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生
演员
-
雕虫演技
演技怪招
在所有演技怪招中,最难以参透的算是「化屎大法」了。所谓化屎大法者,便是把自己化为一坨屎,然后种出漂亮的花朶。这怪招的出处是有个长篇故事的,若大家不嫌弃我啰嗦,请听我道来。 当时我还是无线电视的合约艺员,在那竞争剧烈的年代,算是演出机会比较多的男演员之一。那时刚接到一部新剧,演的是男一,看过剧本后,也非常喜欢角色及故事,有很大发挥的空间,但总觉得,太像周星驰了,简直是同一个版模。于是去打听,原来剧本真是为他订做的。 当年周星驰的演出方法非常新颖,充满喜感,又荒谬,从来没看过有那样的节奏和演绎,因此人们无以名之,便称之为无厘头,其实这是句粗话,意思是没有道理,分不清楚的意思。 当时电视台分配工作可说像奴隶工厂制,当红的演员可同时分配两部剧集的主角,周星驰便是其中一位,演员当然也可以拒绝,但这不健全的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叫做雪藏,你拒演,好!便把你放进冰箱冷藏,待你人气下滑,看你如何?除非你在电影圈已站稳脚跟。 周星驰便是站稳脚跟的一个,虽然当时他还在拍摄另一部剧,但已在电影界中获得坚实的演出机会。无论最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反正他就是把为他订做的那部剧推掉了,我是顶替的一个。 大家知道日本漫画《城市猎人》主角冴羽獠吧?剧中人的描绘和冴羽獠十分相近,若细心分析周星驰的演戏方法,你会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便是来自漫画,特别是前期的演出。 当时在影视圈中可大概分为3种演法。一是传统的、技术的、工整的,在年轻人眼中可能认为是死板的、固化的。第2种是年轻演员向外国演员学习和模仿,自然的、生活的,所谓方法演技,但这方法只能算是皮毛,没有方法的系统和深度,因为当年根本没有人教授和懂得方法演技,所以大家只可模倣及从经验中自我探索。第3种便是周星驰的方法,内中包含了多种源流,从前面提到的漫画,还有粤语长片的古典和自由,及至吸收了好几位喜剧泰斗的风格,当然还有其他,但在这里不详述了。反正我看完剧本,获得的第一印象便是周星驰,再四处打探印证,果然是周星驰,结论是,唯一的方法便是模仿周星驰。 模仿他的动态和声音节奏不难,难的是知道他处理剧本的方法,幸巧当时我们就在相邻的厂房拍摄,有空档我便去找他请教,后来演出的效果我是很满意的,同剧的其他演员也认为很像。但问题来了,拍了三两集,
-
雕虫演技
著上戏服讲故事
演技除了正统的学院训练、传统的史氏体系外,其实还有很多老前辈的奇招怪术。我年轻时便受过不少前辈指点,不妨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当我还在无线电视工作时,有次需要为正在拍摄的古装剧配音。那年代的科技没有现今先进,不能单收,意思是单人配音,假设一场戏中有5个演员,便可分开各自录音,完成后再把所有声部放在一起。 那天刚好和一个老前辈一起配音,这位前辈真的来头不小,年轻时非常红,拍过很多粤语电影,粤语片没落后便进了无线当演员,因为声音圆浑,又加入了配音组,为不少日剧美剧和广告配音。 言归正传,虽然他是大大的神级前辈,但人很随和,话也不多。记忆中我跟他合作不多,但也不算生疏。 那天是配一场皇宫的戏,我演的角色是个武林高手,前辈好像是皇帝。每完成一段都要看回放,检查有没有对不上嘴型。在看回放时,我忽然听到坐在身旁的前辈在自言自语,我以为他在跟我说话,因为没听清楚,于是我很有礼貌地问他:对不起!我刚才太集中看回放,没听清楚你说什么?他说:著上戏服讲故事!我实在反应不过来,什么?什么著上戏服讲故事?他指著屏幕画面中饰演太子的演员说:你看看,这就是著上戏服讲故事。他只是穿上了太子的服装,把对白说出来,戏服还戏服,对白还对白,完全不是在演绎角色,所谓穿起龙袍不像太子也。 他见我满脸疑惑,似懂非懂,于是要求技术员再次回放,叫我仔细观察,还逐句详细讲解,时不时还加上一两句脏话增强语气,令讲解更添娱乐性。最后还问我:看到没有? 看见了。因为刚才专注在自己的画面上,没有留意其他演员的表演,所以并未察觉。演员个屁!这算什么表演?这是混饭吃,只要不是白痴,稍微有一点记忆力的人都能做到。为什么要穿上戏服?就是要给你运用的,穿上西装和穿上运动服,时装和古装,在行动上应有所不同。除了服装外,环境和道具都会影响演出,不然的话,乾脆穿著自己的衣服把台词读出来算了。 我真的很感谢他对我的大方教导和分享,在我以后的演出,我都很著重利用身边所有的东西来创造角色,服装、道具、布景、环境,当然还有对白。每一刻都要提醒自己,不要穿著戏服讲故事。 还有其他故事,但篇幅所限,下次再和大家分享:声气声戏,有声才有戏。
-
雕虫演技
口轻轻
做人处事真的不要「口轻轻」,「口轻轻」广东话的意思是:轻率的承诺,随便开口就来,相对于「一诺千金」。 口轻轻大多时候都是可以走数不认帐的,但若口轻的对象是你老婆、你母亲、或尊敬的师长,甚至老板,你的麻烦就大了。 不久前我到法国拍电影,顺道在拍摄前去探望对我影响甚大的戏剧老师菲利普.高利埃(Philippe Gaulier),高利埃老师是世界知名的戏剧老师,真可说是桃李满门,曾经在伦敦办学,后又移回法国,不断周游各国,有教无类。跟他学习的学生中亦不乏出色的演员,他亦曾经到过台湾开讲,相信台湾剧场界中也有不少曾是他的学生。 我和他在20多年前认识,他来香港教学,我第一次跟他学习,然后又去英国进阶一年,及后又邀请他再来香港。他的教学方法奇特,跟一般我们所认知的演技方法回异,可说是独树一帜。但每次结束课程后总有一种模糊感,愈学愈模糊,愈模糊愈好奇。 他曾经出版了一本谈论他演技方法的著作(老师非常不喜欢用「方法演技」一词,所以反过来用演技方法),是法文和英语的双语版。我买回家收藏多年,曾经多次想从头到尾细心阅读,但因内文用字实在太深,最终都是放弃收场。 那次拍戏前的探望,在他法国的庄园住了10天,每天骗喝骗吃,陪他喝香槟,聊天,上课。希望可以再获一鳞半爪,搞清楚心中的疑惑。 8天过去,大家都是天南地北,始终没有对演技作过任何探讨,正当绝望之时,一天晚餐过后,话题转到他这本秘笈,我问他有没有想过把它译成中文,他太太说(他太太是日本人,我在英国跟菲利普上课时,她是我同班同学,后来嫁了给菲利普。拉拉关系,大家好说话哦):我们已经找朋友翻译了。我听到后非常高兴,终于可以看得明白了。我问,可以给我拜读一下么?当然可以! 她立即把译稿拿给我,我看了序言及第一章的一半,奇怪!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我向他们表达了我的观点,他们说原来曾经给其他懂中文的朋友过目,大家都有同样的反应。我冲口而出(口轻轻来了):或许我可以帮你们修订一下,若你们不介意的话。当然好哦! 于是,第二天我交给他们序言的修订,再两天又译了第一章。他们给朋友看过后的反应非常正面,说:终于明白了,而且很有菲利普说话的风格,你帮忙修订下去吧! 口轻轻的后果是不自量力,接下去的文本用词和
-
雕虫演技
改变我的表演老师菲利普.高利埃
在台湾,应该有不少表演同业认识菲利普.高利埃(Philippe Gaulier)。曾跟他学习的门生也有一定数量。菲利普的体系自成一格,他从来不会示范或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只会不停指出错误,毕竟,路是要自己走出来的。 我和菲利普的缘分始于1997年,那时刚巧甲状腺病发,无业家中,正好师弟詹瑞文邀请菲利普来港授课。詹打电话告知,说菲利普的大师班对我非常合适。本著过日神(编按)的心态,反正没事也是无聊,便去试试无妨。 说实在,当时的状态实在模糊得很,记忆中好像上了两个课程,共两星期。一个是小丑课程,另一个好像是游戏。两星期很快过去,期间完全不明白菲力普在说什么,加上他浓重的法语特色英语,只知道自己没有一个练习做得对,只是傻笑了两星期。但是,整个过程非常快乐,有点像加入了邪教,虽然我未曾加入过邪教组织,但幻想那种快感大概差不多吧? 两星期的蜻蜓点水,完全迷雾一片,但其中好像寻回了一点什么,那一点表演时的快乐,那个消失已久的小孩,那份童真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去他的烂片烂戏烂剧本烂导演,钱也不赚了,去英国找菲利普寻个明白。 于是,大概以为自己从此收山,在极为不稳定的状态下,去了英国。又没戏拍,存粮不足,又要养家,英国消费又高,英语水平又不高。我发神经了?但原来人生就是这样,艺术更是这样,艺术家嘛,大概都不太现实吧? 那一年,大概可算是我人生中最奇幻的旅程,住在伦敦市中心,每天走路去搭地铁,到站后要再走一段路回学校,放学后和一堆从世界各地到来,语言相互不太通,年龄又参差不齐的同学去街角酒吧饮啤酒,吃炸鱼薯条。晚上回家学英语,念明天功课的对白,自制手工面具。三十多岁才有机会感受游学生涯。 一年过去,有电影再来找我,要回家了,要离开伦敦了,会再回来吗?可惜!始终还是不太明白菲利普的表演方法。毕业时,他给每个学生评语,轮到我时,他沉默了一下,然后说:「老实说,Anthony没有一个练习是做得好的,但是,我总觉得他有点什么,怪怪的。我要告诉你们一个故事。」 「从前在戏剧学院教课的时候有两个学生,学期中时,有两人因为成绩太差被学校赶走,我告诉校长,若你赶走他们,我便辞职不教了。校长问原因,我说不知道,我总觉得那两名学生有点什
-
雕虫演技
艺术?骗术?
艺术最容易行骗之处在于其抽象特性,视觉艺术如是,表演艺术亦如是。因其抽象,于是方便被艺术骗徒利用,他们像江湖术士玄之又玄地吹嘘,穿上黑白色调宽松衣著,有头发的话,再加一条马尾发辫,这种造型,包管你打遍天下无敌手。 我遇过见过听闻过的伪艺术家无数(伪艺、粤语发音相近),不妨在此和大家分享故事,其中没有特定人物,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我有旧嘢。「旧嘢」在粤语的意思是一个东西,一块东西,通常用于形容一个计划,或一个想法。电影圈中常用于表达有一个电影计划,一个故事。 从前还活跃于影圈时,常在不同社交场合碰见同业,有的没的闲聊几句,在那种场合,也不可能谈论什么严肃话题,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一概免谈,嘻哈两句便完事。最怕遇上的是「我有旧嘢」这种人物,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甚至在嘈吵的夜店酒吧,也不管自己醉醺醺,就是缠绕著你,说:「我有旧嘢。」而且他创作的故事,每每沉闷不堪,但为了礼貌,总要强颜欢笑迎合下去。这还不算是最难受,尴尬的是,他这「旧嘢」好像10年前已跟你说过,10年后还在计划之中,真是十年磨一剑。 好了,终于有日成事,开拍了,更是大制作,他当导演,恭喜!谁知,一星期后,失踪了,说是不堪压力,逃跑回家。听闻是压力病,也是令人相信,因为从一开始,他到处传扬「渠有旧嘢」(渠即他的意思,古称)时,便已经有病。 最终,由另一导演代拍,后来还把他名字放进宣传,以免他尴尬,电影公司这一举,还真是有情有义。 另一则故事,是在我学生年代,学院常有公开的跨院校艺术研讨。有次我参加了舞蹈学院一个小型研讨会,参与的有芭蕾舞、现代舞、中国舞相关学系,并邀请了校外的一个表演团体参加。流程是这样的,每单位首先表演一小段舞蹈,然后再进行讨论。当年我确是惹起了一个小风波。 印象中参与的人,除了那个校外团体都是舞蹈系的学生和老师。像我这样八卦的闲人真是独一无二。因此,讨论的气氛必然是那种沉浸式的苦闷,也可说是正常,学术研究,理应如此。 我虽是外人,亦不是主修舞蹈,但也曾习一点芭蕾,学过一些理论。西方的芭蕾和现代舞一脉相承,中国舞虽然多彩多姿,但也有迹可寻。那外来表演团体在我看来却非驴非马,与其说是舞蹈不如说是形体(戏剧表演必修形体,所以我认识形体)。 研讨
-
雕虫演技
随笔两则:「好演技」与「独白」
好演技 古诗文的欣赏,红酒的品尝,美术与表演艺术的认知,都需要学习才能获得一定的欣赏能力。常听见一些人似是而非的理论,对食物的口味说各有不同喜好,对美丑说见仁见智,对音乐则说各适其适,总之是一种反智诉诸本能的逆向品味。但若标准真的每人都有自己的尺度,那么人类的文化及文明绝无进步的可能,你的一加一等如二,我的一加一等如八,他的和是七十。大家没有共同的度量衡,世界只会混乱,尤其是相对抽象的艺术世界。 但审定标准怎么厘定?大概是从前人经验、文化沉淀、权威准则来决定吧?例如芭蕾舞或京剧的美善必有其要求基准,若不然,根本无需学习,我表现的芭蕾只是弹跳,你唱的京曲也是一轮鬼哭神嚎罢了。 表演或教范当然要学,欣赏也得拥有一定的知识,毕竟所有文明艺术都是高档次产物,烹调料理的概念和煮食绝对不同,煮食只求吃饱,烹调追求色香味。衣服与时装又是另一例,衣服只求保暖、功能性,时装讲求美观,是一种态度和讯息。 由是再说回戏剧。什么是好演技?什么叫好演员?先看看外行怎样形容,所谓外行,艺文界中亦有不少,听来有点匪夷所思是吧?怎会有这种现象?不是应该专业吗?其实这种状况在剧界中也甚为普遍,但普遍不等同正常不等同要接受,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清除这种情况,也不可能及没必要存有这种妄想,但最低限度要有提升水准的觉醒。 哭等同好演技?以这标准,灵堂前的孝子全都是好演员了。哭,只是一种情绪状态,为什么哭?何时哭?是否需要用流泪来表达?怎样哭?哪一种哭?都是演员、导演,甚至一个有水平的观赏者应该注意的。曾不只一次看到有报导以演员哭了大半天作为好演技的卖点,令我疑惑到底是我或受访演员的无知,还是他们认为观众低能? 打个比方,说笑话是要自己笑,还是听众笑?卖火柴的女孩最后带著微笑见到妈妈来到面前,《快乐王子》的小燕最后安然睡在小王子脚下逝去,也没有过分的悲情描写,只是轻轻带过。自己不哭但能让看者泣不成声,这,才是高手! 独白 舞者可以表演一段舞蹈;歌者可以唱一首乐曲;音乐家可以来段演奏;魔术师可以变一个魔术;连武术家也可以表演劈砖破壁。但一位话剧演员能表演什么?没有高速回旋,没有奇巧声腔,没有惊人的幻术,更加不能破
-
雕虫演技
买到戏剧书,跟买到名牌包一样兴奋
既然是沙漠,当然容易饥渴。在香港找不到合心的演技书籍,于是向外求之。(编按) 某年,大概是从学院毕业后不久,人生第一次去美加旅游,除了探看朋友,吃喝玩乐,当然要到剧场观摩,像刘姥姥入大观园,事事皆感新奇。真羡慕那些能留洋放学的学子,可以长期沉浸在那种艺术氛围之中,不像我这块久旱的海绵,要在短短10天的旅程中,把水吸满,回来再慢慢消化。 别人用力玩,我用力找书 在那旅程中,对于我最为重要的,当然是到处搜寻秘籍,不断请求朋友带我去逛书店。他们虽然没说什么,但从表情上,我总是看出他们内心的疑惑,旅人一般都是吃喝玩乐,购物呀,风景呀,迪士尼乐园呀,酒吧呀哪有人天天跑书店的? 他们哪知道我内心的兴奋和焦急?以我当时的经济能力,哪能每年跑一趟纽约、伦敦?这可能是我唯一寻觅如来神掌秘笈的机会哦! 于是,有的没的什么都买,以当年不怎么样的英语水平,鉴定著作的质素,现在回看,命中率有百分之九十之高,可能根本是人家的出版有一定水准罢。 当时购买戏剧书的兴奋心情,堪比女士们买名牌包包的高潮。大师的理论,中小学教科,普及入门,声音及台词训练,形体和即兴,剧场游戏,当然,最重要是找到传说中的方法演技。林林总总,满目繁花。朋友看著我,又是满脸的疑惑。 相比于我在香港所买到的,其中最宝贵的是全套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严格说来,也不是在香港出售,而是托母亲的内地好友,在大陆内部订购。我到现在还是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秘密呢?只能内部发售,托关系才能购买,到底是觉得演技危险呢?还是大众对演技没有兴趣,所以没有市场需要?或是认为演技这种技艺应管控在专业范围内,难道它真的是如来神掌?反正到现在为止,这套史氏体系全集,还是从未见过在市面发售,连内地都没有,我拥有的,已是宝藏,真正的秘笈。 除了这套史氏体系全集,在香港只能偶然找到零散的演技书,最出色的要数胡因梦翻译的《尊重表演艺术》了。不是说其他的翻译质素不高,而是一般都偏向理论,例如史氏的《我的艺术生活》,近似艺术自传式的描
-
雕虫演技
我的「演技」从哪来
韩非说:「凡说之难,非在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用于形容解说「演技」如何困难,同样贴切。 论说「演技」之所以困难,在于其模糊性质,莫说一般人,我见过不少业界的演员和导演,很多对「演技」这概念,都只是认识个大概。 演技这种技艺,之所以不能被汉语世界普及认知,我以为和书籍出版及教育未曾推广有关。台湾的情况我当然不能代言,亦非研究这方面的专家,但从多年搜集中港台三地演技及戏剧书籍的爱好来说,大概也有资格说三道四。 像「如来神掌」般神秘的「方法演技」 上世纪80年代我入读香港演艺学院,接触正式的西方戏剧,主修演技。学院成立前我不太清楚香港的剧界如何训练演员,更莫说台湾。大陆那边因为近水楼台,闻说的还比较多一点。 香港演员的入货来源大概来自几个方向,一是内地,这从粤语片年代已是其来有自,我在学院时期更闻北京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的不少神话。老演员年轻演员一大堆:赵丹、英若诚、于是之、姜文、葛优、张丰毅、刘晓庆个个在我心中神一般的人物。说远了,以上这些当然是用来供奉,香港这小小太平山哪能招徕这些仙人?当然,海大还是有漏网的鱼,有一批移居香港的资深演员还是极有功力的。但坦白说,那些前辈的师承背景,我真的一无所知,只是从一些向他们请益的片言只语间,得知他们对近代欧美的演技方法可能一无所知。 入读演艺学院前,我先参加亚洲电视训练班,传说中的「方法演技」,对年轻无知的我简直像「如来神掌」般神秘,但训练班的老师们,从来没有泄露些微天机,有天实在忍耐不住,偷偷向其中一位老师请教:「老师,什么是方法演技?」那位老师是个和蔼老人,听完问题后顿了两秒,然后慢慢回答说:「方法演技是一种运用方法的演技,这种演技是有方法的。」 我听完后,也停顿了两秒,然后幽幽地发出「哦」的一声,心想,完了,我真的要上雪山访寻名师了,于是,从那一刻起,我决心暂时放弃我的演艺事业,考入演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