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友梅(右)成立了国立上海音专,聘黄自任教务主任。(取材自《中国现代音乐家传略》)
即将上场 Preview 即将上场 Preview

一个化理论为实际文化的音乐家 黄自

台北艺术季以慈善义演「名人名嘴唱名曲」的音乐会开场,将邀请政界、艺文界名人共同参与,演出曲目则以黄自的作品为主。在李文、蒋勋的主持介绍下,再次呈现这位影响近代中国音乐先驱的艺术。收入悉捐「财团法人双溪启智文教基金会」做筹募基金。

台北艺术季以慈善义演「名人名嘴唱名曲」的音乐会开场,将邀请政界、艺文界名人共同参与,演出曲目则以黄自的作品为主。在李文、蒋勋的主持介绍下,再次呈现这位影响近代中国音乐先驱的艺术。收入悉捐「财团法人双溪启智文教基金会」做筹募基金。

「名人名嘴唱名曲」

2月16、17日 19:30

台北社教馆

黄自在近代中国音乐的地位是确定而又模糊的。他不是中国新音乐之父(因为他的前人已经不少);更不是集大成者(他短短的创作生命,也不曾写出什么堪称伟大的作品)。他即不是一个好演奏家,也没有完整有份量的著作。他三十四岁修得文学士后,才转耶鲁大学主修音乐,在今日看来,只能算半路出家。一九二九年返国到一九三八年去世,从事音乐工作不到十年,我们却可以说他是「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联系前后的关键音乐家

今天我们时时纪念他、演唱他的歌曲;但是似乎很少想过,他到底重要在哪里?我常联想到另一位「什么都不是」的胡适之先生。学者们说这位先生不是文学家、不是历史学家、不是哲学家、不是科学家、不是政治家,甚至没写过完整作品;但是我们却也都知道对促成现代中国而言,他的地位无可磨灭。同样,黄自音乐作品确实未臻成熟,但是他尝试的新方向、思想与风格,对后世产生长久的影响。他把一种理论、一种可能性付诸实现,并蔚成风气,塑造成一种文化。他们的重要性在位于历史的关键点上,朝前朝后就什么都不是。套句佛家的话来说,他们既非「因」、亦非「果」,而是关系前后的「缘」。

新音乐的起源期

西方文明的火车头是自然科学,促成产业革命与旧体制的瓦解;中国的现代化冲击则来自政治和军事。所以观察中国近代音乐的三个起源──宗教音乐(传教士和太平天国)、军乐(袁世凯)、学堂乐歌,其形成并非透过自然演进,而是出乎实际需求,与传统音乐没有关联。

基督教音乐和军乐引进了基础西方音乐槪念,真正由国人自觉创作的应是「学堂乐歌」。中国现代化是为时势所逼,自强运动开启洋务,百日维新把改革推到全面,尤其是学术教育,新式学堂乃成新文化的摇篮。

知识份子如梁启超、曾志忞,是大力鼓吹新音乐教育的先锋,后者甚至激进的认为:中国音乐「无物可改良,非大破坏不可。」时势所趋,各地学堂纷纷以粗浅的乐理写作歌谣,不过大部份还是拿列强(如日、德)歌曲来塡词,谈不上有深度的创作。乐歌在民主革命过程发挥不小功能,但在音乐上只象征中国接受西方乐理的可能性,至于进一步创作、普及、提升、走出新路、乃至成为文化,则尙待契机。直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才使新音乐前途柳暗花明。

从五四运动到蔡元培

近代中国文化的里程碑五四运动,可说是全面反传统的思潮。前后约十年间,至少产生两种影响:一、西化运动,二、社会主义思想抬头。这两种风气都有利促成一种新的、西化的、广为大众接受的新音乐。其中「新文学运动」大将蔡元培提供了最有力的具体支持。

从蔡元培到萧友梅

一九一六年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音乐团」,一年后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在他的推动下,改组为「北京大学音乐硏究会」,进行有计划的课程、音乐会、以及发行杂志。一九二○年萧友梅学成归国,旅即被蔡元培网罗。

萧友梅于维新运动时期即进入广东「时敏学堂」,接受新教育,留学日本期间认识孙中山、廖仲恺、李叔同等,思想受影响颇巨。后于德国莱比锡音乐院求学,被认为是当时新音乐的第一人。一九二二年他建议把硏究会改制为「音乐传习所」,乃成为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一九二七年传习所遭奉系军阀刘哲解散,萧氏流亡上海。

从萧友梅到黄自

所幸不久后北伐完成,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萧成立了著名的「国立上海音专」。萧本人学识丰富,但是音乐魅力表现平平,有人形容听过萧的作品后「很难相信此人在艺术歌曲之鄕德国待过」。不管白话文、白话诗,抑或是新音乐,若没有实例证明其优越性和功能,终将成为徒劳的实验。所幸,一位风流倜傥的才子适时回国,为新音乐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气象。他就是黄自,音专未来的教务主任。

良好的出身

以当年中国的实况来说,黄自的出身已经很「孟德尔颂」了。父亲黄培洪是维新派知识份子,曾在地方政治(县参议副议长)、经济(毛巾厂老板)圈活跃。母亲陆梅先是文学家,辛丑和约后,曾发愤开办「开群女校」。黄自从小就在良好的家教中成长,熟习诗词音乐,对历史、哲学、美术也别有心得。中学时在北京淸华学校担任乐队单簧管手,一九二三年学校音乐会上,学钢琴不过一年的黄自,居然就上台演奏巴德雷夫斯基等人的作品。

一九二四年毕业后,黄自以公费留学到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大学主修心理。毕业后因修习年限未到,转到耶鲁大学音乐学院专攻理论作曲,一九二九年六月发表毕业作品管弦序曲《怀旧》(这首作品据闻是为纪念女同学胡永馥所作,号称中国第一首管弦乐作品),由校长大卫史坦利指挥新哈文交响乐团首演。演出后大受好评,并因此获得一笔旅欧的奖学金。

身兼数职

黄自应萧友梅之邀回到上海音专后,可说百废待兴。以作曲组来说,除校长萧友梅外,只有黄自一个人。他一个人就开了十几门课,除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处理教务主任的诸多事务。黄自身材不高温文儒雅,总穿一袭深色西装,戴一付黑色眼镜。他上课以亲切仔细出名,与学生谈话都用谦虚讨论的态度受到学生的爱戴。学校正式课程之外,他也参与、协助各类音乐活动,是位积极参与社会的音乐家。

九一八事变,黄自亲率学生至浦东宣传抗日,同年写下抗日歌曲中最具份量的〈抗敌歌〉。接著代表作品相继问世:〈旗正飘飘〉、淸唱剧〈长恨歌〉、〈思鄕〉、〈玫瑰三愿〉……等。一九三六年十一月,黄自创立当时中国唯一国产的管弦乐团(上海工部局乐团是外国人所办),第一首排练曲目正是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事件爆发,上海沦陷,黄自因诸多原因不及离开上海。没想到次年突然罹患伤寒,于五月九日逝世,死前一天晚上,留下一句「你(指夫人汪颐年)请医生快来吧,我不能就此死去,我还有半部音乐史还没有写完!」的名言。

黄自以教育为己志,同时也尝试中国音乐的前途。他的论述不多,但是观点很明确:

一、「民族化、现代化」

代表言论是一九三四年十月廿一日「上海晨报」刊登的「怎样才可以产生吾国民族音乐?」他说:「把西洋音乐整个搬过来墨守旧法,都是自杀政策。……至于闭关自守,只在旧乐里翻筋斗,那么我们祖宗一、二千年以来也翻够了。……我们现在所要的是学西洋的音乐的方法,而利用这方法来硏究和整理我国的音乐与民谣,那么我们就不难产生民族化的新音乐了。」

这种「民族化、现代化」的方向,可说就是数十年来中国音乐家努力的方向。各门各派尽管做法南辕北辙,大多逾越不了这种思想框架。

二、历史眼光

黄自说:「一个时代的艺术,就是表示一个时代的生活……我们欣赏艺术作品要有历史眼光。」(西洋音乐进化史的鸟览)。由于时局环境影响,当时音乐颇重实用性。所以黄自作品的另一特色,就是追求真实、社会、通俗,以及对生活文化的反映。诚朴无饰的风格,使作品可以深入社会,引起广大深远的共鸣。

黄自的历史位置

回顾黄自在历史的位置,正値中国接触西方乐理基础后,摸索新路的转捩点。黄自作品的魅力,对同侪、学生的影响,无疑对新音乐的导向有左右能力。但若因此说新音乐的章法是黄自制定,也是不正确的,就像白话文运动不可能由胡适一人促成一般。我想,黄自之于新音乐可以如此定位:

一、由于黄自在上海音专的地位,他比同时其他音乐工作者更引人注意,言论更具有代表性、影响力。

二、黄自作品的价値,在他能创造一种文化。现代许多音乐家,虽有优渥的环境作后盾,但是影响停留在一个小格局。学术作品可以学而致之,文化的形成则属于艺术领域,是无可解释的事了。所以今人认识黄自应于历史背景著手,想从其作品中格出什么道理将会徒劳无功。

三、他的作品就像胡适的《尝试集》一样,「典型」的意义可能重些。真正深刻、严谨的作品,恐怕还是出自他的同辈或学生。但是有了一种新音乐的典型,他人创作有了可依循的方向,整体风气受到鼓励;向下影响国共两区后进音乐家,横向影响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改良。虽然値得回顾的黄自音乐寥寥可数,但是放眼今日中国乐坛,仍无处不黄自。

 

文字|杨忠衡 《音乐论坛》前副总编辑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黄自年表

一九○四 三月廿三日生于江苏省川沙县。

一九二一 拜师何林一夫人学习钢琴。

一九二二 随王文显夫人学习和声与作曲。

一九二四 获公费赴美进修,入俄亥俄州欧伯林学院攻读心理学,并选修理论作曲和钢琴。

一九二六 获学士学位毕业。

一九二七 作管弦乐「怀旧」序曲悼念欧伯林学院女同学胡永馥女士。

一九二八 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攻读理论作曲。

一九二九 取道英、法、荷、义,考察各国音乐教育后返国。受聘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理论作曲专任教授,兼任国立上海音专理论作曲教授。

一九三○ 〈怀旧〉序曲由梅百器教授(Prof. Mario Paci)指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在国内首演。发表回国后第一首作品〈佛曲-目莲救母〉,为一男声四部合唱曲。

一九三一 「九一八」事变后两个月,率领学生巡回义演「爱国歌曲演唱会」,创作了〈抗日歌〉,这是第一首合唱形式写成的抗日爱国歌曲。

一九三二 任「音乐艺文社」总干事,创作〈思鄕〉、〈玫瑰三愿〉、〈旗正飘飘〉、〈长恨歌〉等歌曲。

一九三四 应聘为教育部中、小学音乐教材编订委员会委员。

一九三五 创作丰收的一年,计有〈卡农歌〉、〈卜算歌〉、〈采莲谣〉、〈西风的话〉、〈毕业歌〉等著名歌曲。〈山在虚无飘渺间〉、〈长恨歌〉、〈旗正飘飘〉等歌曲灌录唱片发行。任上海管弦乐团团长。发表〈中国音乐之起源〉、〈汉代音乐之变化〉、〈近代音乐〉等近三十篇论述。

一九三七 受聘中央文化事业计划硏究会委员。辞去上海音专教务主任一职,集中精力投注〈音乐史〉、〈和声学〉教材编写。 创作〈热血〉。

一九三八 积劳成疾,病逝上海红十字会医院,年仅三五岁。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