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真颖
-
特别企画 Feature 法国:焦点剧作家
米歇.维纳韦尔 「复声合调」影响深远
高龄八十八岁的维纳韦尔,是法国当代戏剧的三大「台柱」,作品已被视为「当代经典」,他的「复声合调」编剧策略几乎影响了所有当代法语剧作家。其实验性作品《求职》包含卅个片段,剧中四个角色「从头到尾都在舞台上」,像弦乐四重奏一般一起演出,每个人带来不同的音色或特别的调性。这次台湾新锐编导简莉颖将《求职》对话,呈现新作《看在老天爷的份上》。
-
巴黎
荒谬的诗境
纳许在亚陶的作品里找到总结这出舞剧主题的一句话:「事关能够纠缠一个作家意识的所有问题﹕生活、戏剧、习俗、宗教、诗、永恒。」这部创作勾勒了一盘形而上学的线索游戏,譬如﹕活泼的与无生气的,严肃的与滑稽可笑的,偶然的与需要的。总而言之,《穹苍不再》尽管晦涩难懂,但在漂亮布景与细致灯光的映衬下,仍旧展现了一系列奇特、美丽的场景,令人目不暇给。
-
戏剧
艺术和友谊的战争
这篇剧本之所以轰动世界剧坛,是因为它触及了观众的敏感点:评价当代艺术的困难。角色、循环故事及语言的抽象化使本剧非常适合演员、导演根据各地的文化与地理背景来革新舞台演出。演员们应邀以他们的怪癖及插科打诨来填满这个空虚的结构。导演几乎无法提出一个反驳剧本所暗含论点的演出,只需依照轻松喜剧的角色类型,以最好的方式使用它们的身体性,来刻划人物类型上的细微差别。
-
巴黎
用温柔的声音诉说危险与痛楚
因为蒂艾写《爸爸得吃饭》时,并未考虑到表演层面,所以此剧形式违反传统,其中既无舞台指示,亦无时间及特殊意图,反而有一种从容洒脱;她以轻巧的方式来指涉事物──或者不指涉一切。在内容方面,除了惹内(Genet)与戈尔德思的剧作之外(譬如前者的《黑人》和后者的《黑人与狗的争斗》),这出戏以非常大胆的方式来讨论种族歧视,这在当代欧洲戏剧中极为罕见。
-
文化生态
这个夏天,法国没有艺术节
拒绝上台演出、牺牲自己的工作工具与剥夺观众参与文化等说法,对抗争者而言都毫无意义,除了攸关抗争者专业生存、讨论法国文化定位及「社会选择」等等这三项运动诉求。如果演艺界自由雇员没有赢得第一个诉求,至少六月底以来的游行及罢工,大幅度提高了艺术和文化在传播媒体上的能见度,并揭露了社会艺术和文化的位置问题。
-
巴黎
流亡者的巨幅画卷
阳光剧团团长兼导演莫努虚金的戏剧既非虚构的故事,也不是剧场和现实的并列,而是现实的戏剧化。《最后的驿站(奥德赛)》是她数月来风尘仆仆,从桑轧特到澳洲,与难民会面的成果。从二○○一和二○○二年间收集到的上百件真实叙事──个人奥德赛──构成本剧的内容。
-
挪威
来自北欧峡湾的沉默之笔
佛思观察平常生活,探索在不寻常的存在情境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剧中的角色都是平凡人,没有引人注目的惊人之举,但作者以契合当代一般气氛的笔调,交揉了甜蜜与苦涩,把角色提升至人类全体共通的层次。夫妇、入侵者(l'intrus)、与父母──尤其是与母亲──的不定关系和独居于乡间或海边房屋的企图,都是他作品里不断往返的主题。
-
巴黎
高倡民主福音的门徒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基督教神秘主义与古代神话传说充满兴趣, 加上他的激情和同性恋倾向,巴索里尼将他的多元艺术创作视为一种战斗。 他以诗意的文体,展现对他人、世界与当代历史事件的批判关系﹔ 他的六篇剧作皆笼罩在悲剧的气氛当中,在诗意、哲学与政治形成的张力下,充满了乱伦、诅咒和激烈的情欲。
-
法国
戏剧是揭露世界谎言的工具
贝恩哈以愤世嫉俗的挑衅形象著称,厌恶文艺界及所有和艺术无关的事物。尽管醉心于自己的孤独与名声之中,这位作家总是笼罩在丑闻的气氛当中,每出剧作的演出皆引发社会议论。对贝恩哈德来说,戏剧是用来揭露世界的谎言与矫揉造作的工具;而世界(奥地利)就是一个舞台,人们只是傀儡罢了。
-
巴黎
以生命冲撞禁忌与隔绝
被英国重量级剧作家品特称为「诗人」的作家莎拉.肯(Sarah Kane),其作品大胆冲撞欧洲政治、社会、家庭与性的禁忌,并描写舞台上难以表现的酷刑、屠杀、食人、强奸与乱伦,借以嘶喊出对世界的恐惧与狂怒。《四点四十八分,精神异常》速写具有自杀倾向的精神病患的耗竭状况,充满了激情与谵妄,表现了作者的全部力量。
-
环球舞台
日常经验为战场,语言为武器
纵观维纳韦尔的创作历程,其作品中的戏剧情节薄弱,往往由暧眛、片段的口语及日常对话构成,其中的回答不一定与问题对应,而且数个谈话和思维互相交错,因此创造了丰富的戏剧结构。其中既没有发表宗教信仰或政治主张的声明,亦无抒情的倾诉。语言则在他的戏剧策略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说的内容没有说的行动重要,沉默则是宝贵的信息。
-
深度艺谈
如何书写「当下」?
不评论它,不对它进行思考,而是观察它,撷取它。自身与周遭现实保持漂浮的状态。不力图解释,不力图赋予预定的看法,而让现实被放在想像中。然后从这里开始一点一点地写作。──维纳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