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少游」(圖左,王海玲飾演)與「蘇小妹」(圖右,蕭揚玲飾演)在劇中各有各的表現,突顯國光劇團豫劇隊此次演出在傳承與發揚上的期待與心(國光劇團豫劇隊 提供 吳順良 攝)
焦點 焦點

帶著點書卷味的兒女情愛

雙掛頭牌的《秦少游與蘇小妹》

或許不少人會認為「蘇小妹」一角非王海玲莫屬,但編劇針對劇中兩個主要人物,量身修改,採取「水漲船高」的編劇手法,讓「秦少游」與「蘇小妹」各有各的表現場次與唱段,成為一齣生旦並重,可以雙掛頭牌的劇目。

或許不少人會認為「蘇小妹」一角非王海玲莫屬,但編劇針對劇中兩個主要人物,量身修改,採取「水漲船高」的編劇手法,讓「秦少游」與「蘇小妹」各有各的表現場次與唱段,成為一齣生旦並重,可以雙掛頭牌的劇目。

國光劇團豫劇隊《秦少游與蘇小妹》

11月2〜4日

國家戲劇院

11月15日

高雄市立文化中心至德堂

今年九月,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才在宜蘭舉辦的「兩岸歌仔戲發展學術研討會」中現身;無獨有偶地,在兩個月之後的台北及高雄,蘇小妹則要現身於豫劇,完整地交代她與新郎由彼此賞識,到最後終成眷屬的故事。爲什麼相隔兩個月,同樣一個題材會先後由不同的戲曲劇種在舞台上演出?故事本身既輕鬆而又具文學性,應該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國光豫劇隊在挑選題材上,除了考量觀衆接受及喜愛的程度之外,如何能兼顧精緻與通俗,既不曲高和寡,也不流俗,則或許可以從這次《秦少游與蘇小妹》來印證。

鄕土味兒與文學性

由於豫劇是一個鄕土味較濃的劇種,如何在《秦少游與蘇小妹》中表現出文壇才女與新科狀元的文采,對編劇來講,也是一個考驗。其實要在舞台上表現兩個人的絕世才華並不難,難是難在如何在一場僅僅兩個半鐘頭左右的演出當中,讓觀衆能夠經由聽與看,很快地瞭解到秦、蘇二人所表現出了文采何在,兩人所說的內容到底是什麼。若太文了,觀衆不容易瞭解,若太俗,就不是秦少游與蘇小妹了,所以如何達到雅俗共賞的目的,就成爲這一齣戲編劇努力的方向。《秦少游與蘇小妹》是由石磊和王化普共同編作,石磊同時也是《秦》劇導演。

石磊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曾受教於阿甲、張庚、郭漢城等人門下,自稱是一位保守主義者,對戲曲這樣的珍貴遺產特別「保」一點、「守」一些,而且爲此感到自豪。他在編劇手法上強調四要:要故事、要情節、要情趣、要生活,而不要所謂的「思想」,並且認爲導演是爲「角兒」服務的。導演認爲,豫劇的劇種特質就好的一面來講,是粗獷;而負面的,就變成粗俗了。「文學性」對豫劇來說,就像是對豫劇的革命,如何藉《秦少游與蘇小妹》展現故事、情節,表現情趣、生活,如何藉由文學性的加入,爲豫劇平添文雅、秀雅、高雅之氣,就要看編導石磊所展現的企圖與實踐程度了。

一切從傳統出發

在戲曲音樂方面,編腔設計范立方的主張也和導演相同,從傳統出發。強調保持、強化劇種在聲腔上的特色,遵從劇種聲腔的規範,此外,還要注意劇作及導演的風格與追求。所以《秦少游與蘇小妹》的音樂編腔,首重表現出傳統豫劇的特質和韻味,在整體設計上,以有「豫劇的母親」之稱的「祥符調」(註1)爲主體,「祥符調」委婉、細膩而又兼具高昂、活潑的特色,與《秦》本身的風格和兩位主角的形象頗能契合。再加上王海玲的老師張岫雲女士也是「祥符調」的傳人,大陸豫劇界也認爲台灣豫劇是屬「祥符調」,所以在音樂編腔設計上,以「祥符調」爲基調而進行發展,也具有薪傳發揚的意味。

以往豫劇隊的音樂及編腔,若是委由大陸音樂家設計,都是譜到人不到,就是讓編腔者在大陸將音樂寫定,台灣演員在排練時就照譜子走。這次則不同於以往,除了請編導來台之外,還請音樂設計一起過來,如此則完全可以針對演員的特質進行修改,讓演員在舞台上的發揮能更如魚得水。這次音樂設計在「蘇小妹」部分的編腔上,還將大陸豫劇閻派(註2)和桑派(註3)的唱腔特色融入其中,如此一來,更增加聲腔表現方面的豐富性。此外,除了傳統的豫劇聲腔,范立方還因應劇情的需要與發展,而另創新曲「求鳳詞」及「鵲橋仙」,由「蘇小妹」在不同的情境下之表現出來,使觀衆在看戲時還能享受到戲曲音樂的多樣性。

《秦少游與蘇小妹》是王海玲榮獲國家文藝獎之後的第一部年度大戲,或許不少人會認爲「蘇小妹」一角非王海玲莫屬。事實上一剛開始,不論在劇本的編作方面、聲腔的設計方面,也都是朝這方面進行,可以說是一齣完全爲王海玲量身訂作的《汴京蘇小妹》,但定案後卻成爲《秦少游與蘇小妹》,劇名由原來以「蘇小妹」—人爲主,改爲秦、蘇兩人並重。而編劇也針對這兩個主要人物,再度量身修改,採取「水漲船高」的編劇手法,讓「秦少游」與「蘇小妹」各有各的表現場次,各有各的核心唱段,成爲一齣生旦並重,可以雙掛頭牌的劇目。由劇名的變更,也正可顯示出國光劇團豫劇隊一直以來,對於豫劇演員在傳承與發揚上,所投注的心力。

爲了讓王海玲能夠一方面專心於傳統劇目的表演與保存,另一方面又能在戲曲舞台上提攜後進、薪傳交棒,這幾年來,豫劇隊在演出題材及演員配置上,都有明顯的安排。從《孟麗君》、《唐伯虎點秋香》等傳統戲曲題材,到去年引發熱烈討論的《中國公主杜蘭朵》,還有兒童劇《盤絲洞》等,都可以看到蕭揚玲出色的表現,而今年四、五月間,國光豫劇隊以《中國公主杜蘭朵》再度到河南巡迴演出,不僅被稱爲「台灣豫劇」,劇中蕭揚玲所扮演的「柳兒」,更成爲當地討論會的焦點之一。所以這次演出中,由王海玲扮演「秦少游」、朱海姍扮演「蘇東坡」,故事的女主角,則由蕭揚玲擔綱。隨著劇情的發展,蕭揚玲不但要唱河南梆子,還要表現出閻派和桑派的唱腔特色,另外,更要表現「求鳳詞」及「鵲橋仙」兩支與梆子完全不同的新曲,不僅以旦角應工,還要改扮男裝。這些雖然都是對蕭揚玲的挑戰,卻也可從其中看到於蕭揚玲的期望。

「台灣梆子」的發展可期

國光劇團豫劇隊這次到中國大陸河南省巡迴演出《中國公主杜蘭朵》,不僅受到盛大的歡迎,同時也引發熱烈的討論,對岸豫劇界驚訝於台灣的豫劇演員不僅傳統舊戲演得好,新編戲的表現也別具特色,而將台灣的豫劇直接稱爲「台灣豫劇」、「台灣梆子」。兩岸豫劇經過五十年的各自發展,在各方面的表現上已有明顯不同,即使在中國大陸,各省的豫劇也會因地域不同,在表現上有所差異。所以,台灣的豫劇在五十年的發展下,自然也受到台灣的影響,這在聲腔劇種的發展上是極其自然,也是無法避免,就像台灣歌仔戲和福建薌劇一樣,雖然歌仔戲與豫劇在發展與變化上的因素各有不同,但無可諱言,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也已呈現出同源異貌的狀況。

「台灣豫劇」、「台灣梆子」在演員的傳承學習上,持續地以穩健的步伐向前邁進;所謂的「台灣豫劇」、「台灣梆子」,在戲曲聲腔的發展上,一方面傳承中州「祥符調」,一方面也吸收台灣的養分,持續成長。正在薪傳發揚之中的「台灣豫劇」,就戲曲的發展而言,毋寧是令人期待的。

註:

1. 豫劇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各地語音和民間音樂等因素的影響,在音樂上形成了帶有區域性的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即稱為「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為「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則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等等。

2. —九五六年河南豫劇院成立,閻派表演指的是當時二團的主要演員閻立品,攻青衣。

3. 桑派表演指的是河北省邯鄲市的大陸當代名演員桑振君,此處指其閨門旦唱腔的特色。

 

特約採訪|張啟豐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