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郭春美

相關文章 17 篇
  • 跨世代對談 郭春美X孫凱琳

    劇團是我們的家,不管怎樣都會繼續做戲

    是機緣也是意外,2021年傳藝金曲獎,入圍5次的郭春美用《雨中戲臺》獲得最佳演員獎,劇中的她演歌仔戲也演一名歌仔戲演員;而她的女兒孫凱琳也在3次入圍後,同樣用這齣戲奪得最佳新秀演員獎。這是一項歷史紀錄,母女同時入圍,然後獲獎。 郭春美,說是台灣數一數二俊俏、瀟灑的歌仔戲女小生,並不為過。她繼承了演戲的基因,從自家劇團、電視歌仔戲到創立自己的劇團春美歌劇團;同時,這條演戲的血脈流進了女兒孫凱琳身體裡,自幼從自己母親的一舉一動與諄諄教誨裡,學著怎麼做戲,成為戲班的孩子也成為一位演員找尋與自己母親不同的演員。 舞台上對戲,舞台下感情深厚的她們是不是也正在上演一齣家庭劇呢?那天,我們在演出現場的後台,於兩人笑聲不斷的對話裡,透過亮白燈光的的化妝鏡,照出她們還未上妝的過去,與現在。

    文字|吳岳霖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 戲劇 《雨中戲臺》在個人生命與戲劇史之間

    一場究竟與誰的和解

    戲裡與戲外,誰,又演好了誰?戲劇情節純屬虛構,如何編織個人生命與歷史敘事,又維持與「真實」間的距離? 《雨中戲臺》再現的,除了是一位歌仔戲小生的一生,編劇紀蔚然更替導演王榮裕找到了代言者「志成」,讓他在劇情鋪陳裡重新建構與劇中人物的關係,同時也是與母親間早已不可能倒敘的記憶與情感──這便是劇場所開放的維度,讓真實與虛構能夠於此刻交會。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2/01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她們的舞台 她們的人生

    傳統戲劇、戲曲在每個地方或是民族的文化中,都是最具特色的一環,因為它向來與當地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與娛樂、教育、宗教等密切結合,甚而有些還肩負著非純粹表演藝術的功能,例如在台灣民間廟會祭典中,戲曲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然,每個傳統劇種在歷經數百年來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的變遷和衝擊下,也許曾各領風騷、盛極一時,但也會隨著時空的變換,在故事取材、演出形式、樂曲曲風等方面進行蛻變。 而這也是各種傳統戲劇、戲曲最迷人之處,正因為它們歷經了時間的淬煉,在每位藝術家的打磨之下,形成了屬於各個劇種獨有的「表演程式」。但是,這些「表演程式」後來也往往成為限制劇種發展的主因,因為在傳統戲曲表演中,演員的身體甚至是思考,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其無形的制約,在所謂「傳統」的表演形式下,專注於作工、技巧等,而忽略了戲劇的其他要素。唯有能在傳統的表演方程式下還能致力挖掘出與當代之連結的表演藝術家,才能讓那個傳統劇種在歷史的洪流中激起漣漪、掀起波濤。 「如果我硬是要去記、背誦,我可能也演不出好的人物。我們千萬不能僵化看待每一角色,而要時時刻刻地要把她當成第一次看到。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人物的內在,舞台語言的運用很重要,自身的經驗也很重要」讓京劇在台灣很「自在」的推手之一名伶魏海敏在本期訪問中如是說,而她就是那種能在傳統中不斷挑戰自我的藝術家。從她與京劇共度的五十年,就彷彿可以看到這漂洋過海而來的傳統劇種,在台灣疊巒起伏的縮影,而我們也藉著她,回顧了京劇在台灣發展的點點滴滴。而說到另一個在台灣發展扎根的大陸傳統劇種豫劇,就不可能不提及「豫劇皇后」王海玲,正如同〈祖師爺給的考驗,也揉出了「家」的形狀〉一文所寫:「常有人認為地方戲矮人一截,但王海玲認為,不是劇種不好,而是演得不好。於是,八歲的她開始學習,十四歲以《花木蘭》穩穩接下了棒子,在劇團解散、觀眾減少、傳承困難的危機意識裡,持續地唱、努力地演,直到現在。」傳統戲曲在當代要發展已是不易,而作為外來的中國地方劇種要在新落腳的土地上生根茁壯,自是更加困難,京劇如是、豫劇亦然。而台灣原生的歌仔戲又是如何迎向時代洪流呢?在本期的專題中,我們也請到出身歌仔戲世家,以外台民戲為主的春美歌劇團團長郭春美,帶我們一探其舞台上多變的表演

    文字|黎家齊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魏海敏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扮戲 戲伴她

    扮戲的她 雍容華貴 端莊清雅 俏皮可愛 溫柔深情 陰險毒辣 邪魅狂狷 落魄飄盪 褪盡鉛華 轉瞬之間 或男或女 一人千面 在戲裡的她,演過人生百回,甚至千萬回 與一場又一場的戲,相逢,然後相依相隨 舞台下戲伴著的她 又過著怎樣的人生? 循著時間的刻度 回轉、倒流,然後暫且聆聽 化作影像,寫成文字 她是誰 誰又是她 就讓我們這次不只看舞台上她搬演的角色們 還有她與她們的 舞台與人生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我的情人是新娘》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扮戲 #郭春美 歌仔戲天王

    傾倒眾生——郭春美與歌仔戲的百變魔力

    戲迷總是說舞台上魅力十足的小生是「目尾牽電線」,說的正是那靠一雙電眼、顛倒台下眾生的奇幻魔力,而扮相俊俏、氣質亦正亦邪的郭春美,更是箇中高手!從電視歌仔戲《義薄雲天》裡的逍遙公子「白雲天」,到河洛精緻歌子戲中從反派到深情的小生,再至自身團隊推出的胡撇仔風角色或遊走黑白的飛賊,或日治時代文青,或當代企業菁英,或古代英勇將軍,總是讓戲迷心醉臣服,癡情相隨

    文字|劉美芳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郭春美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伴她 #郭春美 歌仔戲天王

    天王其實是宅女 樂享與家人「做陣」的戲班時光

    在郭春美的現實人生中,她是一位母親、妻子,上了台又是讓戲迷為之瘋狂的俊俏小生;而擔任團長的她同時要處理劇團大小事務,維持劇團營運,忙裡忙外,所以不演戲時,她就是標準窩在家的「宅女」。出身歌仔戲世家的她,坦承之所以選擇演戲,是為了能與家人有「做陣」的時間。而從小在父親嚴格訓練下長大的春美,如今有女兒孫凱琳繼承衣缽,嚴格督促之外,也透過溝通與信任,與女兒建立起姊妹般的情誼

    文字|游富凱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戲二代吳奕萱(左)與孫凱琳(右)在《靈界少年偵察組》中擔綱兩位主角。
    焦點專題 Focus

    二代、科班、鐵粉 扮戲登台展青春

    作為全台灣擁有最多立案歌仔戲團的城市,高雄市文化局為培植舞台新血,推出「少年歌子培育計畫」,招募各家族戲團團員、科班出身學生及歌仔戲粉絲,在八個月課程訓練後呈現《靈界少年偵察組》,擔綱此劇主角的正是南部天王小生陳昭香與郭春美的兩位女兒吳奕萱與孫凱琳,她們談起學戲歷程與心境轉折,對照媽媽的成長歷程,更有一番承擔與長大的體悟。

    文字|陳茂康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春美歌劇團」團長郭春美(右)的明星魅力與這次參選劇碼《飛賊黑鷹》的特質,是評審大力推薦的原因之一。
    焦點

    好看就是好戲!「百年傳唱歌仔情」第二屆全國外台歌仔戲大匯演選介

    了解這廣佈全國各鄕鎭縣市的外台劇團,就像是看遍一部活生生的台灣歌仔戲變遷發展史; 我們固然需要提升傳統戲曲内涵的精緻化,然而回歸觀賞傳統戲曲的戶外情調,重建傳統看戲的生態,使其適應現代化的都會生活,也足以表現台灣歌仔戲的特色。

    文字|傅裕惠
    第103期 / 2001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題(一)

    祖師爺的「活」飯碗

    在歌仔戲起家的酬神舞台上,請戲的緣由、天數乃至宗教民俗的禁忌,比表演專業更要有力地操縱演出。而「講戲」,是外台的文化,對其薪資結構、表演方式乃至最深沈的藝術價值觀,起著深刻的影響。

    文字|施如芳、陳衍吟
    第119期 / 2002年11月號
  • 大陸導演張健(中坐者),「跨界」導戲,雖完全不懂台語,仍帶給演員許多新觀念。
    台前幕後

    異曲同工新啓發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張健,定居台灣後,擔任蘭陽戲劇團專任舞蹈身段老師,並導了民間小戲《桃花過渡》,這一次接下《賣身作父》的導演工作,是執導歌子戲大戲的第一部作品。

    文字|劉秀庭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 百變的郭春美這回化身傳說中的美型男「蘭陵王」。
    戲曲

    「百變型男」郭春美,化身北朝花美男

    從外台走到內台的出眾歌仔戲小生郭春美,新作將挑戰北齊時代的美型男「蘭陵王」,再度展現舞台上的電眼魅力!《蘭陵王》故事曾在現代劇場、京劇舞台綻放光芒,卻是首度在歌仔戲舞台亮相,這回將從歷史洪流中挖掘,重新訴說那個血霧蔽日的黑暗朝代,一個俊美與猙獰的悲劇英雄。

    文字|廖俊逞
    第176期 / 2007年08月號
  • 戲曲

    演出新訊:戲曲篇

    月老許諾,年齡不是問題 《再世情緣》演出難得一見的歌仔戲「老少配」 台灣的野台歌仔戲團裡,「春美歌劇團」的歌仔戲名小生郭春美擁有戲迷無數,俊美的扮相,據說男女通吃,無不拜倒。而其所領軍的「春美歌劇團」,成立三年多來,一直試圖在歌仔戲的題材與曲調上進行現代與傳統間的融合,並不斷嘗試突破,每次的作品都十分有話題性。 繼《鴛鴦遺恨》、《恨鎖天倫夢》深獲好評後,此次推出新編的愛情浪漫喜劇《再世情緣》便融合時事,由電視歌仔戲名編劇江佩玲將「老少配」的話題引入劇中,可說是歌仔戲界的一大創舉。 劇情描述一對前世無緣的夫妻雲卿與月梅,新婚之夜因為雲卿的驟然離世,讓月梅痛不欲生,月老於是許諾兩人「前世夫妻‧後世相會」;十八年後,雲卿投胎轉世,縱使夫妻對面不相識,但唯一不變的是月梅信守能與雲卿再重逢的堅定信念,也帶出本劇獨特的老旦與小生的老少配情節。 這次製作,也是向來以外台演出為主的該團首次的劇場售票演出;該團行政經理劉佩玲表示,由於該團今年入選為文建會扶植團隊,有較充裕的資金來支援此次製作,該團也希望藉此測試票房實力,若反應良好,也不排除未來巡迴加演。 文字|施昱伶 掌中偶唱南音,溫雅細膩古味濃 《觀音收五百羅漢》請出人瑞級藝師來「復古」 相對於北管的熱鬧通俗,南管疏淡含蓄的音樂性格,更能贏取老者和文人雅士 的心。亦宛然掌中劇團這次所推出的年度大戲《觀音收五百羅漢》,便是以曲風 舒緩優雅的南管古樂為表演主軸,搭配老藝人們濃厚的泉州鄉音。在劇本方面,則透過中國傀儡戲大師黃亦缺的協助,取得早期南管布袋戲劇本重新編腔演出,希望能讓觀眾領略南曲的典雅細膩。 亦宛然主演的黃先生表示,《觀音收五百羅漢》為亦宛然首度嘗試南管布袋戲

    文字|施昱伶、鍾翼如、蔡柏璋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 《彼岸花》的碼頭醉酒一景,安排了兩位男主角的相遇相惜。(倒地者為李金龍,立者為陳秋生)
    演出評論 Review

    色呈繽紛!花落何方?

    《彼岸花》的愛情背後,既要背負《羅密歐與茱麗葉》情節結構的壓力,又要背負探討「漳泉械鬥」的使命感,最後還要歸向「心靈重生、人間沒有淨土」的超脫思想,使得「彼岸」花色顏色紛呈,究竟「彼岸」要開出一朶什麼樣的花?訴求什麼樣的主題?

    文字|劉南芳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戲曲

    不是國事,而是家族心事

    身世曲折空白的《蘭陵王》,為什麼偏要形塑成大格局的國族史詩?即使鋪陳了失去母愛的潛意識之欲,編劇仍要費力補白,同時觀眾如我,也早能預期結果。面具的想像很多,或許蘭陵王的悲劇,是源自他對自己的厭惡與不喜;本來一樁家庭悲劇,硬要框在國族格局,一方面加重了製作成本的負擔,一方面也可惜了表演。

    文字|傅裕惠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郭春美(左)在《再世情緣》中演出老少配。
    戲曲

    「壞男人」郭春美,天生超級發電機

    號稱南部外台四大天王之一的郭春美,以能演出讓人既愛又恨的「壞男人」性格著稱,一點邪氣、一點點陰柔,再帶些風流倜儻,不管是演出電視劇還是舞台歌仔戲,都讓女戲迷們如癡如醉。

    文字|廖俊逞
    第145期 / 2005年01月號
  • 春美歌劇團《青春美夢》「台灣新劇第一人」劇作家張維賢的故事搬上歌仔戲舞台,由郭春美親自擔綱主演。
    戲曲

    南台灣三大歌仔戲天王展丰采

    今年入選國藝會第二屆「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的三齣製作中,春美歌劇團的《青春美夢》,以歌仔戲搬演近代人物張維賢,在題材及形式上均有突破之處;秀琴歌劇團《范蠡獻西施》,以具文學性的劇本、進行廟口歌仔戲精緻化的嘗試;明華園天字戲劇團《鬼菩薩》,則是以劇情引人入勝,劇本文辭富台語文魅力獲選。

    文字|廖俊逞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我身騎白馬》
    藝@CD

    歌仔混電音 「台」得讓人通體舒暢

    打開《我身騎白馬》專輯網頁,強烈的電音節奏伴隨著南台灣四大小生之一的郭春美的歌聲,「我身騎白馬走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的傳統歌仔七字調在製作人蘇通達的重新打造下,脫胎換骨成為時下年輕人最愛的電音,顛覆大家的印象。

    文字|廖俊逞
    第171期 / 2007年03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