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相信您會繼續看著我們演戲
被譽為「豫劇皇太后」的張岫雲(1923-2024),於8月11日以百歲高齡仙逝。出生於河南的她,自幼學習豫劇,以「萬里雲」為藝名嶄露頭角。後因戰亂隨丈夫部隊撤到越南,最後輾轉遷移到台灣,並持續活躍於台灣舞台,同時培育後輩,傳承豫劇。為紀念張岫雲老師,本社特別邀請「豫劇皇后」王海玲,回憶與張岫雲老師的相處過程,將她的思念化為文字,在緬懷大師的身影之餘,也讓讀者一窺豫劇在台灣的點點滴滴。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佛陀、基督共存 歌仔戲、豫劇混搭
「這是一齣跟宗教有關,但不是為了傳教的戲。」奇巧劇團編導劉建幗如是形容新作《我可能不會度化你》。她因閱讀《金剛經》而動念在戲中碰觸宗教議題,並以經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為全劇核心意念,通過人的執念,探討神佛的本質、信仰的本質,甚至世界的本質。這次演出仍循奇巧的混搭風格歌仔戲搭豫劇、戲曲融入搖滾、嘻哈、Bossa Nova等曲風,想必是一齣讓人能有非常體會的「宗教劇」。
-
戲曲 劇場導演呂柏伸執導 要讓演員現功力
王海玲扮劉姥姥,看盡賈府繁華虛實
移植自河北評劇,豫劇版《劉姥姥》由劉慧芬修編劇本,並找來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執導。該劇以姥姥三次進出賈府為主軸。劉慧芬強調:「劉姥姥絕非『丑角』可以涵括,她的出現,提供了一種真實與虛幻的對照,也給園中自以為不俗者一個自省機會。」
-
戲曲
鉅資打造錦衣華服 就是要你看見「豫劇」
為了讓這齣以春秋戰國為時代背景的戲更具看頭,國光豫劇隊隊長韋國泰不惜砸下鉅資,延攬國內著名服裝設計師康延齡打造三十四套、耗資兩百五十萬的戲服。韋國泰說,位居邊緣處境的豫劇要努力行銷自己,要在京劇、歌仔戲等主流劇種中「殺」出一條新路,被「看見」是最基本的目標。
-
古意
老戲新編,為女人重新定調
徐棻的《田》劇有原故事的完整情節,但重新結構,並插入了神來之伏筆,讓莊周之妻田姐真的遇見有血有肉的楚王孫,並發乎自然天性地,心動了。
-
深度藝談
演好戲,土腔土調也能深耕台灣
豫劇與歌仔戲,在台灣都被稱為「地方戲」,雖然條件很不相同,卻也有其相似的軌跡。本刊特地邀請兩個劇種中具代表性的兩位演員──王海玲與唐美雲,針對她們的養成教育、演出歷程以及近期參與新編戲的經驗,進行交流與激盪。
-
焦點
帶著點書卷味的兒女情愛
或許不少人會認為「蘇小妹」一角非王海玲莫屬,但編劇針對劇中兩個主要人物,量身修改,採取「水漲船高」的編劇手法,讓「秦少游」與「蘇小妹」各有各的表現場次與唱段,成為一齣生旦並重,可以雙掛頭牌的劇目。
-
名家訪談 掌握聲腔的差異性
專訪戲曲導演謝平安
在戲曲舞台已然走向導演中心的今日,謝平安悠游於各種聲腔劇種之間,導演作品搏得諸方好評。此番趁他來台執導豫劇《中國公主杜蘭朶》之便, 本刊特安排專訪,藉以一窺這位導演的戲曲歷程與執導經驗。
-
大陸劇場
豫劇的「希望」
「南街村希望戲曲學校」是在南街村經濟高速發展、村民文化生活不斷豐富的背景下成立起來的,之所以起名「希望戲曲學校」,乃是有「援助希望工程,從事文化扶貧」的意思;另一方面,它同時也負有爲南街村文工團培養後備力量的重要使命。
-
專欄 Columns
夕陽的魅力
豫劇和國劇的表演藝術就像夕陽的光輝一樣,深具令人難捨的魅力,但是少年人,有幾個懂得憂愁的滋味,有幾個像小王子似地愛看夕陽呢?
-
焦點
戲曲話豫劇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是河南最主要的代表劇種。二月份,台灣唯一專業豫劇團──飛馬豫劇隊,將由「豫劇皇后」王海玲及大陸「中州第一小生」王希玲領銜在國家劇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