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博物馆门外的李小龙雕像,时常吸引观众拍摄。(陈国慧 摄)
香港

香港文化博物馆可能遭「杀」,表演艺术保育问题引发关注

今年香港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首办「香港流行文化节」,当时香港文化博物馆与香港电影美术学会联合策划和举行了第一个以香港电影美术及服装造型为题的展览「无中生有——香港电影美术及服装造型展」,吸引不少观众参与。事实上,香港文化博物馆近年有不少与香港文化有关的专题,都为本地和海外观众津津乐道,包括以金庸和李小龙为题的常设展,而「绝代芳华.梅艳芳」的展览亦将举行。与表演艺术有关的还包括馆内常设的大量粤剧藏品;去年亦举行了「实验实验展——荣念曾创作50年」,展出荣念曾多年的跨媒体创作。

香港目前尚未有与本地表演有关的专门资料馆或博物馆,除民间和大学有个别收藏外,政府的博物馆中就以香港文化博物馆会较具体地进行相关工作。近日香港政府《施政报告》提出有关设立和重组博物馆的建议,计划将现时位于尖东人流广多、交通便利的科学馆,改设成「国家发展成就馆」,以与旁边的历史博物馆互相带动发展。而科学馆将迁至位于新界沙田的文化博物馆,文化博物馆的藏品则有可能被分散各处。

现在,科学馆和文化物博物馆的每年入场人数皆名列前茅,但上述改动似乎未经业界咨询和周详计划,消息传出后,也引起坊间关注文化和表演艺术保育在政府资源外(如民间或商业资源)的不同可能。诚然政府的带领或资源相对充裕,有利保育工作,但集中归一也有其危机,即使表演艺术保育发展成熟的欧洲,也曾出现过「杀馆」的情况,如在疫情间的2021年,英国著名的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就提出关闭其剧场与表演部门,并把馆藏分散至其他部门,引发当地业界连署声援。表演艺术长远的保育策略要深思,为的不只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观众。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