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岫雲(右)與王海玲(左)。(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 提供)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相信您會繼續看著我們演戲

紀念「豫劇皇太后」張岫雲

被譽為「豫劇皇太后」的張岫雲(1923-2024),於8月11日以百歲高齡仙逝。出生於河南的她,自幼學習豫劇,以「萬里雲」為藝名嶄露頭角。後因戰亂隨丈夫部隊撤到越南,最後輾轉遷移到台灣,並持續活躍於台灣舞台,同時培育後輩,傳承豫劇。為紀念張岫雲老師,本社特別邀請「豫劇皇后」王海玲,回憶與張岫雲老師的相處過程,將她的思念化為文字,在緬懷大師的身影之餘,也讓讀者一窺豫劇在台灣的點點滴滴。

被譽為「豫劇皇太后」的張岫雲(1923-2024),於8月11日以百歲高齡仙逝。出生於河南的她,自幼學習豫劇,以「萬里雲」為藝名嶄露頭角。後因戰亂隨丈夫部隊撤到越南,最後輾轉遷移到台灣,並持續活躍於台灣舞台,同時培育後輩,傳承豫劇。為紀念張岫雲老師,本社特別邀請「豫劇皇后」王海玲,回憶與張岫雲老師的相處過程,將她的思念化為文字,在緬懷大師的身影之餘,也讓讀者一窺豫劇在台灣的點點滴滴。

我還記得那隻在我背後融化的冰棒。

剛進到豫劇團學戲,還是一支冰棒兩毛錢的年代。南部的天氣炎熱無比,哪管得著岫雲老師時時告誡我們不准吃冰、要好好保護嗓子,就偷偷跑到劇團後頭的小商鋪買冰棒吃。有次才剛買完,還來不及吃,就看到老師遠遠走來,只好把冰棒藏到身後,沒想到老師竟叫住我,問些「怎麼樣啊?」、「幹什麼去?」漫無邊際的閒話,於是冰棒就順著我的衣服邊緣融化。

等到長大之後,老師才跟我說,她是故意的。

岫雲老師真的很嚴格。

她總規定我們得講河南話,無論是在排戲、還是在私底下。直到她過世前,我跟老師、還有她的孩子們都還是講河南話。要是跟老師講國語,她的眼睛就白了。老師非常重生活上的細節,那時候要是像我現在這樣哈哈大笑,她也都會斥責,因為她覺得哪有女孩子這樣笑的。不論戲演得多好,做人也要做得好,這是岫雲老師教導我們的。

日常生活如此,教戲、排戲更是如此。她真的很嚴苛。沒做好的,往往一棍子就打過來。我現在講座的時候,也都跟同學們分享我們的苦難。以前演哭戲,老師要是看我們還沒哭,後台就已經準備好了槍啊、或刀啊,台上哭不出來,只好在後台把眼淚打出來。

記得小時候演《蓮花庵》裡的小孩,最後一段要對著飾演自己母親的岫雲老師哭,阻擋母親出家。一開始演的時候,我很愛演、很入戲,當然哭得很好,但這戲又不只演一次,哭到最後,眼淚都乾了,怎樣都哭不出來。後來,我就趴在老師身上,頭抬起來,看到老師眼睛瞪著我——老師的眼睛瞪得有夠大——我的眼淚卻擠不出來,欲哭無淚。怕被打,就偷偷在手上抹點萬金油,頭低下時先抹到眼睛上,把眼淚熏出來。眼淚是有了,但一抬起頭,觀眾看到就笑,因為我的眼妝都花掉,變成了熊貓眼。

教學時的張岫雲(右)。(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 提供)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岫雲老師那時真不知該罵我,還是該笑我。她後來告訴我,必須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其他人。

老一輩都是這樣教戲的。用打罵來表達他們對戲的重視、對學生的喜愛。

像岫雲老師學戲的那個年代,其實是更辛苦的,她曾說過,我們至少還睡得好,她小時候學戲,只能睡在稻草上,她的老師還故意在稻草上灑一點水,讓它長蝨子,咬得所有人癢到睡不著,好起床背戲。

不過,後來岫雲老師回來教蕭揚玲他們第4期的學生,溫柔多了。我們那時就敢跟老師開玩笑了,笑老師說,啊,現在不打了嗎?岫雲老師邊罵我們邊笑,時代不一樣了。老師大概是年紀大了,也更有愛心,不過不是她以前沒有愛,而是恨鐵不成鋼,特別是在那個年代,豫劇演員比較少,她只希望我們快點成長,快點接班。

岫雲老師其實是很活潑的,當時常看她去打球,應該是排球吧。我都想,哎呀,打了球的胳膊更有力了,那打人不就更痛了,所以看到老師就想溜走。但是,老師其實性子也很真、很直,有次當著我們同學面前,因為我前一場戲演得好,一開心,就要我在她臉上親一下。我那時候想,天啊,同學們都在那裡看我呀!平常那麼嚴肅的一個人,卻還是會在某些時刻很出乎意料地表現出對我的喜歡。

我們都明白,老師的嚴苛本來就不只是對學生,也是對自己,還有她一輩子守護的豫劇。

我記得《鴛鴦盟》這齣老師的新編戲,在剛開排時,她往往一個人從早上就先一遍又一遍地練唱,唱不好再來一遍,唱兩、三個小時,一個早上就這麼一段戲。 後來我們也傳承了這齣《鴛鴦盟》,老師在台灣的代表作。

但是還有些戲,是我們學不來的,像是《秦雪梅弔孝》。老師有一段〈哭靈〉,上百句的念白,不用看她,光聽聲音,眼淚就不自覺地掉下來了。我對這齣戲印象很深刻,之前去中國大陸交流,還帶了這齣戲過去,畢竟那時唱這齣戲的人也不多了。我自己沒學過《秦雪梅》,因為我的腰受過傷,沒辦法一直跪在那裡……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張岫雲飾秦雪梅。(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 提供)

岫雲老師的苦戲真的非常棒,她的本嗓很寬,再加上小嗓,就讓她的音域更寬,同時辨識度也極高。豫劇強調的是真假嗓結合,我的低音沒岫雲老師那麼寬,就沒辦法做出她那樣清晰的真假嗓混合。

岫雲老師對豫劇最大的貢獻,不只是把豫劇帶來台灣,更是招了我們這一批學生,完成傳承。在那個時期其實有很多劇種,包含越戲、河北洛子等,但都沒有留下來。豫劇的留存,確實和政治環境有很大關係,但也在1965年時面臨解編,終於在岫雲老師的四處遊說下,獲得時任國防部長的蔣經國先生同意,予以保留。只是,當時被豫劇團所隸屬的海軍陸戰隊隊長認為是越級陳情,就像是告狀一樣,而與老師有了衝突。岫雲老師一氣之下,就離開了豫劇團。

她很氣,因為她為的並不是自己,而是整個台灣的豫劇存亡。在那之後有段時間,我忙著團務,老師又搬到台北,就很少接觸了。直到將近20年後,她才又回來教學與傳承。

大家常看到那張合照,是我跟岫雲老師一起演出《楊金花》(1996)。我當時的感覺,與小時候和老師一同演戲時很不一樣,更感受到老師對於戲的執著,她把唱腔又重新整理,再次看到她上台後的沉穩風範。

遺憾的是,岫雲老師這幾年陷入中風的病痛中,之前還計劃在左營中山堂演齣戲,請老師來見證一下。只是,她早已動不了,但我們卻都感覺到她的意識還很清楚……

離苦了,岫雲老師。

岫雲老師這一生看著豫劇在台灣的風風雨雨,終於能夠脫離肉身的苦痛,就別再罣礙了。希望老師在天之靈,可以繼續看著我們演戲,岫雲老師放心,豫劇還在,會一直都在。

張岫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 提供)
演出《楊金花》時,飾演佘太君的張岫雲(左)與飾演楊金花的王海玲(右)合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 提供)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08/28 ~ 2024/11/28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