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来听声乐独唱会(龙俊琦 绘)
回想与回响 Echo 回想与回响

大家来听声乐独唱会

在表演艺术的舞台上,台上和台下的互动构成一场完整的演出然而良性互动之建立双方都有责任。演出者所期望于听(观)众的,则因其演出类型而有不同,我们且来听听看声乐家的心声。

在表演艺术的舞台上,台上和台下的互动构成一场完整的演出然而良性互动之建立双方都有责任。演出者所期望于听(观)众的,则因其演出类型而有不同,我们且来听听看声乐家的心声。

通常在台湾的音乐市场中,最是令经纪公司头痛的大概是声乐独唱会,常被视为票房毒药。相反的,在欧美各大城市如纽约、巴黎,只要是独唱会(尤其是艺术歌曲),无论是有名无名的声乐家,一定票房特佳,并不是因为语言的关系,因为目前的美国听众很少懂得德文或法文,而法国的听众也不谙其他语言,到底这东、西方的差别在何处?

请细读节目单

台湾的人从小就比外国人有更多的「读书」压力,加上有联考制度,只要一看到厚厚一本的节目单解说,就联想到可怕的教科书──怎么听音乐会还要念参考书?索性只翻翻有照片的几页就塞到皮包或扔入垃圾桶,却不知道这本小册子也许是歌唱者呕心沥血写成的乐曲解说。记得有一次笔者下定决心要好好为自己的独唱会写所有的乐曲解说,几天的熬夜不算,绞尽脑汁把外文翻译成差强人意、通顺的中文,就为了使台下的听众和台上的歌者有更进一步的沟通,就似两位互不相识的朋友,除了面对面声音上的来往,再多一项文字的交流。想想花了钱,千里迢迢来听音乐会,为何不享受你该得的权益?对于学习声乐或对声乐、语言有所硏究的朋友,不但可藉著节目单来了解这位声乐家的背景,顺著解说(有些节目单还附歌词原文)来观察这位艺术家的功力(咬字、诠释等)。

和声乐家坦然相对

除了在音乐家上台之前先「埋头苦读」一下节目单,接下来就是见「真功夫」的时候,声乐是唯一听(观)众可以和音乐家「大眼瞪小眼」的乐器,台上的声乐家像一个赤裸裸的婴儿,发出也许你发不出来的声音,无论唱得好不好,都可以紧紧抓住你的情绪,因为他和你是面对面的。从上台走步到钢琴前,观众就可以知道这位音乐家的舞台经验是否熟练?他和钢琴伴奏之间的默契是否足够?一位真正有足够练习的演唱家是不用吿诉钢琴何时开始、结束或有任何的表情来显示彼此的沟通讯息。

当然声音是听众最关心的第一件事,其实声音悦耳与否是一件「残酷」的事,台上一张口,台下马上就有强烈的反应:这场音乐会是否要再听下去?但请考虑任何的乐器都是需要「热身」,声乐更不例外。一个正常的声音大约需要十五至二十分钟来热声,尤其声音会因地而异,只要气温不同、灯光等种种外来的因素都会影响声音的制造过程和运送效果。通常一位老练的声乐家会把自己觉得最舒服的曲子放在节目开端,将最拿手的曲子放在上、下半场的最后,所以听众要有这个宽宏的度量及知识来配合声乐家的安排。

请在适当的时机鼓掌

常常在交响乐音乐会听到有人在第一乐章之后就鼓掌,甚至大喊Bravo,其实倒是无伤大雅,因为有些曲子一个乐章就占了二、三十分钟。但声乐独唱会中,请不要如法泡制,否则声乐家鞠躬三十几次下来声音不累,腰也酸了!一般独唱会的节目是按照作曲家来归类(或年代、语言),一项约五、六首曲子(十分钟至二十分钟不等),听众随著节目单的说明在适当的时候鼓掌,对台上的音乐家是一种尊敬。

音乐会后的问候

在西方的表演厅都设有一间音乐家休息室(greenroom),在音乐会之前百分之九十九的音乐家都不喜欢有人打搅,但音乐会之后他们需要的热闹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他们不只希望认识的亲朋好友来道贺,台下不认识的他们觉得更珍贵。不过这点在台湾似乎还是一种禁忌,因为几乎所有的演奏场所都很难找到后台,音乐会结束台上、台下各做鸟兽散。不过话又说回来,台湾地方小,也许在别的场合你会和曾会面过的音乐家不期而遇,请不要迟疑向前称赞几句,至少我不会介意。

 

文字|黄瑞芬 声乐家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