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素以怪诞著称的廸伦马特还健在,看到中国人把他的怪诞发展到更怪更诞,会不会目瞪口呆,抑或是怪诞之怪诞如同否定之否定,负负得正?
如果说这是一部历史剧,却又明明是非历史的、超越时空的;如果说这是一部话剧,舞台中间活动着的却是牵线木偶;如果说这是一部悲剧,剧场里时时爆发会心的大笑;如果说这是一部喜剧,看后又叫人痛苦而孤寂。
戏,是瑞士作家廸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的成名作《罗慕路斯大帝》,写公元四六七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一九九二年秋季在北京公演,是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林兆华执导。正如廸伦马特所说:「每一部艺术作品都是主观的。」《罗》剧既由林兆华注解,既经过了林氏大脑的流程,然后再流动到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就把当年在瑞士打响的话剧,变成了人与木偶同台的话剧兼木偶戏。如果廸伦马特不是在一九九〇年底去世,如果素以怪诞著称的迪伦马特还健在,看到中国人把他的怪诞发展到更怪更诞,会不会目瞪口呆,抑或是怪诞之怪诞如同否定之否定,负负得正?
人与木偶同饰一角
大幕拉开后,一个人行天桥像报纸的通栏大标题似地横跨舞台。天桥上走着牵线人,天桥下是木偶们的活动区:西罗马帝国皇帝的别墅。演员一式两份。譬如皇帝,既有木偶的,也有演员扮演的。木偶们穿着想像中的西罗马的戏装,站在木偶活动区周围的演员穿着流行的T恤、家常的短裤、今天北京的旅游鞋和昨日北京的圆口里布鞋。顶多肩上披一块布,给人古罗马斗蓬的联想。没戏的时候,演员随意地取下「斗蓬」坐在舞台两侧观众看得见的地方。这不是存心嘲弄历史么?让历史嘲弄过的人如今也嘲弄起历史来了 ?也行,越是曾经宗教般虔诚的人,越是由盲从转入执著的思考。越是在荒诞不经的形式下,越是可能包裹著一颗认真、真诚的心。
木偶与真人同步演一个皇帝。饰部下的演员急急前来启禀皇上,刚弯下腰恭恭敬敬地对著木偶皇帝要禀报,想想可不对劲儿,又绕著木偶戏台外围走到真人皇帝跟前才开口。真人皇帝要离开时,先对木偶皇后说咱走吧,再用手轻轻把木偶一托,天桥上的牵线人便把木偶皇后拉了上去。牵线人本毋需演员帮忙,这里不过是想强化观众对木偶的注意。
懂得真理的,却选择了暴力
导演处理好像是想使观众远距离地、客观地观察西罗马象征性的历史的演变。然而观众竟是渐渐地入戏了。凯撒.鲁普夫的上场尤其地把奴隶制的西罗马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合在一起。鲁普夫是裤子工厂主,世界商号的大老板,钱多得想买下西罗马。导演选择的这一角色的演员特别胖,整个儿一个春风得意的北京大款(指有钱的个体户等)。他光脚穿黑布鞋,宽大的粉红T恤中间,是一大圈洋文。肩上连「斗蓬」也不用。越有钱越自信越可以不修边幅不经意。尽管如剧中台词所说:「有裤子的地方,就不会再有文化。」但是有金钱的地方,就有随心所欲。迪伦马特曾经慨叹:「西德确确实实是把东边领土买下来的……西德根本不需要进行军事战争,因为联邦总理只需要掏出他的支票簿。」荒诞永远伴随著虚无。罗慕路斯大帝对他的骑兵队长说:「现今的时代已经使你的英雄行为变成了一种故作姿态」。
皇帝的出场给人一种儍瓜的假象。直到第三幕,真人皇帝与木偶皇后演对手戏,当然,皇后的演员在一旁时站时坐地为木偶配音。就在这场戏中,展现了皇后世俗的功名心与皇帝的人性。皇帝穿著今人穿的毛巾睡衣与海棉拖鞋,木偶皇后穿著造作的西罗马戏装。人演的皇帝说著人话,被功名心操纵的木偶皇后说著利欲薰心的鬼话。罗慕路斯大帝说:「我们的爱没有使罗马变得善良。我们用我们的德行喂饱了野兽。我们像喝醉了酒似地陶醉于祖国的伟大,然而现在我之所爱酿成了苦酒。」「罗马是自己背叛了自己,它曾经懂得真理,但选择了暴力;它曾经懂得人性,但选择了暴政。」
这位心中有数的皇帝,或是人前宣称「无为」,或是言不由衷。那么,导演让演员随便地穿著T恤短裤为木偶配音,让牵线人显眼地站在天桥上操纵,是为了在视觉上突出地让观众感受到剧中木偶的言不由衷?或如《时代周刊》的记者采访迪伦马特时说的:「世界政治的头面人物说的和想的不一样,他们做的和想的又不一样──这就跟您所创作的人物很相像。」
那么,世人呢?或你或我或他呢?
龙套当了皇帝也一样
第四幕一拉开,没有了牵线木偶,然而出场的演员们都如牵线木偶那样走路、动作,如同只能靠身上各部的牵线的拉起放下而举手投足。舞台上下,哪个人物也没能完全摆脱木偶的命运。然而当演员又自如地走上原先牵线人站立的天桥时,又叫人感到哪个人不同时也是牵线人?
每一幕换一个人演皇帝。在这场戏里演皇上的在下场里演龙套,T恤也不换,只需摘下皇冠即可。历史的必然中充满了偶然,有时皇帝和龙套只是一步之遥,而龙套当了皇帝照样并发皇帝综合症。联想到林兆华在一九九〇年十一月排演的《哈姆雷特》,也已经是林氏《哈》剧。上一场饰小丑的演员,下一场变成皇帝。演皇帝的下一场又变成哈姆雷特。虽然哈姆雷特长叹:「这是一个顚倒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而林兆华对这位王子也不理想化,认为王子一旦坐上王位,也可能变成丹麦国王克劳狄斯。
话剧兼木偶戏的《罗慕路斯大帝》呼唤人们摆脱那操纵自己的不明超然物。「面对自己,这是现代人所能具有的最积极、最勇敢、最豪迈的姿态。」林兆华如是说。也许,以探索戏剧闻名的导演林兆华,在罗慕路斯式的荒诞下,是哈姆雷特式的孤独和求索。
文字|陈祖芬 上海戏剧学校戏剧系毕业,大陆知名报告文学作家
我们的爱没有使罗马变善良,我们用我们的德行喂饱了野兽。我们像喝醉了酒似地陶醉于祖国的伟大,然而现在我之所爱酿成了苦酒。
迪伦马特简介
廸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 1921-1990)为瑞士戏剧家及小说家。二十八岁以《罗慕路斯大帝──非历史的四幕历史喜剧》演出成功而崭露头角。剧中日耳曼人大军压境,西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却不理朝政,廷臣和他的妻女心急如焚,要求他立即组织抵抗,大帝无动于衷,宣称:西罗马帝国几百年来侵略成性,罪积如山,我以无为促其灭亡,不过是充当世界正义的法官罢了。
廸氏的代表剧作另有《老妇还鄕》(1956)、《物理学家》(1962)、《流星》(1966)。《老妇还鄕》曾由好莱坞拍成电影,英格丽褒曼和安东尼昆主演,在台湾上映时名为《贵妇怨》;一九八五年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在国立艺术馆演出此剧,由黄建业导演,名为《专诚拜访》;去年金马奖国际影展亦曾上映由此剧改编的塞内加尔电影《土狼》。《贵妇怨》曾有林春美之中译剧本,但已绝版多年。郑树森编《当代德语小说集》(允晨版)则收有廸伦马特的短篇小说。
导演林兆华:一九六一年自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学毕业后便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一九七九年起任导演,尤以探索戏剧闻名,如《绝对信号》、《野人》、《车站》、《田野、田野》、《红白寿书》、《狗儿爷涅槃》、《二次大战中的帅克》、(哈姆雷特》、《中国孤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