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履欢,25岁,两厅院艺术基地计划Gap Year2020壮游者(陈履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40难料:中间世代待修学分 次世代想什么

陈履欢:学会据理力争,不因年纪而妥协

江湖传言,三年一代沟,而距离40岁有五个沟的次世代──Gap Year学姐弟陈履欢与陈明纬,他们正在想什么?烦恼著什么?又是如何看待这群40世代的前辈们?

江湖传言,三年一代沟,而距离40岁有五个沟的次世代──Gap Year学姐弟陈履欢与陈明纬,他们正在想什么?烦恼著什么?又是如何看待这群40世代的前辈们?

曾为跆拳道选⼿的陈履欢,就学期间受姚坤君启蒙接触戏剧表演,尔后接受董怡芬的肢体开发及舞蹈训练⾄今。目前是演员、舞者,也是剧场导演,为软硬倍事Fist&Cake驻团艺术家,案子满载,身心俱疲,将在2021年踩著40岁前辈们口中的关键死线,开启冒险旅程——

Q:你现在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如果选择留在剧场,就应该做想做且会快乐的事,但是,钱?

曾跟很多40岁左右的前辈⼯作,不少人说:「刚毕业做剧场,24、25岁最关键也最艰难,过了就知道要继续,还是转⾏。」那时我正24岁,领著两厅院Gap Year固定薪资,加入软硬倍事的第⼀年,但两边案⼦都接满的状况下,身心俱疲,没空思考:我留在剧场,最想做的事到底是什么?如果不能做最想的「创作」,那赚再多钱也可能不快乐。

于是,2021年我想去冒险:不以经济为前提,要全⼼创作。25岁,还在前辈说的关键范围里,每天的烦恼堆积如⼭,但我已经比太多⼈幸运。所以,来吧!来⼀个我打⼀个,来⼀百个我打⼀百个,⼤不了退出战场去卖包⼦,反正我才25岁!

Q:身为一个「新锐」,你觉得目前的表演艺术圈有正向的,可以让你平行/垂直移动的空间吗?(平行移动仰赖的是艺术参与的多样性,垂直取决于市场、资源、体制)

对年轻创作者⽽⾔,我认为表演艺术圈,充满友善的机会。平⾏移动上,年轻创作者们因为机会多,竞争也变得更多,满是斜杠⼈才,积极培养⾃⼰的第⼆、第三专长,就整个剧场环境⽽⾔是助益,也是推进。我也尝试挖掘有别于⼈的宝藏,像是我曾为运动员,就让我得到许多机会。

垂直移动上,各⼤场馆或是艺术节以「新锐」、「创新」征件,无疑是希望能寻获有潜⼒的年轻创作者,但可能因票房压⼒,部分征件虽然以「新」为主题,但年龄上限仍定在35 岁左右,造成只有⼀两年创作经验的创作者,须和已有10-15年创作经验的导演、编舞相竞,反复操作下,垂直的流动和进步便较缓。但我遇强则强,作为年轻一辈可从前辈们学习,若还能杀出重围,也无需要再被「年龄」所受惠或绑住。

Q:你从身边要跨入40岁或者已经40岁的前辈身上学到了什么?

去年「白昼之夜」,软硬倍事与总策展⼈林昆颖和执⾏团队侠客行⼀同策划,每次开会都是脑⼒激荡。比如,当产⽣问题时,前辈们会去探讨问题发⽣原因,我过去较少追溯根源,或深入了解不同部门。同时,我也学会「敢」和其他岗位相互检讨、据理⼒争与取舍,不因年纪⼩而妥协。

这⼀年和不同前辈们⼯作、讨论、解决问题,最⼤的成长是:学会如何「说话」,成为⼀个「说话舒服且可信」的人。我开始练习「有意识地说话」,让⾃⼰说得精准,并能组织各⽅意⾒,提出问题。

Q:你的理想中跨入40岁后的样貌是?

希望⾃⼰在创作上,有更多跨入下⼀个阶段的省思和灵感,⼀年可能只有4个以内的制作,但量少值⾼。同时,贪⼼地希望,当别⼈提到「陈履欢」时,它能⾺上连结到某⼀种理念、风格或创作品牌。最重要的是,在剧场⼯作和陪伴⽗⺟的时间上取得平衡,因⽗⺟40岁才⽣我,我40岁时, 他们已80岁,期望⾃⼰能有剩余的钱,定期陪爸爸妈妈出去游⼭玩⽔。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