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ola da gamba的演奏方式。(Prof. José Vazquez 提供)
焦点 焦点

揭开古提琴的神秘面纱

写于巴洛克古提琴特展前

古提琴──既古老又新鲜的名辞,指的是什么呢?顾名思议,该和小提琴有点儿亲戚关系吧?它正是提琴的老祖宗。不过各式各样的古提琴,大大小小,让您看得眼花撩乱。当然,它们也各有各的名称……

古提琴──既古老又新鲜的名辞,指的是什么呢?顾名思议,该和小提琴有点儿亲戚关系吧?它正是提琴的老祖宗。不过各式各样的古提琴,大大小小,让您看得眼花撩乱。当然,它们也各有各的名称……

巴洛克古提琴特展

3月4日〜13日 9:00〜17:00

国立历史博物馆

维也纳巴洛克乐集(以古提琴演出)

3月12、13日 19:30

国家音乐厅

说起古提琴的历史,要先从「琴弓」的历史谈起。自古以来,世界各国的弦乐器,莫不以拨奏的形式开始,如中国的古琴、希腊的手琴(Lyra)、埃及的竖琴等。什么时候开始有人想到用弓弦去摩擦琴弦来发出声音,已不可考矣!但这确实是音乐史上的一大创意。一般的推论,多认为擦弦乐器起源于中亚地区,而分别传向东方及西方。到了中国,就成了我们所熟悉的胡琴;在西方呢,随著阿拉伯人而先到了西班牙(回教的势力自西元八世纪起即统治西班牙达八百年之久),再传布欧洲各地。西元一一○○年左右,擦弦乐器的演奏在西欧已是到处可闻了,其中有许多是把现成的拨弦乐器改由琴弓擦弦演奏。

早期的琴弓形状各异,有半圆形、猎弓形、直杆形等,弓毛的长度从二、三十公分到一公尺长不等。持弓的方法也不一,中世纪时已可分为握持式(如小提琴)及托持式(如古大提琴及我国的胡琴)。演奏时,常须以手指绷住弓毛,以控制弓的紧张度。虽说挺辛苦的,但好处也不少:把弓毛放松时,就可以同时拉奏好几条弦。不像现在的小提琴,至多只能同时拉奏两条弦。

西欧的擦弦乐器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迈向它的巅峰期。这时候的擦弦乐器可分为两大提琴家族:Viola da gamba(腿)及Viola da braccio(臂)。从名称上,我们可以推测前者为放在两腿之间演奏的提琴,而后者则架在左手臂上演奏(当时并非架在肩上)。所以有人认为Viola da gamba比较大,应是现在大提琴的前身,而Viola da braccio则为小提琴及中提琴的前身。事实上,从乐器的形状及执弓方式来看,现代大提琴仍属于Viola da braccio的家族,只不过体积放大了,而必须放在两腿之间演奏。

以下,我们把Viola da gamba及Viola da braccio作个较淸楚的对照:

 

Viola da gamba

Viola da braccio

 

 

 

西班牙。演奏方式源自北非的民族乐器Rabab,形状则脱胎自西班牙的Vihuela de mano。1470~1500年间西班牙瓦伦西亚地区的绘画中,常可见到Viola da gamba的踪迹。1492年瓦伦西亚的Rodrigo Borja被选为新任教宗。在他往罗马就任的随行乐团中,就网罗了多位古提琴演奏家。他们将这音色甜美的乐器引介给西欧各国,并蔚为一时风尚。

没有确定的发源地,可能是由中世纪的主要擦弦乐器Vielle或Fidel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而成。形成时期与Viola da gamba在西欧崛起的时期相当。约1535年,在义大利已有完美形状的Viola da braccio出现,而且大、中、小的规格具备,约等于今日的大、中、小提琴。

 

 

 

 

 

a.琴肩下斜

b.音孔有C形、火焰形及f形等形状

c.背板拱起或平直

d.五、六或七条弦,各弦相距四度,其中一个三度

e.指板由肠线缠绕成琴格

f.琴弦较细较松

g.琴颈较长

h.琴身多无凸起之边框

i.特殊卷头或人头形

a.琴肩与琴颈垂直

b.音孔为f形

c.背板拱起

d.四条弦(大提琴亦有五条弦者),各弦相距五度

e.指板无绕线

f.琴弦较粗较紧

g.琴颈较短

h.琴身边框凸起

i.螺旋式卷头

持弓方式

手掌朝上托特

手掌朝下握持

音色

较为柔和

较为宏亮

 上述两大家族之外,还有一种很特殊的乐器崛起于十七世纪的德奥地区,那就是深受海顿的老板艾斯特哈吉亲王(Nikolaus Esterhazy)垂靑的Bar-yton。一七六五年,艾斯特哈吉亲王去Innsbruck旅行,携回了一把Baryton。同年,他的新任乐长海顿即为了这新鲜的乐器谱了第一首曲子。我们从海顿的作品表中,可发现他作了许多首的Bar-yton三重奏(共126首),还有其他二重奏、五重奏、八重奏等,都是让Baryton与其他乐器搭配演奏的。可见Baryton这乐器在亲王府中是多么受到「器重」。

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乐器呢?简单来说,这就是企图把拨弦乐器和擦弦乐器结合于一身而产生的「怪胎」。当然,这又是音乐史上另一大创意。可是,显然地这个创意并没有受到太多人的支持,以至过了不久,就再也见不到Bar-yton的踪迹了。目前世上约存有四十把Baryton,分藏于世界各地。其中最古老的一把为Magnus Feldlen于一六四七年在维也纳所制,现藏於伦敦皇家音乐学院。

Baryton的外形与Viola da gamba略为相似,较特殊的是它的琴颈和琴弦。除了由弓拉奏的琴弦外,尙有一组弦(9-25条不等)穿到琴颈的背面,可由左手的大姆指拨奏发声。因此,它的琴颈特别宽大,以容纳众多的琴弦。而如此粗大的琴颈,对于左手的演奏技巧产生了相当大的限制,也使得这个充满巧思的乐器,终无法获得普遍的认同。

三月四日起于国立历史博物馆举行十天的「巴洛克古提琴特展」,您将有机会亲眼目睹前面介绍的几样乐器,甚至有机会听到它们的演奏。「百闻不如一见」,可别错过!

(本文取材自Die Vázquez-Sammlung historischer Saiteninstrumente des 17. und 18. Jahrhunderts)

 

特约报导|怀远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