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传统戏剧、戏曲在每个地方或是民族的文化中,都是最具特色的一环,因为它向来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与娱乐、教育、宗教等密切结合,甚而有些还肩负著非纯粹表演艺术的功能,例如在台湾民间庙会祭典中,戏曲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当然,每个传统剧种在历经数百年来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迁和冲击下,也许曾各领风骚、盛极一时,但也会随著时空的变换,在故事取材、演出形式、乐曲曲风等方面进行蜕变。

而这也是各种传统戏剧、戏曲最迷人之处,正因为它们历经了时间的淬炼,在每位艺术家的打磨之下,形成了属于各个剧种独有的「表演程式」。但是,这些「表演程式」后来也往往成为限制剧种发展的主因,因为在传统戏曲表演中,演员的身体甚至是思考,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无形的制约,在所谓「传统」的表演形式下,专注于作工、技巧等,而忽略了戏剧的其他要素。唯有能在传统的表演方程式下还能致力挖掘出与当代之连结的表演艺术家,才能让那个传统剧种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涟漪、掀起波涛。

「如果我硬是要去记、背诵,我可能也演不出好的人物。我们千万不能僵化看待每一角色,而要时时刻刻地要把她当成第一次看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物的内在,舞台语言的运用很重要,自身的经验也很重要……」让京剧在台湾很「自在」的推手之一——名伶魏海敏在本期访问中如是说,而她就是那种能在传统中不断挑战自我的艺术家。从她与京剧共度的五十年,就仿佛可以看到这漂洋过海而来的传统剧种,在台湾叠峦起伏的缩影,而我们也藉著她,回顾了京剧在台湾发展的点点滴滴。而说到另一个在台湾发展扎根的大陆传统剧种——豫剧,就不可能不提及「豫剧皇后」王海玲,正如同〈祖师爷给的考验,也揉出了「家」的形状〉一文所写:「常有人认为地方戏矮人一截,但王海玲认为,不是剧种不好,而是演得不好。于是,八岁的她开始学习,十四岁以《花木兰》稳稳接下了棒子,在剧团解散、观众减少、传承困难的危机意识里,持续地唱、努力地演,直到现在。」传统戏曲在当代要发展已是不易,而作为外来的中国地方剧种要在新落脚的土地上生根茁壮,自是更加困难,京剧如是、豫剧亦然。而台湾原生的歌仔戏又是如何迎向时代洪流呢?在本期的专题中,我们也请到出身歌仔戏世家,以外台民戏为主的春美歌剧团团长郭春美,带我们一探其舞台上多变的表演与角色,以及台下的真实人生。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