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台北剧场,人才、资讯、制作费、文建会的各种补助,都比以往丰足,但整体创作却煞了车。前十年的小剧场几乎是「无中生有」,每件事做来都有新鲜感。现在意识型态解严了、创作领域开拓了,可是边界消失后,打下的江山并没有真正的处理和建设,这是有心人在九〇年代该做的事。
一切都要专业化。曾参与开创运动的剧坛先锋、艺术学院的毕业生、演员、批评家,都该问自己这个问题:是不是真的想做这件事?在制度支持之下,需要的更是个人的执著了。
「当代台北剧场」的创作理念已得到相当大的共识。不论前卫与否,如果不能打动观众,都是仿冒文化。我们的创作应与台北的狭小、嘈杂、竞争息息相关。也许刚开始的成品粗糙、不起眼、无聊……但一直做下去,才可能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除了表演艺术刊物之外,我们还需要成立「表演艺术资讯中心」,广泛收集国内外的各种表演艺术视听资料,编印年鉴,并鼓励翻译、著述、研究,策划出版。在观众教育方面,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剧场编入中小学演出或教学,政府也可以贴补中、小学生团体到剧院看戏的费用。
(阎鸿亚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