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光,春光,今何在?望你永远在阮心内。」藉著歌声和手势,召唤著生活的希望。(林俊宏 摄)
即将上场 Preview

台湾的活力.生活的希望──《人间孤儿1992枝叶版》

《人间孤儿》

编导:汪其楣

1992年11月21〜24日 晚7:30

11月22日 午2:30

国家剧院

五年前汪其楣指导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的学生在台北市立社教馆演出《人间孤儿》,曾经引起文化界的震动。在《薪传》之后,戏剧舞台上终于也出现了一部宏观回顾台湾史的作品。

这种宏观,在即将推出的新版中发展得更为完整。全剧由地块拼移、岛屿涌出海面、虫鱼鸟兽的萌生开始演起,对照世界各国文明开拓史及摧毁史的进展,一路推演到今天。《人间孤儿》既是自然观,也是世界观的。

从这条思路出发,对于岛屿上的强权进出、势力争夺等种种悲欢情事,演出者的态度总是平心静气,不悲愤,顶多感叹,而充满开朗、健康、前瞻的希望。全剧由原住民遥远的歌谣,续以汉人、闽人、客家人不约而同的《三字经》念诵,一开始,就表明了肯定精神文明的态度。

在原版《人间孤儿》中,汪其楣大量采集、整理古今关于台湾的文学资料,这些资料在舞台上立体而具象地缀连呈现。伴以此起彼落的歌谣,整出戏就像一篇歌咏体的敍事诗。整体风格活泼而充满动力,在吼叫与温柔、奔跑与凝止中,在由所有演员接续完成的大敍述中,许多戏剧性片段,许多姿势、身段,会乍然蹦出,塑造一个焕然一新的舞台景象,又瞬息溶解消散,展现了国内剧场罕见的一种属于「表演」的活力。

五年后的《人间孤儿》号称「枝叶版」,摆明要在与根茎牵连的关系上,演出更多生活的细微感触。重新招收的二十六名演员来自天涯海角的不同阶层、背景;有教师、工人,有大学相关及不相关科系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生;有来自兰陵、优、环墟等不同风格剧团的成员,还有两位聋剧团的资深演员。排练前集体的暖身活动,就是国剧动作、传统及地方戏曲唱腔、汉诗吟唱加上钢琴间歇伴奏的奇妙混合。这些人的生活体验也大幅充实了《人间孤儿》的情感与现实血肉,取代了前一版的文学篇章。

第一版《人间孤儿》之后,汪其楣在艺术学院又编导了风格近似的《大地之子》,并巡回全省演出。她说:「《大地之子》可以说是一出属于台湾乡镇的戏,《人间孤儿》则是属于台北都会的。」

此时此地,重做一出五年前关于台北的戏,心情上有什么转变?

汪其楣认为,今天的社会,有权力的人(指掌握钱、势及媒体的人)所做所为较以前更为自私、短视,但人民智慧心性未泯,甚且更令人宝惜。新编的《人间孤儿》是对后者的深情注视,将以几个家庭的变迁为经,表现这个岛屿上多数人的生活。那些并不喧嚷,但做事却勤恳努力的人,正是台湾的生命力所在。于是,无可避免地,这出戏也呈现了一种崭新的城乡关系。

新版《人间孤儿》的敍事将延伸到未来,总统直选、粮食革命……都在台湾的计划表内。但不管政治方向如何改换,台上的人依然在为家乡种树。这是汪其楣从宏观的历史中看到的真理,也是生活在台湾的信念与希望。《大地之子》曾采用吕泉生作曲、王昶雄作词的〈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作结,这次演出仍继续沿用;欢快热闹的表演之后,想传达的其实是如此简单而虔诚的心愿。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