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创作的过程(中立者为本文作者何晓玫)。(Jim Hopper 摄)
回想与回响 Echo 回想与回响

激荡最富巧思的舞步 澳洲「绿磨坊」国际舞蹈节

「编舞」似乎是一件充满魅力却难度很高的事。它是音乐、动作、舞台设计、灯光、服装拼成的马赛克。南半球有一个才出世不久的舞蹈节,每年邀请各种不同领域和文化背景的舞蹈家联合创作,分享彼此的创作经验,探索这门艺术。

「编舞」似乎是一件充满魅力却难度很高的事。它是音乐、动作、舞台设计、灯光、服装拼成的马赛克。南半球有一个才出世不久的舞蹈节,每年邀请各种不同领域和文化背景的舞蹈家联合创作,分享彼此的创作经验,探索这门艺术。

「绿磨坊」国际舞蹈节(Green Mill Dance Project)是澳洲政府有心于重新定位自己与亚太国家关系,在拓展政经活动之外的文化出击。澳洲一改过去以「不列顚」马首是瞻的偏见,企图借由此项文化活动,改善与「近邻」的关系,也趁机刺激发展本国之舞蹈艺术。这种「敦亲睦邻」的文化政策与强调原住民文化的举动,受到澳洲本土及亚太国家众多人士的欢迎。

南半球的舞蹈节庆

「绿磨坊」舞蹈节创设于一九九三年一月。有别于雪梨以歌剧、音乐闻名于世,墨尔本乃是澳洲的舞蹈、戏剧艺术中心,正努力建立其南半球舞蹈艺术重镇的地位。「绿磨坊」国际舞蹈节其实是澳洲政府综合过去二十年来,不同规模的舞蹈硏习会之经验,配合其文化政策,进一步扩展以亚太地区为重心的国际性活动。(注)抛开其文化、艺术以外的企图不论,这种结合政府与民间力量,以企业经营方式,非营利为目的,推展舞蹈艺术的苦心良策,其实非常値得台湾的有心人士,以为借镜,参考其经营理念与运作方法,才能提升台湾整体文化环境的质与量。

就舞蹈艺术的观点而言澳洲墨尔本「绿磨坊」国际舞蹈节的系列活动,是围绕著几个很基本的问题而设计的,企图由多重角度的探讨,为这些问题找出一些新方向。这些问题是:为什么舞蹈会产生那些不同风格的面貌?编舞家他们是做什么的?如何决定要跳些什么?又是如何工作呢?他们如何把心中的意念,藉著舞蹈表现出来?如何运用肢体探求动作,并使其完整、成形地风格化,而成为舞蹈和艺术作品?接下来的二个问题,则和澳洲本土文化有关,其一为:澳洲这块孤立大陆本身的历史经验,是否影响、塑造个他们今天舞蹈的面貌?其二是:在亚太地区文化环绕的情形下,以及澳洲本土原住民丰富的遗产中,这些特质是否被运用,而展现在澳洲舞蹈的现貌中?

这些问题其实是每个喜爱舞蹈艺术,乃至本身从事舞蹈相关工作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而纵使是澳洲关心本士舞蹈文化的课题,也一样是每个不同民族、文化自省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看别人怎么做,一样是本身绝佳的教材。

不同的文化碰撞艺术的火花

在一九九三年一月第一届的「绿磨坊」国际舞蹈节中,主办单位透过讨论,示范、表演、联合创作课程,对上述问题作广泛且深入地探讨。当时我很幸运地,经过甄选后,被邀请以台湾编舞者的身份,参加那次盛大的聚会。在二个星期精心设计的系列活动中,接触到许多亚太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编舞者,彼此朝夕相处,交换心得,并共同工作。整个活动的内容,大致上可区分为三类:

一、各种专业艺术家之间的相互激荡

主办单位邀请编舞者、舞者及相关领域的艺术家(如:艺评家、设计师、作家、作曲家、剧场导演、电影导演等)针对前述主题,各自发表已见,彼此对话,相互激荡。舞蹈本是群体艺术,「绿磨坊」借此把所有对舞蹈有热情与执著的专业人士,邀来齐聚一堂,使大家分享彼此的工作经验。各类艺术家们的专业能力与洞察力,和编舞者有所不同。透过共同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对舞蹈有所贡献,同时相互学习,使作品因多方面丰富的奉献,而走向完美之路。

二、表演活动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最后的关键,乃是在舞台上的那一刻,让舞者直接面对观众,透过肢体动作和专业技巧,去诠释编舞者的理念。加上舞台布景、道具、灯光、服装、音乐等的配合,完成舞蹈的艺术形式。透过此一完整的形式,观众更能感受舞蹈的魅力和其感人的力量。为此,「绿磨坊」的系列活动之一,便是大量的表演节目。以一九九三年为例,当时的表演大多以各种不同风格的现代舞为大宗,以及澳洲原住民色彩的现代舞作。当时的表演团体全由澳洲本土各地甄选而来,舞码则没有特定的限制。承继此一发展方向,一九九四年的活动,便强调亚太地区不同舞蹈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的可能性,探求其发展的空间。

使「编舞」由封闭性的创作行为成为开放式的选择过程

三、联合创作

在二个星期的众多活动中,编舞者与其他相关艺术工作者沟通、互动、进而共同合作,以求扩展编舞经验与创作新舞,这部份占很重要的份量。换个角度来看,也是给编舞者的再教育。「联合创作」过程本身,「编舞」这个封闭性或半封闭性的创作行为,由绝对主观的裁决,借由联合创作的方式,转化为一种开放式的选择、修饰过程。对我而言是一种新鲜的经验,至少提供了另一种创作模式。但因为主办单位基于教育立场的考量,在工作的进行中,也开放给和创作行为无关的观众及文字工作者来参观。这一点对所有参与「联合创作」的艺术家们,形成或正面或负面的多重压力,使他们进入一种「表演状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过程的进行。观众的介入,是否能被归类为「联合创作」过程的一部份,是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许値得进一步地深思。当然重点在于「联合创作」的事实是:集合一群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激发、协调,是使得创作过程本身极具动力和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除了上述三类活动外,还有一系列专题座谈与专文的发表。或者借由正反二面不同意见的辩论,或者衍伸为特定内容的示范教学,总之让整个舞蹈节的活动,从静态到动态,从构思到展演,从单一到多样,几乎是面面俱到,内容丰富而多采。

举办一项大型的国际性活动,特别是艺术性的节庆,其所投入的人力、经费、时间等,都是庞大而惊人的。何况澳洲第一次举行国际舞蹈节,便企图宏大的兼顾学术、教育、娱乐、展演各方面的全方位活动。「绿磨坊」国际舞蹈节的成功,首在于其目标明确,定位淸晰。不好高骛远地以欧美为对象,锁定在亚太地区为中心。其次是以过去阶段性活动经验为本,再借助欧美先进国家相关活动作蓝图,预先做详细地规划,搜集情报、精挑人选,有效地运用有限的经费,确实执行。而长期艺术行政人才的培养、训练,也于此时成为大力的支援。当然成功地结合攻府与民间企业的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而最重要的是墨尔本市全体市民的认同,热烈地参与所有活动,不吝支持与批评,才会是造成第二届的活动的规模更大,内容更广阔,经费更充足的关键。

一群全职的专业人才,用一整年的时间筹划二星期的活动,在台湾似乎是件颇奢侈的异想。但是如果能体认文化事业的艰难,及其对民族文化的多重贡献,相信多数人会同意这种做法。「绿磨坊」舞蹈节二个星期的活动,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似乎太短。如果经费许可,应考虑延长为三周,如此来自各地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专业领域的艺术家们,可有更多的时间充分地沟通,从容的创作。同时也有利于将不同性质、目的的活动,淸楚的划分开来,无须重叠,而有助于内容上质的提升。而在舞蹈节活动结束后,「绿磨坊」的节目还将在亚太地区巡回演出,以推展其活动效能。

(注)澳洲于1967年首次有全国性舞蹈硏习营活动,在「新英格兰大学」夏季课程中举行。之后Gulbenkian Chorerographic Workshops 1976年创立,使得澳洲靑年编舞家每年有机会到英国伦敦,与当代的大师们学习。1982年澳洲\纽西兰编舞工作营成立(Australia-New Zealand Choreographic Workshops)。而「绿磨坊」国际舞蹈节的成立,正是这些活动的延伸与扩展。

 

文字|何晓玫 编舞家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