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哭调?它多少诉说著先民面对命运和外在压迫的自我解脱和安慰……
《陈三五娘》
2月19〜21日 19:00
国家戏剧院
歌仔戏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哭调?一旦我们深入硏究台湾史和艺人的身世,似乎就能了解:事实上它是多么切合观众与表演者的心。
歌仔戏形成于日据时期,从原鄕传来的锦歌、车鼓,演变成落地扫。先民最初怀著对前途未知的恐惧和挑战的心情,跨过黑水沟而来,而后惊惶甫定,却又经历异族高压统治、政治白色时期,人们急于寻找精神出口的情状可想而知。于是传统戏曲就成为民间纾解情感的凭借:《陈三五娘》、《吕蒙正》、《梁祝》、《什细记》称为歌仔戏四大柱的曲目,内容多为才子追求佳人而终落于败亡的结局,多少诉说先民面对命运和外在不可抗拒压迫的自我解脱和安慰。这几乎可说是一种移民族群的原罪:对于自己的不安现状而希冀惩罚。传统歌仔戏的剧情中,在在可印证这个母题。
幼时常常不解为什么台上泪眼纵横的小生,能引发台下数千观众同声一哭,散戏后还纷纷赠金牌、送项链等。全场哭声雷动的景象,在我幼小的心灵深深刻下烙印。酬神戏对于孩童来说是一年当中难得的快乐时光,每当午后戏棚搭起,一股莫名兴奋就如满帆鼓胀。好戏尙未上场,台下已一片沸腾;全村扶老携幼而来,各样小贩麕集人潮之中。然而对小孩来说,这只是出来嬉闹的借口。我从来不知台上在演些什么,倒是后台的演员生活,颇能满足某种窥视的快感:匆匆换衣裳的小旦,旁边无人理会啼哭的婴儿,躺在草席休息的小生……。演义五千,人生百岁,尽在戏台前后演出;只不过台前是古装的悲欢离合,台后是现实的漂泊流浪。或许这种时空错置也正是舞台剧的魅力所在。小小舞台上的演艺生涯,往往掏空了艺人寂寞的心房。在狭小的生活空间和人际关系中,艺人们互相安慰,也互相倾轧。他们的情感是多么脆弱,心志又多么坚毅。这个行业所塑造的辛酸生涯和人格特质,在歌仔戏老师廖琼枝身上都可见到影子──然而这也正是塑造一位伟大母亲和其艺术造诣的源头。
廖琼枝老师自幼遭父亲遗弃,四岁时母亲死于船难。十一岁那年外公过世后,她便扛起抚养年迈外祖母的担子,早上沿街卖油条,下午卖冰棒。不到四年外祖母亦过世,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只好加入卖药团行走江湖,而后又绑戏*于「金山乐社」三年四个月,从此开始歌仔戏生涯。廿岁那年,廖老师正式当上主角;她专攻小旦,由于本身已尝尽人间冷暖,所以能细腻地诠释苦旦的悲与怨。某一年她嫁给戏班「戏先生」,在生下一对儿女之后,丈夫从此弃他们于不顾。她咬紧牙、噙著泪水独自扶养儿女。民国六○年代歌仔戏没落时,曾两度赴美在成衣厂打工挣取生活费,直到累出病来才回国。民国六十八年许常惠教授邀她于硏讨会中示范演出,才又重出江湖。
杜鹃非泣血,其声必平凡。廖老师用一生来潜养她的舞台表演艺术,用将近六十载顚沛流离的岁月,淬励其歌艺,实在不是现今艺人所能及。或许今天观赏她的表演是一种残忍,但要达到艺术的高峰,或许这些磨炼是必需的?希望我们在廖老师的表演中,能体会到先民的感情和呼唤,使歌仔戏的原始精神能代代传递下去。
廖老师曾获民国五十一年地方戏剧比赛靑衣类第一名,民国七十七年获得薪传奖。目前她全心致力于薪传的工作,传授其一生的技艺,以为歌仔戏扎根。她终日南北奔波,有时真令人担心她瘦小的身躯如何负荷如此沈重的薪传责任。但是她一如唐吉诃德般和时间与理想交战,心中永远怀想著歌仔戏美好的明天。
文字|黄庭辅 任职国家电影资料馆
小辞典
绑戏:原为台语,指签约于一定期间在该戏班唱戏,事前先领卖身钱,其间除随戏班吃住,不另支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