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乐的历史虽短,但发展迅速,就演奏品质、乐曲编创及音乐教育而言,都有长足的进步,在当今处于弱势文化的中国音乐中几成「显学」。
相对于大多数的传统音乐而言,「现代国乐」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年轻的新兴乐种。前者经过了数百十年的发展、凝淀,基本上已有了约定俗成的编制,例如江南丝竹的丝(二胡、琵琶、三弦、扬琴)、竹(笛、箫、笙)与轻击乐(板、马蹄鼓、碰铃),广东音乐由早期的「五架头」(硬弓组合──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到后来的「五件头」(软弓组合──粤胡、秦琴、扬琴、洞箫、椰胡),南管的「上四管」、「下四管」……等,而这些乐器的搭配、音色的对比组合、演奏的手法,加上乐曲的风格,也就形成了各乐种的重要特征。至于现代国乐,发展至今也有五、六十年,但其编制犹未定型。
现代国乐团的组织,一般以为发轫于「五四」以后在上海、北平等大城市出现的「国乐队」,其中最早且较具规模的首推民国九年由郑觐文发起成立于上海的「大同乐会」。该会主张「硏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初期以演奏雅乐为主,后来转而演奏古典音乐、民间丝竹,可以视为民间丝竹与现代国乐的过渡。正式提出现代国乐团的观念与编组的,应属重庆时期的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国乐队。该队起初仅六人,后因无法满足于没有和声与集体演奏,才建立了乐器以类分组,各有高低音域的二十余人乐队,其编制影响了三十八年以后台湾各国乐团。至于大陆的民族乐团,起初系结合民间丝竹乐队与吹打乐队,以后则朝大型乐团发展,一般多至七、八十人,甚至达百人(中央民族乐团)。其沿革略如附表。
从历史发展观察,现代国乐团的编制主要源自两方面:在传统民间乐队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管弦乐团的优点,使之既保有中国乐器的音色、语法、组合的特质,复能具有丰富多变且调和的音响。为了追求整体的和谐、加强乐队的表现力,遂要求各常规乐器须具有宽宏的音域、统一的音律、完整的半音阶以及幅度变化较大的音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吸收民间适用的乐器,如改良山东柳琴戏的柳琴作为高音弹拨乐器,改制粤胡为高胡;一方面就现有的乐器为基础创制整组的乐器,如中胡、大胡、低胡、按键笙、加键唢呐、小阮、中阮等,而一些早经采用的乐器,大多也经过改良,使其音准、音域、音量更合乎需求。
上述情形,与西洋管弦乐团演进的经验极为类似。但时至今日,现代国乐团的编制仍未定型,却也因此提供了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就现况而言,音域、音律方面大致都已解决,音色上大体也都能被接受,但仍存有若干有待克服的问题:
一、唢呐易强难弱,加上整组的笙、管,遇到气势雄壮,全体强奏时,与其他声部很难取得平衡。
二、三弦是表现力极强的乐器,但因音色较为突出,与其他全为木板共鸣的弹拨乐器不易融合。如何调处它,是很値得思考的。
三、筝是很具色彩与传统的乐器,由于大多仍调五声音阶,在近来一些作品,特别是转调频繁,多用变化音的乐曲中,有逐渐被箜篌(或竖琴)取代的趋势,我们请作曲家注意此一现象,或用多张筝,或给予较充裕的转调时间,未必要因「方便」而舍弃它。
四、低音拉弦乐器一直未尽理想。数十年来,各乐团曾作过许多尝试,如革胡、拉阮、大琶琴等,甚至乾脆直接采用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但都无法兼顾民族色彩、音色和谐与现代作品在演奏技术、音量变化上的需求,这可能是目前较迫切的问题。
现代国乐的历史虽短,但发展迅速,就演奏品质、乐曲编创及音乐教育而言,都有长足的进步,在当今处于弱势文化的中国音乐中几成「显学」,自有它能「快今人耳」的长处。展望未来,现代国乐团当会在吹拉弹打四大乐组的基础上陆续修改扩充。我们期望演奏家们继续提升演奏技术,给予作曲家更多的创作空间;作曲家们亦当发挥想像力,尝试各种可能性,以拓展更宽广的境界,同时乐团的编制也应更具弹性,配合著提供多种类型的组合(如果演奏员能兼通一种乐器当更理想),如此相辅相成,现代国乐未来仍有极可观的发展潜力;当然,我们更要强调学术硏究的重要性,惟有透过严谨的学术硏究,有了坚强的学术基础,一切实验、改进方才有所依循,也才能落实。
文字|李时铭 实验国乐团指挥
附表 现代国乐团的编制沿革
演出阶段 |
编制 |
乐器沿革 |
备注 |
五四之后 |
约三十二人 |
笛、箫、笙、琵琶、阮、筝、二胡等,改椰胡为弓胡、大忽雷为低音弹拨乐器。 |
民国九年郑觐文发起之上海大同国乐会为主。 |
民国二十四年 |
六至十四人 |
笛、箫、扬琴、琵琶、南胡等。以南胡为基础,设计了中胡、大胡、低胡 琵琶改为六相十八品平均律半音阶设定秦琴、阮咸的品味 重用丁燮林研制的十一孔新笛 |
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国乐队为主 |
民国三十一年 |
二十余人 |
笛1-2、箫1、新笛1、笙1、管2、喉管1、扬琴1、琵琶2、三弦1、阮1、秦琴1、筝1、粤胡1、南胡4、中胡2、 大胡2、低胡1、击乐器若干。 |
重庆时期中央电台国乐队观念上受到西洋管弦乐队影响,以粤胡部分或南胡甲部等于西洋乐队的第一小提琴,南胡乙部等于第二校提琴,中胡等于中提琴…… |
民国三十八年以后 |
四十余人 |
梆笛1、曲笛1-2、新笛1、 笙2、唢呐(兼管)1、扬琴1琵琶2-4、三弦1-2、阮1-2、高胡1-2、南胡4-10、中胡2-4、大胡2-4、低胡1-2、击乐2-4(间用月琴、秦琴,五十年代柳琴亦传入) |
中广国乐团为主 此后三十年间为台湾各国乐团所沿用。 |
四〇年代 |
|
大陆民族乐队发展初期,往往因地制宜,结合民间丝竹乐队与吹打乐队,大略有笛、箫、笙、唢呐、琵琶、扬琴、三弦、阮、二胡(二部)、中胡、大胡、鼓、木鱼、锣、钹等。 |
上海乐团民族乐队(1952) 中央广播民族 管弦乐团(1953) 中央民族乐团(1960)为主 |
六〇年代以后 |
约六十至八十人 |
一九七九年成都「全国乐器创作会议」作成「规范化」的大、中、小三种乐队编制方案: 其大型乐队包括梆笛1、曲笛1、新笛2、高音笙2、 中音笙1、低音笙1、高音唢呐2-4、中音唢呐2、 低音唢呐1、扬琴2、柳琴2、琵琶4、中阮4-6、三弦2、大阮2、筝1、高胡6-8、二胡10-12、中胡6-8、大胡4-6、低胡3-4、击乐3-6。目前海峡两岸的专业乐团,大致都与这样的编制相去不远而间有增减,如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都加了一组管;有些乐团有较多的弹性组合,如吉林民乐团的吹打乐就相当出色;而大多数乐团也会依照作品的要求,机动地加入箫、把乌、箜篌(或竖琴)、板胡等及各种打击乐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