了紀念列寧,在莫斯科的紅場建造列寧墓並將列寧的遺體保存在水晶棺內供瞻仰。 史達林(1879~1953) 原名Joseph Vissarionovich,「Stalin」為革命時期列寧所建議使用的匿名,意為「鋼鐵般的人」。列寧死後,史達林與托洛茨基相互鬥爭。一九三○年代,史達林展開大清算,將近八百萬人被捕。一九四一年,史達林率領蘇聯加入第二次大戰,戰後利用機會在東歐建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採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 托爾斯泰
    特別企畫 Feature

    書寫靈魂的重量

    因為冬日漫長,所以俄國人有很多時間去思考,去幻想,也造就了無比璀璨的文學世界。在俄國,文學不只是文學。對俄國人來說,藝術的世界往往比現實的世界來得真實,文學世界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個「美的烏托邦」,俄國人是通過文學所立的命題,來考慮人生的走向,思索國家未來的道路。

    文字|鄢定嘉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 浦羅柯飛夫的第一號D大調交響曲常與莫札特古典風格相提並論。
    特別企畫 Feature

    俄羅斯音樂家的莫札特情結

    真要舉引證哪幾位作曲家深受莫札特影響,有如引證季節更替對人類生活影響一般困難,雖有時間、空間之隔,後人仍藉著許許多多的前人獲其澤被,對於俄羅斯音樂家而言,莫札特有如空氣、陽光、水一般,無論是哪一種領域,貝多芬、巴赫、莫札特的音樂無不是最基本的訓練典籍。

    文字|顏華容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俄羅斯人民的劇場,可以是讓人告解,也讓人得到救贖的教堂。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人重新發現自己的教堂

    俄羅斯除了紅場、俄羅斯娃娃、杜斯妥也夫斯基、和《天鵝湖》之外,更有堅實的戲劇傳統和表演體系。去年底和今年五月,因為參與「契訶夫國際劇場藝術節」,兩度造訪莫斯科的李立亨,從文化與戲劇的關係當中,和我們一起探索沙皇時代到二十一世紀今天的俄羅斯劇場。

    文字|李立亨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 《唐吉訶德雙人舞》中星型圖案的舞衣即出自妮娜的設計。
    近期演出

    俄國十大芭蕾舞星盛會

    十位俄羅斯的芭蕾明星於十一月訪台,巡廻演出九場,分別來自波修瓦、基洛夫、頓次內克三大舞團,都是前蘇聯培養出來的頂尖舞者。堪稱歷來訪台的芭蕾明星群中,陣容最整齊、光芒最耀眼的。其中以去年曾在台造成轟動的妮娜.安娜妮亞舒薇莉最爲衆所矚目。妮娜出身花式溜冰冠軍,現年二十九歲,屢獲國際大賽金牌,並擅長爲自己的演出設計舞衣造型。 演出內容爲十支以展技爲主的舞作片段,包括妮娜和波修瓦首席男舞星安德里斯.烈巴搭檔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帕芙洛娃編作的〈夜〉及羅蘭.比堤編作的〈巴黎聖母院〉等。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 偶戲演員都是從戲劇學校畢業而後轉赴發展的。
    俄羅斯

    俄羅斯的木偶戲劇

    俄羅斯的木偶戲劇,已有數百年歷史,執世界偶戲牛耳。然而,由於經濟的不景氣,偶劇團正面臨經費短絀的困境。

    文字|景小佩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台灣的俄羅斯文化年

    以台灣這麼小的地方,能在一年之內如此密集地爲一個文化傳統全方位付出這樣龐大的精力與物力,的確令人肅然。

    文字|韓國鐄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 俄羅斯芭蕾迷人之處,在於其斯拉夫民族直爽、豪邁與奔馳的風格。
    回想與回響 Echo

    速食文化餐的省思

    俄羅斯十大芭蕾明星,給歲末的台灣帶來了一陣舞蹈的旋風!從民生報連續一週的藝文頭條新聞中可知道:這些明星舞者好不容易由蘇聯各地的各舞團飛奔在一起;如何落淚地克服各種排練上的困難;又如何受到各地觀眾熱情的擁抱。事實上,以這群星級舞者的藝術造詣與名望,這種英雄式的崇拜是他們受之無愧的。只是,掌聲過後,到底我們的觀眾與舞蹈工作者得到了什麼影響和啓示? Alexander Demido (《俄羅斯芭蕾之今昔》的作者)曾說:俄羅斯芭蕾最迷人之處,是它絕對的擁有斯拉夫民族直爽、豪邁與奔馳的風格。尤其舞劇中的群舞,是一種完滿與整體的詮釋,透過細緻的動作結構,簡單文雅的姿勢線條,加上繁複多變的隊形,充份展現出俄國編舞家的精神與智慧。雖然Alexander強調芭蕾舞劇是一種整體的藝術,但在龐大經費與票房的考量下,將星級的舞者聚攏一堂,是私人經紀公司較有把握的作法,不過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譬如部份觀眾以捧明星、參加熱門音樂會的心態去觀賞演出──在演出當中隨興的鼓掌;在双人舞的中段就上台獻花;在謝幕時就衝上台要求簽名;在舞者轉三圈fouette時就喝采叫好(難爲了那位舞者必須把剩下的二十九圈作完),這些在在都暴露出觀眾的劇場禮貌與舞蹈常識有待提昇,也反映出速食文化的不健康。 對於本土的舞者與舞蹈學生而言,這類的演出常常是可望而不及的,高價位的票價(八百到五千)讓他們難以應付,好不容易擠進後座的高位,心想着如果能有機會與台上的巨星們討敎,那眞是太美好了!但這往往只淪於一種遐想。 仗着強勁的經濟能力,我們能看到世界一流的演藝團體穿梭於台北大小劇場之間,然而更進一步的冥思是:我們從這些演出中學到了什麼?體驗到什麼? 文字|姚明麗 國立藝專舞蹈科講師

    文字|姚明麗
    第4期 / 1993年0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阿嬤以為他是蓋房子的→→陶維均:「你很難把人分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展覽空間被當作直銷現場→→葉育君:「藝術的門檻沒這麼高」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移居前,不如先來地方創生駐村試水溫吧!

  • 音樂

    以為遺忘的事物,耳朵會替你記得

    自由擊《20伍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