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版《歐蘭朵》 編劇自述
在燈光設計框架裡編劇的奇特經驗
導演希望基本上按照德法版的舞台燈光設計,因此劇本結構先被框住了,甚至某些段落的演出時間也必須以德法版燈光為參考。我經常在夾縫裡反覆掙扎,只為想在框架裡把我讀小說的體會以戲曲文字表達出來。不過,面對「跨文化」這麼嚴肅的命題,當然也不能對文字錙銖計較,我抱著興奮心情敞開胸懷。最期待的是,魏海敏的「京劇身體」能被多多運用
-
專輯(二)
莎劇生根,是時候了!
重新詮釋莎翁戲劇最大的累積和效果,在於外在的形式創新;台灣現代莎劇演出至今已訓練出一批台灣當代的劇場設計菁英。不過,當初參與實驗莎劇的中堅分子,已轉而投入主流的商業性製作,現在新一代創作者,恐怕得再從頭摸索一次。隨著創作者年齡和資歷的不同,我們還是看到上、下兩代創作者對莎劇詮釋態度與立場的差異,這又隱然與創作者的認同有關。所謂「亞洲的莎士比亞戲劇」逐漸崛起,台灣劇場詮釋莎劇的時機已經成熟,現在要加緊趕上的是莎士比亞戲劇的教育、推廣和研究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靜宜大學英文系推出莎士比亞跨文化藝術月 鑑於莎翁劇作的地位與貢獻,靜宜大學從五月一日起推出「西方的巨匠,東方的魂魄」藝術月,邀請數位專精於「文化跨界」議題的學界及劇界名家,規劃一系列精采豐富的演講、座談、示範、展覽以及影片欣賞等活動。探討議題頗見匠心,像陳淑芬主講的「文化跨越的可能性:莎劇在台灣的製作史」是以跨文化觀點鑽研莎劇在台灣的製作、發展沿革:「仲夏夜之夢:莎翁名劇的再詮釋」由曾經搬演《仲夏夜之夢》的馬汀尼親自演繹該劇的表演元素;「從《慾望城國》到《李爾王》:當代傳奇劇場與莎士比亞」則由吳興國、魏海敏共同示範與演講該劇團如何以東方劇場的槪念、技巧詮釋莎劇的經驗。活動對外開放,欲知詳情可查閱網站 http://www.pu.edu.tw/cindex1.htm。 (唐阿米) 台灣絃樂團籌辦國際音樂營 曾舉辦過三屆口碑甚佳國際音樂節的台灣絃樂團,在音樂節停辦兩年後,經過長期的規畫,改以更具特色、有計畫的音樂營來推廣音樂,將於每年分別請國外知名音樂院的教授來台授課。今年主辦單位以比利時皇家音樂院的教授為二〇〇二年國際音樂營的主力與特色,課程有大師班、室内樂、教授音樂會等;最特別的還有國内音樂營少有的專題演講活動,課程内容包含音樂風格探討、從聲音本質談樂器聲響、肢體潛能開發、音樂運動傷害等。 音樂營的活動地點,將於台北藝術大學舉行,活動時間為七月十日至七月二十三日,有意參加者可於即日起至六月十日前報名。詳情請洽台灣絃樂團(02)2369-4802。 (賴欣慈)
-
環球舞台
挽臂共舞,思索未來
「亞歐舞蹈論壇」活動集結了十二位編舞者兼舞者演出獨舞聯展,呈現歐洲舞者與亞洲舞者因文化背景而形成的不同創作特色;並有舞蹈相關的研討會與講座,讓與會者得以實質交流。可惜因政治因素而導致台灣舞者缺席,期待未來主辦者能以「城市」代替「國家」,讓文化交流不致陷入僵局。
-
新加坡
亞洲製造的跨文化劇場活動
「在活動過程中不存有製作演出節目的目的」是王景生明智的堅持之一,只有如此才能讓參與者更自由地互動。讓受邀者對彼此的藝術、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培養一群未知的種子,才是「飛行雜技計畫」的主要目的。
-
慕尼黑
搭起世界的橋樑?
今年三月於德國的巴伐利亞區舉行的第七屆慕尼黑國際舞蹈節,以「世界之間」為主題,聚集了來自十一個國家的當代舞團,這些受邀團體的美學大多源自非西方傳統卻融入獨特現代感。大會精心安排的「肢體文化/肢體 言語」研討會,更廣泛探討當代舞蹈面臨的各項議題。
-
回想與回響 Echo
跨越時空的東西交流
有越來越多的國際藝術節注意到台灣的表演團體,不可諱言地有部分原因與歐洲的「東方熱」有關。這場中、法古典宮廷樂舞的跨文化的的《梨園幽夢》,獲得觀衆的熱烈回響,十場票房皆逾八成以上。可說開啓了另一種國際舞台的契機。
-
紐約
從東方舞台到西方舞台的一則故事
紐約市的「日本協會」在今年推出由日本能劇《谷行》與德國歌劇《說贊成的人》Der Jasager聯演的節目,除了展現不同文化的劇種對於相同題材的詮釋與表現手法之差異之外,更透露出一段値得玩味的跨文化劇場歷史軌跡。
-
研討會
表演倫理與政治
表演倫理對文化差異的認可及尊重常常在政治權力的共謀結構中被消融掉,結論不離老套抬出資本主義全球化及文化商品化這些抽象的代罪羔羊。表演與文化政治終究相依共存的事實讓眞理圖像更爲複雜難辨,但這樣「國際性」的對話場域終就提供了質疑的可能管道。
-
戲與影的對話
宗敎追尋與情色歡娛
有限的肉體歡娛 無限的想像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