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鸿亚
-
焦点
琐碎人生谱成的绕梁诗篇
在契诃夫笔下,平淡与无聊经由重组,经由一段空白的停顿、一句悬在半空的话语、一个人无意识地走过、一串似有若无的音符,调节出呼吸起伏的迷人诗意,历历在目却无从明了他如何成就。
-
新秀登场
林原上东.西.剧.舞之间的流浪艺人
第一次看到林原上而眼睛一亮,是十三年前兰陵剧坊演出《猫的天堂》的舞台上。那出以肢体为主的戏,主角家猫由他和杜可风轮流饰演。杜可风现在已经成为港台最抢手的电影摄影师,那时则以狡黠而柔软的身体令人惊艳。比起那只澳洲来的「外国猫」,林原上演的这一只就十足「中国风」,眼珠一转,斛斗一翻,在在流露传统剧艺的扎实根基。 剧校的训练被他灵活应用在现代剧场上,林怀民看中这块可造之材,把他拉进云门舞集。从平剧到现代舞,像一次又艰辛又惊喜的拉筋过程,让他发现表演的更多可能性,却也更多满足。 一九八五年,他去了法国。在台湾一会听说他进了巴黎第八大学攻读戏剧硕士,一会听说他担任阳光剧团的训练指导和演员,一会又听说他到维也纳去组剧团。这些年来,他仿佛成了个流浪艺人,不但在不同的空间流浪,也在一个个不同传统的旧浪新潮间流浪。一九九一年我到法国参加亚维农戏剧节,看到他在教皇大厅前面的广场演武卖艺,伴奏的是两名外国音乐家。原来他的剧团应邀带来一出《无人的神话之旅》,晚上表演,下午卖艺。交谈起来,他对东西方的戏剧形式与精神,都有说不完的想法,一双眼睛闪闪发亮,和当年那个闷著头练功的小个儿,已经大不相同了;他对表演的兴趣,也早就脱离个人技艺的展现,追求东西方剧场概念的交融。 高行健在维也纳编导的《对话与反诘》中,林原上担任编舞,并演出一个和尙。这角色带给他不少灵感,于是开始构思一出「戏剧舞蹈」──或,有舞蹈成份的戏剧──《一念万年》,以「表现」、而非「表演」的方式,演出两名和尙的日常生活及课业。两个角色性格、习性不同,自然产生不少矛盾机趣,又似马歇.马叟,又似《等待果陀》,又似禅宗公案,又似特技表演。这出作品将在皇冠小剧场首度演出。 今年四月,林原上由卓明引介,到台东公教剧团编导了一出以民俗传说、祭仪为素材的《后山烟尘录》,令一车车自台北专程前去看戏的戏剧学者赞不绝口。七月演完《一念万年》,他又将再赴法国,与以改编贝克特为经典舞作May B的大师Maguy Morin合作一年。林原上视此为不可多得的学习良机,也许又将带给他新的启迪。东与西、传统与现代、戏剧与舞蹈,在三十六岁的林原上身上达成一种极自然的交会。在台湾剧场中,他开的是奇花,结的是异果。 (本刊编辑阎
-
新秀登场
王友辉/剧场中流动的风景
十年前实验剧展的前锋,十年后重新以编、导、演的多项才华活跃于大、小剧场,王友辉──台湾剧场中一个値得注目的进行式!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艺术家的「教子偏方」 专访舞蹈家庭.音乐家庭.戏剧家庭
「给孩子最好的!」这样一句广吿词点出了许多为人父母者的心声。除了提供下一代毫无匮乏的物质生活之外,只要知道还有什么可以使孩子「不会变坏」,或者「不输在起跑点」的法子,做父母的就像是得到一剂「教子偏方」,音乐班、舞蹈班、美术班就在这样的供需条件下产生了。自诩现代派的父母不再为自己艺术失学而不安,才艺班成了父母的最大安慰。 但是,艺术能力不会得自偶然,而有遗传与环境上的条件。虽然遗传的机率不一定是百分之百,但基因仍然是一个先决条件;环境则指后天培养,但不局限于教室。因此,艺术家一定比一般父母占尽先天与后天优势吗?艺术家的子女是否理当继承衣钵或靑出于蓝? 在四月,这样一个温馨的亲子季节里,我们登门走访了国内艺文圈里的舞蹈、音乐、戏剧家庭,一探各家的第二代「成品」,索寻艺术家有没有秘而未宣的「教子偏方」。
-
回想与回响 Echo
艺坛动态 Bulletin
[台湾] 《无尽胎藏》再度法国行 作曲家陈扬曾说过:林秀伟的作品有人无法看完就想冲出去,有人则是看完了无法站起来。去年五月「太古踏舞团」的力作《无尽胎藏》登上了法国波蒂耶剧院(thtre de la Poitier)的舞台,演出一结束,巴士底剧院(thtre de la Bas-tille)的艺术总监克莉丝汀即刻邀请林秀伟于今年再度率团访法。 在《无尽胎藏》中,林秀伟企图运用水、火、地、风、空五大宇宙本质来帮助舞者找到内在的「力」,进而达到「识」的境界,在过程中遂步反应生命的更迭、绵延。 此次赴法演出,大抵延续原作风貌。主要舞者有林秀伟、萧贺文等六人,音乐部份由曾获金马奖的史撷咏负责。 (杨纯靑) 优剧场赴菲巡演 「优剧场」去年十一月巡回全省演出《漠.水镜记》后,将文姬归汉的故事现代化为一名台湾老妇返鄕探亲前的挣扎,以《母亲的水镜记》为题,在台南试演。今年元月廿六至二月十日,又应亚洲民众文化协会(ACPC)之邀赴菲,分别在马尼拉的文化中心(CCP)、市郊一所大学的校园、及Batangas地区一座渔村的广场演出三场,内容为《老虎进士》、《巡山头》,及将古今两版溶合为一的《水镜记》,合为一整晚的演出。演员有三分之一为当地演员,念白以中、菲语(Jagalog)穿揷进行。 在菲律宾文化中心作室内演出时,与一名长期在伦敦工作的日本灯光设计师合作,呈现了神奇的视觉效果。优剧场已邀请他于今年十月来台,为新版《水镜记》设计灯光。 (阎鸿亚) 〔香港〕 九三年香港的音乐活动 一九九三年在音乐界是拉赫曼尼诺夫五十周年,古诺、柴可夫斯基一百周年,蒙台威尔第三百五十周年的逝世纪念年,是华格纳、威尔第一百八十周年,布拉姆斯、包罗定一百六十周年,葛利格一百五十周年,布列顿八十周年的诞生
-
近期演出
「天打那」要令观众「失重」
出身国立艺术学院的表演创作者一向追求稳实、洗练的境界,「天打那实验体」却是一支异军突起。这个结合音乐、戏剧、舞蹈、美术四系学生的「地下」团体,已经在一些户外空间做过环境剧场的实验,拼贴各项专业表现,而化合出前卫的激烈风格。这个月他们要在皇冠迷你艺术节中演出《中介──失重的游离符象》,动用录影、投影、装置艺术和舞蹈、音乐、戏剧的元素,与观众作密切的互动。没有传统的观众席,也没有情节逻辑,他们要作表演艺术与观众的「中介」。导演王也民曾经执导鞋子儿童剧团的《无鸟国》,在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演出光头一角,也有滑稽突梯的特殊表现;因此,这次演出不难期待一种疏离与幽默的复合体质。
-
书介
《戏剧交流道》25册剧本出版
近月内,一批新版剧本会大规模进占坊间书店的书架。剧本本来可以当文学读,早期如姚克、徐訏、李曼瑰、贡敏、姚一苇、张晓风、以及马森的戏剧集,都拥有不少读者,但这样大规模地整理出版堀起于实验剧场的年轻当代剧作,恐怕还是国内出版界的头一遭。 这套剧作集以《戏剧交流道》为题,由周凯剧场基金会出版,第一辑为数二十五册,范围遍及十余年来台湾各重要剧团的创作成果。除了作为当代剧场发展的第一手史料外,也为这一代的剧团、话剧社提供了情感与语言相近的演出脚本。不同于文建会、教育部等机构历年征选出来的「优良剧本」,这批作品都是在舞台上实地创作,经过演出的考验,得到了观众的共鸣的。内容取向则相当丰富,从儿童剧到尖 锐的政治剧,从传奇改编、歌仔戏新诠,到采用前卫手法返顾台湾历史;有必须借助多媒体的大制作,也有独自贯穿全场的单人剧;展现了台湾当代表演的多种风貌。 总策画汪其楣表示,丛书的编辑构想已有年余,当初联络了二十多个剧团,搜罗到的剧本近两百个,然而散失的更多。既令人对台湾剧坛的创作力刮目相看,也更加强了整理出版的决心。他们从零乱的手稿、排演本和演出录影中将剧本淘洗出土,但有的作品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整理,有的演出形式虽十分杰出,却不见得适合用文字传述。于是在第一阶段,只能先行出版优先定稿的二十五册创作剧本,下一批整理成果及原计划中的当代剧作翻译和技术、理论单元,将等待更充裕的资金和人力,来年再续。仅管未尽如人意,汪其楣认为,这批剧本的出版至少让有志于剧场者有所对照借鉴,更能刺激创作;也可提醒各剧团在演出新戏时,不要忘了马上整理剧本;更希望藉这次整体性的出版行动引起出版界和读者的关注,开始推动阅读剧本的风气。
-
书介
西班牙及德国戏剧中译的新猷
相对于欧美日本当代重要戏剧的数量,这套丛书的编译只能说挂一漏万,在一片空白之上更显得弥足珍贵。
-
专题报导 Feature
一九九三预知演出纪事
毫无疑问,一九九三年将是戏剧活动的盛会。由文建会策画的「世界戏剧展」邀集多个国际知名的剧团演出,并举办专题讲座、硏习会,时间长达八个月。在国外的一流乐团、舞团纷纷来台献艺之后,国人终于也能初步接触到不同戏剧精粹的一斑。下面介绍一至六月的剧场精华: 「世界戏剧展」好戏连台 在六个外来团体中,首先登场的高尔基剧团,将以扎实的写实风格,演出俄国最为脍炙人口的剧作家的喜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剧情近似果戈里《钦差大臣》及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的社会讽刺,使这出戏在大陆也广受欢迎,一再搬演。对视写实主义为陈腐、公式化的台湾剧坛,正是一次领略真正写实魅力的机会。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的录影带曾经多次在国内电视台播放,早已在塑造国人对古典莎剧表演的「定见」。这次他们带来去年赢得劳伦斯奥利佛奖「最佳重新创作」等多项大奖的《错中错》,完全以现代面貌演出莎翁早年的疯狂喜剧,令人耳目一新。 日本的蜷川幸雄采歌舞伎风格配合现代科技演出的希腊悲剧及莎剧,近年蜚声国际,《米蒂亚》将希腊宫廷全盘转化为浓烈的东方古典,视觉意象极为丰富。岚德三郞以男身扮演米蒂亚,发挥了「女形」的特长。 同时,力图承续传统的北希腊国家剧团则带来「正宗」的悲剧《伊蕾克特拉》,演出亚加曼侬王室家族悲剧中的弑母段落。在希腊,该团每年固定于各地的露天剧场作暑期演出。 百老汇歌舞剧《比得潘》挟著飞行特技与老少咸宜的娱乐效果,将巡回北、中、南演出。 为国人十分熟悉的电影大师柏格曼,也将借由三岛由纪夫的剧作,让我们亲覩他致力一生的舞台艺术。 这些演出,都将配合对白字幕,减少语言的隔阂。 文建会也邀约了五个国内的杰出剧团,在「世界戏剧展」中提出本土文化的对应。冬靑剧团演出姚一苇的代表作《碾玉观音》;表演工作坊《厨房闹剧》将荒谬的英国喜剧移植重编,由陈立华导演;明华园推出以罗通扫北为题材的新戏;吴文修的首都歌剧团推出新编的孟姜女歌剧《万里长城》;当代传奇剧场和蜷川剧团同样取材《米蒂亚》,却将以更现代、更脱离平剧传统的风格演绎为《楼兰女》,并由阔别创作已久的许博允担任作曲。 剧场.综艺.艺术节 <
-
即将上场 Preview
展现另类风景 皇冠迷你艺术节
一位以艺术救赎生活的舞蹈家,一个取法马戏团的本土实验剧团,敲响了皇冠迷你艺术节的大锣。
-
即将上场 Preview
民心剧场春光外泄
一向善于激发演员表演活力的导演蔡明亮,在完成第一部电影之后,回到了他的梦想发源地──剧场。
-
艺坛动态
艺坛动态
〔台湾〕 教育部拟成立艺术教育司并设大学 教育部主管会报于十一月初原则通过「发展与改进艺术教育五年计划」,将成立艺术教育司、分区设立一贯制艺术学校。未来的艺术资优生,将可在一般中小学学习普通课程,但每周集中两个下午至各艺术学校的「艺术教育资源中心」接受专业教育。该中心同时视情况附设选修班,供校内外各级学生修习,以充分利用既有师资、设备,期使国内艺术科系学生升学管道更为畅通。 在这项计划下,教育部将进一步评估中小学音乐、美术、舞蹈等特殊才能班级的归属与存废,并硏拟其他改进方案。 表演工作坊发行戏剧录影带 一九八五年,表演工作坊曾以《那一夜,我们说相声》首开国内舞台剧作品出版演出剧本及录音带的风气。继《暗恋桃花源》拍成电影之后,上月起又开台湾现代剧场先例,发行两出近作《这一夜,谁来说相声?》及《台湾怪谭》的录影带。赖声川的兴趣似乎已从「朝生暮死」的演出活动逐步转向不随时空陨灭的影象作品,据称他目前正积极构思四部创作,除了一出是在明年春夏之交要推出的舞台剧作,另三部都是电影。 「教育剧场」开办硏习会 纽约大学戏剧教育系主任施罗尔(Lowell Swortzell)和教育剧场规划主管施南茜(Nancy Swortzell)应中华戏剧学会之邀,将在十二月十二日至三十一日,在国家剧院主持「教育剧场硏习会」,藉专题演讲和实地排练,介绍英美「教育剧场」(Theatre-in-Education)的理念和方法,及其对发展儿童戏剧和戏剧治疗独特的功效。 硏习会包括五次专题演讲、十次排练和两场演出,公开招收三十名学员,为让学员能将教育剧场的理论应用到台湾现况,硏习期间将以靑少年吸安问题为主题,排演一出《安公子,安否?》的教育剧公开演出。专题演讲欢迎免费参与,公演票券则在演讲现场备索。 公开演讲系列 地点:国家音乐厅国际会议厅 时间:下列时间每日下午2:00-5:00 12月12日(六) 教育剧场/戏剧槪论
-
即将上场 Preview
给台湾的公开信──《无限江山》的寓意
在这个时代,在台湾,为什么要演李后主? 南唐后主李煜,极富浪漫才情,一生又悲剧色彩浓重,既身陷大、小周后间的爱情纠葛,又兼历一国君主到阶下囚徒的激烈转折,在政治上备受争议、却因文学才情而饱获推崇,确是极具冲击力的戏剧题材。但是,当代传奇剧场此时此地推出李后主的故事,却别有深意。 后主的词章名句,一千多年来已深植人心,不读诗词的人也可能对取自他的词章的「昨夜梦魂中」、「花月正春风」、「往事知多少」、「一江春水向东流」、「烟水寒」这些影视剧名耳熟能详;中学生的新诗散文,也经常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翦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甚至「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新文艺翻版。当然李后主绝不仅是这类粗心大意的文艺腔的廉价供应者;王国维便对他推崇备至:「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后主:台湾的寓言或预言? 当代传奇剧场的著眼点,首先放在北宋/南唐对峙与今日政治局势的比照上。南唐小而且美,民生富庶,为维持偏安局面,便采低姿势,经常向北宋进贡。但宋太祖两诏后主北上,后主都辞而不往,宋于是遣大军直取金陵,后主只能肉袒出降,遭软禁宫中。太宗即位后,对他词中表现的故国忧思不悦,竟在七夕后主生日的饮宴上,以毒酒赐死。 此次演出饰演李后主、并亲任导演的吴兴国,对这位「艺术君王」充满同情又颇有批判之意。他认为由于大环境与个人特质所限,后主虽想改革,但能量太低。他的悲剧,会不会是今日台湾的「寓言」甚至「预言」? 政治、人性、艺术、宗教的战场 《无限江山》从后主死亡的七夕欢宴开场,倒敍其登基以至城败国破的悲运。整体架构在一九八七年即已成形,却直待找到《李淸照》的作曲关雅浓,一人可以将作曲、编腔、写谱独力统合完成,才有了呈现的信心。编剧则找到《曹操与杨修》的作者陈亚先。饶富兴味的是,面对这样敌我分明的敏感政治题材,大陆剧作家投射的重点却是后主一介文人在政局动荡中的无力感;知识分子一跟政治接触,就变得卑微、盲目。文革到六四的创痛,在剧本中呼之欲出。 演出时大、小周后二合为一,由魏海敏一人分饰,表现演员传统的特色;李后主却一分为二,他的另一个自我随时会出现
-
即将上场 Preview
台湾的活力.生活的希望──《人间孤儿1992枝叶版》
五年前汪其楣指导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的学生在台北市立社教馆演出《人间孤儿》,曾经引起文化界的震动。在《薪传》之后,戏剧舞台上终于也出现了一部宏观回顾台湾史的作品。 这种宏观,在即将推出的新版中发展得更为完整。全剧由地块拼移、岛屿涌出海面、虫鱼鸟兽的萌生开始演起,对照世界各国文明开拓史及摧毁史的进展,一路推演到今天。《人间孤儿》既是自然观,也是世界观的。 从这条思路出发,对于岛屿上的强权进出、势力争夺等种种悲欢情事,演出者的态度总是平心静气,不悲愤,顶多感叹,而充满开朗、健康、前瞻的希望。全剧由原住民遥远的歌谣,续以汉人、闽人、客家人不约而同的《三字经》念诵,一开始,就表明了肯定精神文明的态度。 在原版《人间孤儿》中,汪其楣大量采集、整理古今关于台湾的文学资料,这些资料在舞台上立体而具象地缀连呈现。伴以此起彼落的歌谣,整出戏就像一篇歌咏体的敍事诗。整体风格活泼而充满动力,在吼叫与温柔、奔跑与凝止中,在由所有演员接续完成的大敍述中,许多戏剧性片段,许多姿势、身段,会乍然蹦出,塑造一个焕然一新的舞台景象,又瞬息溶解消散,展现了国内剧场罕见的一种属于「表演」的活力。 五年后的《人间孤儿》号称「枝叶版」,摆明要在与根茎牵连的关系上,演出更多生活的细微感触。重新招收的二十六名演员来自天涯海角的不同阶层、背景;有教师、工人,有大学相关及不相关科系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生;有来自兰陵、优、环墟等不同风格剧团的成员,还有两位聋剧团的资深演员。排练前集体的暖身活动,就是国剧动作、传统及地方戏曲唱腔、汉诗吟唱加上钢琴间歇伴奏的奇妙混合。这些人的生活体验也大幅充实了《人间孤儿》的情感与现实血肉,取代了前一版的文学篇章。 第一版《人间孤儿》之后,汪其楣在艺术学院又编导了风格近似的《大地之子》,并巡回全省演出。她说:「《大地之子》可以说是一出属于台湾乡镇的戏,《人间孤儿》则是属于台北都会的。」 此时此地,重做一出五年前关于台北的戏,心情上有什么转变? 汪其楣认为,今天的社会,有权力的人(指掌握钱、势及媒体的人)所做所为较以前更为自私、短视,但人民智慧心性未泯,甚且更令人宝惜。新编的《人间孤儿》是对后者的深情注视,将以几个家庭的变迁为经,表现这个岛屿上多数人的生活。那些并不喧嚷,但
-
即将上场 Preview
车库里的玉米田──《一根新竹的素描》
为什么台湾的客家人比闽南人少?为什么客家人多数分布在桃、竹、苗? 成长于新竹的社区剧场「玉米田」,用轻快的笔触速写这段跨越两百年的故事。不过,「玉米田」本身的故事,几乎也同样曲折离奇。 这个剧团去年一月成立于邱娟娟家的车库中。那时,她从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不过两年半,已做过魔奇与屏风的舞台设计、希尔特布景公司的制作经理、电视广告的艺术指导,以及三部扬名国际的电影《旧情绵绵》、《刀瘟》、《五个女子与一根绳子》的艺术指导。然后,她回到新竹老家,成立剧团,自资办了四届戏剧营,一面培训,一面持续推出四出戏,有的在大学、工地露天巡演,有的就在家中车库。为什么选择车库?她说:「因为简单,因为便宜,一、两万元就可以做一出戏。」 拮据度日的小剧团今年得到了文建会的补助,够他们在车库里演一百出戏,终于能把经营多时的客家人迁台史搬上文化中心的大舞台。邱娟娟的编导手法,也从简朴的概念变化出丰富的意念。全剧第一部分〈活动的雕塑〉,就在观众席当中演出。观众坐在新竹的地图上,看著市民在自己的身边扮演生活趣事。第二部分〈画里的故事〉则从环境剧场走人敍事诗,以客家山歌牵引出先民垦荒、械斗,以及日据时代归属感的挣扎。同样是鲜明变换的生活剪影,点滴铺陈出今昔之间的异与同。 玉米田目前有二十二名团员,包办幕后工作之外,还要上台串演五、六十个角色。他们的热情与生命力,就像新竹的一根欢喜的树苗。 (阎鸿亚)
-
即将上场 Preview
遍历炼狱,交战混沌──方圆剧场演出《荒野之狼》
「疯狂是一切智慧的开端,精神分裂也正是一切艺术与幻想的起源。」
-
艺坛动态
艺坛动态
〔台湾〕 《中国傩戏.傩文化研究通讯》创刊 中国云贵地区由宗教法事发展出来的傩戏,由于型态特殊,在人类学、社会学、民俗艺术等领域中均引起广泛重视,全球的研究风潮方兴未艾。台湾淸华大学文学研究所于今年三月创办《中国傩戏.傩文化研究通讯》,定为年刊,每年冬季出版,搜罗国内外分散于专业期刊、书籍、及不同学科学术刊物的资讯,加强研究者的交流。内容以论文摘要为主,另有新出期刊、图书介绍,研究机构及学者的动态与成果报导,根据年度研究状况所作的全面述评,并有系统地整理、介绍特定专题的原典及论文。第一期由庹修明主稿、王秋桂校订,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 〔大陆〕 老骥伏枥的贺绿汀 贺绿汀虽已退休多时,但仍然具有创作精力。北京、上海、湖南等地为祝贺他九十大寿举办了音乐会。贺老还透露他目前正在从事两项工作,一是改编重配管弦乐作品,另一是计划出版全集。 据贺老透露,他去年已著手把他三、四十年代写下的电影和话剧的音乐,改编为管弦乐《序曲》、《大世界》、《荒村夜笛》、《山中新生》等作品。此外,他自三〇年代以来发表的百多篇音乐论文,和他翻译的西方音乐理论及工具书籍,亦会收存人全集中。 〔德国〕 「阿巴多年」包装阿巴多 今年六月廿六日刚度过五十九岁生辰的阿巴多(Cladio Abbado)和「他的乐团」──柏林管弦乐团,仍会是今年九月二日至廿七日全球瞩目的第四十二届柏林国际音乐节的台柱,在音乐节期间安排十场演出。 阿巴多自从一九八九年十月获选继承卡拉扬逝世后的遗缺,担任「柏林爱乐」第五任总指挥后,便成为国际乐坛上的巨星级人物,他既是「维也纳城市音乐总监」,统理音乐之都的新剧院、音乐节活动,掌管维也纳新剧院(现已辞职)、维也纳爱乐团、马勒靑年管弦乐团、又是欧洲室内乐团的艺术顾问。出掌「柏林管乐」后,德、奥两大名城的两个超级乐团,便全操于这位讲求理性,以微笑和亲切感来说话的义大利音乐家的手中。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戏剧〉
赖声川──我们不止需要国家剧院一个「巨蛋」
在台湾看戏的感受,跟在其他地方很不一样,整个社会像一个大家庭。我们不是单看某人的演技或舞台效果,而是一个家庭中有人要说话了,大家一起来听、来共同讨论。精致的演出自有其绝对的价值(如《推销员之死》),但总像透过橱窗看展览。前几年受欢迎的戏都是能提出生活在台湾的态度,而又有艺术价值的。看戏变成很多家庭的日常活动,观众跟著这些戏一起成长,这些戏也帮忙塑造了台北人的意识。以后要了解这个时代的人如何生活,可能戏剧创作可以找到许多答案。 前几年创作环境出奇地好,只要有作品,都有机会发表,不论大小剧场,观众都非常支持。如今客观条件日臻完备,文建会的补助条例、国家剧院的实验剧展可见政府已经拿出了诚意,问题是场地荒阻滞了生机。大、小剧场都日益减少,国家剧院档期供不应求;一向是舞台剧最重要场地的艺术馆又改变作法,不受理七天以上的演出(周六要给票友唱戏),使得专业演出无法进驻。我们不止需要国家剧院一个「巨蛋」,不论艺术人口、国外交流、以及国内的创意呈现,至少还需要十个剧场的发展空间。 (阎鸿亚 采访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戏剧〉
汪其楣──真正属于台北的戏,也许会在这样的气候下日渐成形
台北表演艺术环境的最明显问题是:场地不足、资讯不足。我们已有若干较稳定的剧团,但缺少可供长久排练、演出的场地,使多数剧团仍如虚悬半空。大众传播的强力媒体热衷影视花边,对表演艺术仅止于重点式或插花式的报导,观众无法从固定的时段、版面获知相关资讯,怎么谈艺术推广? 京戏、歌仔戏都有不同的观众群,多数不同类型的小剧场也有许多观众激赏、愿意投入和共鸣。虽然演出还不尽理想,但已证明今日台北人除了听音乐、喝咖啡之外,另一部分的心情及感官也在寻找交流点、宣泄口。真正属于台北的戏,能够反映观众生活情感的戏,也许会在这样的气候下日渐成形。 两厅院、国父纪念馆、幼狮、社教馆等公家场地一定要改变公务员式的上班管理制度,以符合剧场工作的作息之需。要是每天只能排练到晚上十点、装台顶多只给三天,怎么可能要求专业而精致的演出成果?当然场地不足是迫使演出编排如此紧凑的主因。我们需要更多场地:长年演出传统、民俗戏曲的,小型掌中戏专用的,及许多比国家剧院实验剧场更自由的剧院,好给年轻人去做更新的开发尝试。唯有鼓励创作、增加好作品的演出机会,才是提升艺术欣赏的根本与长远之计。 (阎鸿亚 采访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戏剧〉
钟明德──我们的创作应与台北的狭小、嘈杂、竞争息息相关
目前的台北剧场,人才、资讯、制作费、文建会的各种补助,都比以往丰足,但整体创作却煞了车。前十年的小剧场几乎是「无中生有」,每件事做来都有新鲜感。现在意识型态解严了、创作领域开拓了,可是边界消失后,打下的江山并没有真正的处理和建设,这是有心人在九〇年代该做的事。 一切都要专业化。曾参与开创运动的剧坛先锋、艺术学院的毕业生、演员、批评家,都该问自己这个问题:是不是真的想做这件事?在制度支持之下,需要的更是个人的执著了。 「当代台北剧场」的创作理念已得到相当大的共识。不论前卫与否,如果不能打动观众,都是仿冒文化。我们的创作应与台北的狭小、嘈杂、竞争息息相关。也许刚开始的成品粗糙、不起眼、无聊但一直做下去,才可能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除了表演艺术刊物之外,我们还需要成立「表演艺术资讯中心」,广泛收集国内外的各种表演艺术视听资料,编印年鉴,并鼓励翻译、著述、研究,策划出版。在观众教育方面,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剧场编入中小学演出或教学,政府也可以贴补中、小学生团体到剧院看戏的费用。 (阎鸿亚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