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斯科的馬克思雕像,這位共產主義創始人決定了俄國重大的歷史命運。(許斌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冰磚四國 北方驚艷

走過獨特的歷史長河

俄羅斯簡史

俄羅斯約在九世紀建國,北歐人與東斯拉夫人共同建立了俄國的第一王朝──基輔羅斯,並在十世紀末由多神信仰轉為信仰與西歐崇拜同一個上帝的東正教,卻也因教會的芥蒂而始終與鄰居保持距離;接下來幾個世紀的蒙古人統治、伊凡三世的恢復獨立、羅曼諾夫王朝彼得大帝開啟西化風潮、二十世紀成為共產黨蘇維埃聯邦,迄今被視為「金磚四國」之一……俄羅斯的歷史,與西方國家走著不同的道路,也形成獨特的文化風景。

俄羅斯約在九世紀建國,北歐人與東斯拉夫人共同建立了俄國的第一王朝──基輔羅斯,並在十世紀末由多神信仰轉為信仰與西歐崇拜同一個上帝的東正教,卻也因教會的芥蒂而始終與鄰居保持距離;接下來幾個世紀的蒙古人統治、伊凡三世的恢復獨立、羅曼諾夫王朝彼得大帝開啟西化風潮、二十世紀成為共產黨蘇維埃聯邦,迄今被視為「金磚四國」之一……俄羅斯的歷史,與西方國家走著不同的道路,也形成獨特的文化風景。

十八世紀以前的俄羅斯

十八世紀以前的俄羅斯總予人模糊的印象,關於它的建國史、文化特色甚少有人提及。事實上,早期俄國的歷史儘管不是世界史的中心,但仍相當獨特,與歐洲任一國的發展都不盡相同。

俄羅斯人屬東斯拉夫人的一支,約從六世紀起定居聶伯河沿岸,但相較於同時期的歐洲國家已發展封建體制,東斯拉夫人仍處於部落型態,互助合作、自給自足,這樣的村社制度直至十九世紀仍保存於農村中,對於穩定社會秩序,發揮了非常大的效用。

十九世紀的俄國知識分子對村社制一直存有迷思,認為這是俄國歷史中最值得稱許的制度,赫爾岑就認為可以用村社制度對抗西方資本主義的冰冷無情,但他卻未能認清一件事實──當周遭客觀環境已然變化,村社作為維繫人們情感、發揮守望相助的功能已然不再,它甚至變得綁手綁腳,成為阻礙農村進步的主因;史達林時期所強迫採用的集體農場制度,也是源自村社概念,最後證明失敗,理想的村社其實只是烏托邦的夢想。

根據俄國早期史書《古世紀》的記載,九世紀是俄國建國的契機。來自北歐的瓦倫吉人(事實上是一群武裝商人)參與俄羅斯建國大業,這場北歐人與東斯拉夫人共同建立起俄國第一王朝──基輔羅斯,可以說是整部俄羅斯史中最撲朔迷離,也最富傳奇的一頁。

基輔羅斯時期另一件重要的大事,是十世紀末,由弗拉吉米爾大公率基輔城民投入聶伯河中,受洗為基督徒一事。大公認為當周圍鄰居紛紛改採一神信仰的同時,若羅斯仍堅持泛神信仰,將有損國家發展,於是他決定從現有宗教中擇一信仰,最後他選擇的不是新興回教,不是廣泛流行於歐洲的天主教,而是日趨沒落的拜占廷帝國國教──東正教。此舉對俄羅斯後來發展影響至鉅,從此,羅斯與它的西方鄰居有了共同的話題──上帝,在進行商業貿易及外交的往來都不是問題。

然而東西教會所存有的芥蒂,讓俄羅斯始終未能被它的鄰居衷心接納為自家成員,同樣的,自視甚高,深以信仰東正教為榮的俄國也和它的鄰居始終保持距離,共同的上帝未能拉進兩方的距離,反而形成隔閡,這種隔閡在往後的歷史發展上始終未能消除,這可能是弗拉吉米爾大公當初未能預料到的結果。

終結基輔羅斯王朝的,是蒙古拔都的第二次西征,韃靼的鐵騎幾乎踏平羅斯所有的城市,也阻絕了俄國與西方文藝復興運動接觸的機會,俄國重心轉移到窩瓦河流域,並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莫斯科開啟了發展的機會,自此以後,俄國的一切都和莫斯科這個城市脫離不了關係。

十四世紀以後,俄羅斯正式進入莫斯科羅斯時期,至十八世紀彼得大帝出現為止,莫斯科羅斯時期最有名的大公當屬結束蒙古統治、恢復羅斯獨立地位的伊凡三世,和以多疑殘暴聞名的伊凡四世(即恐怖伊凡)。伊凡四世對俄國最大的貢獻,在於他自稱沙皇,為俄羅斯後世統治者找出最獨樹一幟的形象和稱呼;另外,他發動二十年的立沃尼亞戰爭,想為俄國爭取西方出海口,最後大業未成,卻為俄國往後的西進政策勾勒了藍圖。

帝國的興盛與衰落

自十七世紀起,取代留里克王朝統治俄國的是羅曼諾夫王朝,這個王朝在進入十八世紀以後,為俄羅斯串起連續的驚嘆號。先是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全面的西化政策,打敗北歐強權瑞典,建新都於聖彼得堡,打開通向波羅的海的西向窗口,讓一向疏離於歐洲中心的俄國一下成為萬眾矚目的新星。

接替彼得為俄國開創奇蹟的是聰明機智、美麗風流的凱薩琳二世女皇,她真正終結了俄國人的韃靼惡夢,併吞克里米亞半島,瓜分波蘭,擴張領土,讓俄國與西歐強權接壤,卻也使它陷入一連串的歐洲戰爭中,從此抽身不得。

 一八一二年俄軍將拿破崙逐出祖國領土,跟著趁勝越境追擊,俄皇亞歷山大一世光榮進入巴黎,這是俄國有史以來最輝煌的一刻,更正確地說,是西化以來俄國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因為接下來,當歐洲進入工業革命,仍處於農業社會、武器裝備老舊落後、軍需糧食靠牲畜運載、作戰依賴龐大人力的俄國已經無法與之對抗。一八五五年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慘敗於英法聯軍之下,就已經說明這一切。

戰敗後,國內要求改革的聲浪四起,其中以廢除農奴制度最為迫切,一八六一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宣布廢除農奴制,隨之帶動國內經濟、司法、教育和軍事等各項改革,這是俄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改革時代。儘管改革成果沒有任何一方感到滿意,但俄國總算進入資本社會,有了和其他國家競爭的條件。

伴隨這場自上而下大改革一起勃發的,還有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平民知識分子的崛起將這股社會運動發揮出最大的活力,從下鄉鼓吹農民革命到暗殺沙皇大臣的激烈手段,對信念抱持狂熱心態的俄國青年總是不計代價地全心投入。隨著馬克思主義引進、政黨政治的形成,革命運動進入另一波高峰。

沙皇專制政權在激進改革和保守反動勢力的相互拉扯之下,本有可能朝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走去,但沙皇尼古拉二世不明智的作為,如寵信妖僧拉斯普丁,血腥鎮壓手無寸鐵的民眾,冒然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錯估戰場形勢,致俄軍傷亡慘重,凡此種種讓人民對沙皇政府失望到極點,也給予對手社會民主黨絕佳的發展機會。一九一七年二月首都聖彼得堡因長期缺糧而走上街頭,帶動連串的罷工和抗議風潮,結果竟導致沙皇政權垮台,以克倫斯基為首的立憲民主黨取得政權,成立臨時政府,但為時不久,便在同年十月被以列寧為首的布什維克黨推翻,建立起世界第一個無產階級工農政權。

從共產集權到民主

蘇維埃政權成立之初,保皇勢力依然強大,代表無產階級陣營的紅軍與代表保皇勢力的白軍,進行一場近四年的慘烈內戰。在這場只問意識形態,不問是非黑白,扭曲人性的鬥爭裡,無數人遭到殘酷殺害,其中包括已退位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人。

一九三○年代,蘇維埃時期形象最鮮明的獨裁者史達林,發動整肅異己的行動,除了黨內同志外,數以百萬計的無辜者,亦被牽連在內,包括許多知名學者、科學家與作家。伴隨大整肅運動的還有對文藝活動的箝制,挾「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為最高宗旨的無產階級作家協會對任何「非我」一方的創作者,展開毫不留情的批判與鬥爭,曼德爾施坦姆、馬雅科夫斯基、阿赫瑪托娃、布爾加科夫等都是這場大悲劇裡的受害者。史達林為何發動這場大整肅,是出於必要,還是多疑的性格所致,抑或是因為嫉妒?至今仍無明確的結論。但不能否認的是,大整肅在整部俄國史實中留下難以撫平的傷口。

史達林死,赫魯雪夫上台,對史達林進行批判,俄國國內情勢一度和緩,這是謂六○年代「雪融」時期。但隨著赫氏下台,布里茲涅夫上台,局勢再度恢復高壓,只是整個世界局勢已經發生變化,即使封鎖在鐵幕內的蘇維埃社會也不能不感受到,加上共產制度施行五十多年後,缺點已一一暴露,新上任的戈巴契夫採行的「改革」與「公開」政策,也無法挽回頹勢。

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總共施行七十多年的共產制度,證明仍是幻夢一場。進入民主社會的俄羅斯,在葉爾欽總統執政期間,並未找到方向,直到普亭總統上任,局勢才日趨穩定。今年俄羅斯一躍成為金磚四國之一,讓人對這個國家未來的發展頗多期待。

 

文字|熊宗慧 政治大學俄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兩廳院-微笑聖誕季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