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乃一门空间运用的艺术,在发展社区文化的大前题下,我们要强调的是从二人之间的关怀开始到二千万人口理念的共识,我们应更实际的学习运用小的空间、小的人群,而后像水波似的渐扩大范围,校园的角落、行政区活动中心、都市型社区的中庭、淡水河边,都是可以利用的场地。必须手携手共同思考问题关心环境,透过简易的文字游戏,一出窝心的戏才会孕育而成。
民国七十九年,行政院文建会为针对国内经济快速成长,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所形成的文化失调现象硏商对策,特别由北至南分区分组的举办全国文化会议的预备会议,邀请相关之学者专家、民意代表、社团负责人及文化行政人员与会,其会议结论并汇整归纳于同年十一月八日至十日举行全国文化会议中再度讨论,借以达成共识后,作为规划未来文化建设之依据。犹记得戏剧组在台中、高雄两地区举行座谈会时,即有许多与会人士表示:文化演艺活动之举行,仍偏重都会区,巡回至中南部甚或偏远鄕镇固然有其意义,并未能真正唤起当地居民的参与……,文建会有鉴于此心声的呼吁,又为真正落实全国文化会的硏讨结论:「缩短城鄕间与区域间文化差距,积极辅导地区表演艺术团体,使其健全发展。」遂于八十年三月公布实施「社区剧团活动推展计划」,至目前依此计划辅导中的剧团计有新竹市「玉米田」实验剧团、台南市「华灯」剧团、高雄市「南风」剧团、台东市台东剧团(原名台东公教剧团)等。
社区剧团的三个计划目标
该项推展计划之命名为「社区剧团活动」确有其来源。一来综观国内戏剧演出之剧情多半取材于西洋剧本、改编中国古典或民间故事,而剧团创作剧本或有取材时事新闻、反映社会者,但毕竟事件本身尙不能突显与生活环境之密切性。二来有鉴于各地方戏剧人才的培育不易,若不能「名正言顺」赋予使命则不能「任重而道远」,恐怕因演出经费屡遭困境而中途人去台空。因之加强当地编剧、导演及演出人员之参与与培养,是该计划目标之一,期能巩固人力、鼓励搜集、整理与编撰以地方风土民情为题材之剧本。而借由演出,促进民众对鄕土、社区特有文化景观之了解是本推展计划目标之二,旨在透过熟悉的故事,增强民众讨戏剧的参与。至于第三个计划目标是规定受辅导的剧团能在县市内巡回演出十场,提升民众对表演艺术的认知,因为社区的活动,可以是放天灯、KTV竞赛,或「六合彩」赌博,但因「社区」的本质是荣辱与共,果能经由「社区剧本」的创作、排练的互动、演出的相扶持,内在与外在相结合以完成艺术,那么相信更能达到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当文建会朝向目标进行社区剧团活动推展,三年来,评估受辅导之剧团,确实结合了当地人脉、社会资源,针对当地人文景观做田野调查而创作演出,如「玉米田」的《东门城的对话》、「华灯」《靑春球梦》、台东剧团之《后山烟尘录》等均充分显示地缘关系。然而,仍不得不承认创作取材、演出风格,呈现之「社区」共同意识上仍有多方面値得检讨之处;经由国立艺术学院钟明德副教授的穿针引线,文建会得以邀请以社区型态成功发展最具代表性的面包傀儡剧场编导彼德.舒曼前来带领剧场工作者硏习。在一月十九日起为期二周的集训及公演后,《补天》乙剧到底带来了何种省思?能在剧院戏剧演出形式外,冲击出与民众密切结合的户外剧场或具命运共同体的社区剧场文化吗?
由《补天》引发的省思
在文建会「社区剧团活动推展计划」方案的推动理念下,提出几点对《补天》的省思:
一、剧本的创作:《补天》取材,基本上是以全中国人的「共同认知」故事为出发点,而事件本身则落实在台湾地区环境的转变。透过神化的女娲大傀儡和落难民众的合作,整个生活品质得以改善,人们精神有所依托,而更实在的是参与的民众开始从懵懂的戏剧理念中,获得实践的快感。剧情极为简明,架构严谨,适合在大至「全台湾」理念的社区,小至一般性的「民生社区」中去发挥。问题是,集体或核心团体脑力激荡的过程是必须要有戏剧专业人士去掌握,否则将易落入情緖的抒发,充其量成为心理辅导而不能更进一步的达戏剧创作的目的。但如何由演出人员于平日即充实人文素养,加强调查硏究,则更需各地方或社区加强建立戏剧社团,藉社团的力量整合人力资源。
二、演出的条件:以此次演出的架构,除参与专业训练的学员、辅导人员等核心人员约五十位外,来自举办区域的社区学员需要一百人最具成效,以此方式观之,在推动上,它的成员包含编剧、导演、演员、行政人员等必须来自同一社区,平日除加强专业素养外更需举办各种不同的戏剧课程,引发社区人士的参与,否则尽管只需几次的排练时间,也未必能在类似户外社区活动时,积极加入。户外演出气候和场地的因素极具影响,以大台北地区的天候而言,经常是阴雨绵绵,纸浆糊制而成的大傀儡如何完成演出使命,情况难以掌握。场地方面,如何能在高楼林立的社区找到适宜的空地或巷道进行此类的演出,不得不花心思。至于经费来源,以文化建设的戏剧推动预算而言,难以支应在各地方、社区成立剧团来结合各方人力,团体本身必须懂得如何建立人脉、结合既有资源,广募基金,落实结合社区民众从事艺文活动,而这门学问亦正待有心人士的积极硏发。
三、观众的参与:艺术是化腐为神奇,彼德先生以其灵巧的心思,敏锐的观察,将破铜烂铁配上胡琴来营造音乐,由于团员拿揑得当,节奏感自然的敲击而出,并不需要专业音乐素养,但求彼此默契的培养。在傀儡造型上,女娲的造型为妈祖神像的转化,具现代感而不失传统面貌的慈祥。当团员操纵她的双手拯救而拥抱受难居民的一刻,可感受到傀儡居然流露出温情,栩栩如生,这般人情与物象之交融即是艺术的力量。而当受难居民获女娲庇护乘大船而归一场,老幼妇孺一同结伴上船(团员拉布幔造成船型),在精神层面上仿佛受到女娲观照走向光明,在真真假假的景象之中,参与者的戏剧想像力就此发挥。此般的演出,固然可以制造观众参与的机会,但以国人被动、羞涩的个性,如何制造更多的机会鼓励参与是目前刻不容缓之事。
「补天」计划的确在两星期内化理论为实际,参加硏习的学员必然从彼德.舒曼先生现身说法勤劳认真的做事态度中,受到人格感召及观念启发,也为全国各地培育了基础戏剧人才;但我们坚信戏剧乃一门空间运用的艺术,在我们发展社区文化的大前题下,我们要强调的是从二人之间的关怀开始到二千万人口理念的共识,我们应更实际的学习运用小的空间、小的人群,而后像水波似的渐扩大范围,校园的角落、行政区活动中心、都市型社区的中庭、淡水河边,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场地。必须手携手共同思考问题关心环境,透过简易的文字游戏,一出窝心的戏才会孕育而成。
文字|苏桂枝 文建会第二处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