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園幽夢》原本全長兩個小時的演出,在法國巡演中修剪成一小時四十分的版本。(漢唐樂府梨園舞坊 提供)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跨越時空的東西交流

中法合作版《梨園幽夢》法國巡演

有越來越多的國際藝術節注意到台灣的表演團體,不可諱言地有部分原因與歐洲的「東方熱」有關。這場中、法古典宮廷樂舞的跨文化的的《梨園幽夢》,獲得觀衆的熱烈回響,十場票房皆逾八成以上。可說開啓了另一種國際舞台的契機。

有越來越多的國際藝術節注意到台灣的表演團體,不可諱言地有部分原因與歐洲的「東方熱」有關。這場中、法古典宮廷樂舞的跨文化的的《梨園幽夢》,獲得觀衆的熱烈回響,十場票房皆逾八成以上。可說開啓了另一種國際舞台的契機。

今年三月份於巴黎巡演十場的《梨園幽夢》,雖然演出時正値台灣總統大選的敏感時刻,在外交壓力下一切只能以張貼海報的方式低調宣傳,但這齣由文建會與法國外交部藝術協會(AFAA)聯合製作,漢唐樂府與巴黎小艇歌劇院(La Peniche Opéra)跨國合演的《梨園幽夢》,仍獲得觀衆的熱烈回響,十場票房皆逾八成以上。原本全長兩個小時的演出,在此次巡演中修剪成一小時四十分的版本;尤其在喜歌劇院(Opéra Comique)演出結束後,許多觀衆如夢乍醒般地表示這是他們遙想的中國,也有觀衆好奇源自唐代的梨園樂舞究竟是如何傳承下來的?而舞評則大方地給了四顆星的讚賞!

這場跨國合作的緣起於小艇歌劇院藝術總監密海爾.拉法絲(Mireille Larroche),曾於一九九六年時在台北觀賞《豔歌行》首演後,驚豔於梨園細膩的手勢、身段、科步,隔年在文建會駐巴黎台北新聞文化中心主任邱大環的安排之下,趁漢唐樂府巡演歐洲四國時,與團長陳美娥一席長談,於是便向法國外交部藝術協會提出跨國合作中、法歌劇之構想,獲得了法國外交部藝術協會委員一致贊同,並由法國外交部主動與我國文建會聯繫,促成了首次中、法跨國合作的演出。

賦與傳統新面貌

曾於文藝復興時期經由宮廷發揚盛極一時的巴洛克音樂,經由法國總統戴高樂的呼籲「要振興法國,必先振興法國傳統音樂」,再度成爲學術與表演藝術界的寵兒,巴黎小艇歌劇院便是以演出巴洛克樂舞著稱。而成立已十二年的漢唐樂府所另立的子團梨園舞坊,將南管古樂與唐代有宮廷樂舞之稱的梨園樂舞重新結合,改變了一般人對中國地方戲曲的民俗印象。

這場《梨園幽夢》採戲中戲的手法,以十七世紀爲背景,藉由旅行東方的法國貴族吉爺返回法國後,在月華星燦、風薰鶯嚦的夜空下,與家人共享《荔鏡記》(註)中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而故事中的主人翁陳三、五娘,亦在此時出現於他們的東方幻境中。

《梨園幽夢》的合作,可謂將中、法兩國古代的宮廷樂舞並置於同一舞台上,華麗生動的巴洛克樂舞與婉約細膩的梨園樂舞形成相當鮮明有趣的對比。此次合作,漢唐樂府共有五位樂師與五位舞者參與演出,包括團長陳美娥及首席舞者蕭賀文;小艇歌劇院則有三位樂師、兩位舞者與四位歌者,擔任總編導的密海爾.拉法絲表示,巴洛克樂舞與梨園樂舞同爲載歌、載樂、載舞的演出;在樂器的使用上,南管古樂的琵琶、三弦、洞蕭等與巴洛克音樂中的古鍵琴、魯特琴、笛等樂器有異曲同工之妙,她更大膽臆測古代東西方曾有表演藝術上的交流。

超過兩年的策畫成果

從一九九七年有了合作的構想之後,歷時兩年的行政溝通、劇本討論等籌備工作,且兩個團體各自編排訓練,在完成劇本大綱、音樂、舞蹈的基本架構後,九九年八月漢唐樂府赴法與小艇歌劇院的二十位藝術工作者進行整排,於八月二十五日在法國中部的巴洛克音樂發源地的莎布雷藝術節(Festival de Sable)首演,原本可容納九百人的莎布雷劇場湧進了一千兩百多位觀衆。緊接著九月初,在以歐洲古老音樂藝術爲主題的荷蘭烏垂克藝術節(Festival of Utrecht)演出,謝幕時全體觀衆起立鼓掌長達十五分鐘,九月六日的烏垂克日報Utrechts Nieuwsblad舞評「褒中貶法」地指出,與梨園樂舞相較之下,歐洲人引以爲傲的巴洛克樂舞顯得鄕野平凡。面對舞評的讚美,漢唐樂府團長陳美娥表示,一方面她自信於梨園樂舞的藝術表現形式,另一方面要感謝法方在合作過程中開放了很大的空間讓他們發揮,才能有如此的結果呈現。

從九八年亞維儂藝術節「台灣藝術專題」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國際藝術節注意到台灣的表演團體,不可諱言地有部分原因與歐洲的「東方熱」有關。這場中、法古典宮廷樂舞的跨文化的合作,製作費用高達六百多萬,且不僅只是兩個表演團體的合作,還包括雙方政府單位的支持認可,可說開啓了另一種站上國際舞台的契機。如邱大環主任所期望的「台灣被發現了」,對於台灣的表演團體、創作者而言,要面對的是「被看見之後」,能否有持續旺盛的創作力與經費繼續走下去,而不是僅存於現有的「東方熱」中。

註:

中法跨國版《梨園幽夢》,是以當代英國漢學權威牛津大學龍彼得教授(Piet ven der Loon)所發現明朝嘉靖年間出版的《荔鏡記》戲文刊本為故事主軸。

 

特約採訪|程于珉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